2005年银行业改革最亮丽的风景线--改制上市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4日 11:01 证券时报 | |||||||||
    回首即将走完的2004年,我国银行业改革迈出的步伐显得前所未有的坚定和果敢。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全面提速并由“治标”转向“治本”的同时,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展望明年,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全面对外开放的“大限”,我国银行业改革处于一种厚积薄发、不可逆转的态势。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
    国有银行改制上市是重头戏     2004年中,我国银行业经历了一次较大的宏观调控的洗礼。正是由于银行业的积极配合,我国宏观调控在较短时期内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宏观调控紧锣密鼓进行的同时,银行业改革也在轰轰烈烈的展开。其中主要是国有银行的改革。     多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先后采取了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相分离、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省市行合并、贷款五级分类法、客户关系管理等措施。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却远未从根本上扭转国有商业银行的内在运行机制。然而,在2004年,国家开始对国有银行“治本”,通过注资和股改,触及到了最核心的制度创新和产权机制转换。     国有银行改革仍将是银行业改革的重头戏。在注资和股改完成后,国有银行的改革重点将转向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控制度。这项工作将包括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制定清晰明确的发展战略;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健全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预警系统,严格执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审慎要求;建立和完善稽核审计、信息系统等许多方面。     “明年,以国有银行改制为重点的金融改革将是我国改革中最亮丽的风景线。国有银行改制上市的试点明年将进入包装上市的关键阶段。相信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两家国有银行于明年的上市将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的眼球。对于我们更有吸引力的是,包括工商银行在内的其他国有银行也将步入改制上市的轨道。国有银行将通过国家的帮助,通过自身公司治理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引进国际国内的机构投资者和公开上市,开始一场从思想观念到产权制度、经营机制、管理架构和组织机构,到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进而到经营结构和增长方式的彻底革命。”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詹向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认为,在这场银行业革命中,利率逐步的市场化和银行进一步“脱媒化”,将构成银行革命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除了国有银行改革外,明年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改革也会分外热闹。在过去的一年中,交行股份制改造完成了财务重组,公开上市工作全面启动。城市商业银行联合、兼并、重组和开放的步伐加快。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清理整顿工作不断深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也取得了新进展。明年这些改革会进一步深入。     加强风险管理 防范金融风险     “明年的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有几大看点值得关注。一是商业银行体系的改革,其中的重头戏当然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造、完善治理结构之后成为公众公司;还有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改制改革可望取得实质性进展;还包括农村信用社的试点范围继续扩大。二是金融宏观调控的改善和金融监督管理的加强,以进一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服务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应对金融对外开放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德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巴曙松也认为,明年除中行、建行上市外,国家对工行、农行的注资和改革也会加速推进。而国有银行的改革和外资银行的逐渐渗入将给股份制银行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由于资本本金存量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股份制商业银行业务深入拓展的“瓶颈”,2005年股份制银行必须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全面补充资本金。同时要注意调整传统的资产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巴曙松还提醒大家注意金融风险的防范。他认为,目前中国处在一个金融风险重新组合、分布的阶段。首先,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金融风险开始要么向中央政府集中(例如四大资产公司形成的经营亏损,国有银行改革中出现的不良资产包袱,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本等等),要么向地方政府集中(如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包袱等等)。其次,金融风险从隐性风险向显性风险转化,比如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的1.4万亿的不良资产,迄今为止回收率在20%左右,预计会形成上万亿的缺口。另外,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随着信息披露要求和会计制度等的日益严格也日益显性化。     他建议,对于新的金融风险格局及其演变趋势,必须有新的金融稳定策略。对此,除了要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的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制度外,还要有相应的外部援助措施。这些措施在银行方面将表现为存款保险制度以及相关法规的推出,在证券公司则表现为建立证券救助基金以及投资者保护基金等等,这些都是明年我国有待完善的制度安排。     还有值得预期的是,由于2004年商业银行发展基金业务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问题已被提上政府部门议事日程;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方案的论证和研究在不断推进,估计明年这些创新举措都会从理论变成现实。      对外开放进入后保护期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不断提速。我们取消了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地域和客户限制,扩大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地域范围,提高了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业比例等。由于明年离2006年底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更加接近,如何应对外资银行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缩小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差距,将是摆在中资银行面前的艰巨任务。     跟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资产质量、资本金与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差距很大。这种形势要求中资银行加强自身改革和创新,尽快把自己打造成真正的现代金融企业,以争取竞争中的主动权。     同时,还要加强中外资银行的合作。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已对此明确表态。他指出,外资银行通过合作、竞争和参股中资银行,可以迅速进入我国广阔的市场并服务于广泛的客户;中资银行通过与外资银行加强竞争和合作,可迅速取得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理念和公司制度。可以预见,明年中外银行将从简单的竞争进入竞争合作,并逐步进入竞争、合作、发展的全新阶段。这种合作包括简单的产品合作和业务合作如银行贷款、国际结算、拆借市场、联合开发信用卡业务、网络和客户资源的共享,个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合作等以及更深层次的入股、控股、转移核心技术等战略合作等,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加强。     当然,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也会带来一些新问题。首先就是如何完善对外资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监管问题。“目前以混业经营方式为主的跨国金融集团公司已经纷纷从各种渠道分别进入中国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行业。如何在分业监管下更加严格地监管由于不断出现的交叉业务和企业本身引出的混业现象,成为监管部门面临的一个新问题,监管难度在提高。目前中国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体系业已形成,对一些混业经营的跨国金融集团而言,各个监管当局对其在华业务都负有一定的监管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整合各监管当局的资源,加强协调和沟通机制,以便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效果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巴曙松说。      抑制资金体外循环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专家专门提出了2005年要着重关注体外资金循环的问题。因为,从2004年各方面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货币信贷的增幅在持续回落,在新增贷款供应减少了近7000亿的情况下,经济靠哪里来的资金实现了比去年还要高的增长?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詹向阳告诉记者,这表明在银行和财政渠道外,还有其他资金的存在。是资金的体外循环支撑了今年经济增速不降反增,居高不下。这一新动向提示我们,我国的经济建设资金来源已进一步分散化,体外资金运动已经对实体经济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宏观经济金融调控不能不考虑体外资金的影响,必须有针对体外资金的调控方法,宏观调控才能更加有效。这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詹向阳认为,从金融的角度看,明年能否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有效防止通货膨胀,关键在于是否可以有效地控制体外循环的资金和国际上涌入的“热钱”。她建议,要认真分析和研究体外循环资金和“热钱”问题,搞清体外循环资金和“热钱”的来源、构成及其数量和主要流向,加强对其的跟踪监督能力。她还建议,要把体外循环资金和国际“热钱”纳入宏观经济金融调控的视野和范围,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办法,例如提高过热过剩行业或项目的投资门槛,降低这些行业的投资收益率,利用“逐利”原则抑制这些体外资金和“游资”对经济的冲击。     “还要落实对体外资金和“游资”的监控制度和管理措施,以期逐步实现有效管理和控制;对体外循环的资金不能一概“封死”,要留有适当的出路。体外循环资金的存在说到底还是我国经济由计划转向市场过程中的伴随现象,是我国建设和生产资金由国家配置为主向市场配置为主转变的过渡形态之一,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引导和管理得好,可以利大于弊。要使体外资金公开化,给予其“准生证”,使之由“地下”转到地上。要有控制地给予体外循环资金以恰当的“出口”,在提高国家需严格控制的行业投资门槛的同时,引导体外循环资金进入需要发展而资金不足的农业和中小企业。”詹向阳说。      利率将频繁微调    多数专家认为,鉴于通货膨胀形势的缓解,明年政府很可能会由采取行政计划的调控手段向更多地采取利率、汇率等市场化的调控手段转变。银行应积极主动地适应利率汇率的变数,有所调整,有所作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召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明年我国利率应是往上走的,可能会小幅频繁微调利率,比如全年调整2到3次。明年汇率的放开则取决于国际热钱流入的情况。     詹向阳则认为,央行对银行利率的调整固然有当前宏观调控的考虑,但是更具深远意义的是为了与国际国内市场利率的接轨。在我国通货膨胀和内需不足并存的条件下,利率总水平的上升将是有限度的和谨慎的。     何德旭认为,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利率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但利率的灵活运用和灵敏调节还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种利率管制必然造成这一重要的价格杠杆在资源配置方面也受到约束,利率调整对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和公众的消费导向作用都不明显,而且,利率机制的僵化还使宏观调控受到约束,造成中央银行难以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因此,要充分发挥利率的宏观调控作用,就必须积极地推进利率市场化。      汇率趋向稳定    对汇率方面可能采取的措施,何德旭认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是利弊共存的。因此,在我国当前这种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是否会升值,或者说人民币汇率的水平,并不是由市场确定的,而是取决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决于政府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环境的判断。有必要强调的是,人民币汇率调整,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调整后的汇率水平如何确定。由于计算均衡汇率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决定汇率的因素多种多样,通过不同的经济模型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所以目前很难得出一个令众人信服的、合理的、均衡有效汇率水平。     而且,人民币目前面临的并不是简单的汇率水平调整的问题,更为关键的是如何使人民币汇率更加合理与完善,如何改革汇率形成机制的问题。由此看来,央行应该更倾向于扩大人民币对美元的浮动范围,并采用控制浮动区间的制度安排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因此,人民币汇率水平可望在一个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保持稳定,而不会出现大幅波动。也就是说,即使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升值,其升幅也是很有限的。      外汇储备剧增谨防热钱冲击    专家们还对我国外汇储备问题发表了看法。何德旭认为,从实践中看,外汇储备在每个国家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比如,在一些经济体制灵活、货币可以自由兑换的国家,外汇储备的多少与本国经济没有太大的关系,甚至不需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而对经济体制不那么灵活、货币还不能自由兑换的国家来说,多一些外汇储备不仅有利于保障金融安全和增强国际清偿能力,而且有助于缓解外部危机对本国经济的冲击,抵御外部风险。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发展中国家普遍增加了外汇储备。     詹向阳也指出,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高达5000亿,增长很快。在进出口贸易顺差仅有近40亿美元的情况下,外汇储备新增加了1100多亿美元。除了外债增长等因素外,值得注意的是“热钱”的涌入。     詹向阳说,据统计,在2004年前9个月新增的外汇储备中,新增短期资本占比高达近53%。在人民币升值高预期的压力下,大量的国际短期游资进入我国市场,形成我国外汇储备中最不稳定的部分。更值得警惕的是,大量游资的涌入恰逢我国宏观调控从紧、银行货币信贷供应减少的时候,企业和实体经济普遍感到资金短缺,特别在宏观紧控的房地产业和钢铁、建材等长线行业资金需求旺盛,应特别警惕国际游资对这些行业的乘虚而入。短期游资一旦进入长期建设项目和行业,势必加剧经济泡沫的产生,不仅抵消了宏观经济调控的效用,而且会为今后泡沫破灭后的资本外逃种下祸根,在这方面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不可忘记。宏观调控要有对“热钱”的有效控制方法。     专家们普遍认为,明年我国对利率和汇率的管理会更加市场化。银行业对此也要做好准备,应主动拓展客户范围,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要提高自主定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管好资产负债表和贷款风险定价的能力。要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在贷款投向上有所区别,有保有压,优化资源配置,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