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发表
本报记者 姜业庆
随着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城乡差距日益加大等问题的显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呼声也
越来越高。
12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预测,2005年经济将继续高速增长;入世保护过渡到限期,垄断行业改革到关键点;农民市民化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老龄化问题逐步显化;劳动关系的紧张会造成普通劳动力供给虚假短缺;子女教育费用将对家庭消费倾向产生重大影响;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念将显示出更大的差异;同时,人均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也不容忽视。
《社会蓝皮书》以《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为题分析了2004年的社会发展状况和2005年若干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和七大措施。
《社会蓝皮书》认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
针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社会蓝皮书》指出,首先应扭转财力过分向上集中的态势,加强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基层财政的困难。目前我国县乡两级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0%多,而县乡两级财政供养的人员却约占全国财政供养人员总数的70%。中央财政收入和省级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从1994年分税制以来翻了一番还多。
据测算,全国乡级财政要支付的乡公务人员工资、村干部补贴、公共品维护和建设、办公费、困难户补助、债务利息等约2500亿元,而乡镇能够合法获得的财政收入还不到1000亿元,所以只能依靠所谓“创收”和巧立名目向下面收费来维持政权运转,结果造成基层干群关系的紧张。现在穷乡镇和富乡镇财政收入有“天壤之别”,负债运营的乡镇财政估计占全国乡镇的2/3。据专家估计,县以下含县的基层债务总额目前已超过8000亿元。因此,控制中央和省级的财政支出、缓解基层财政的紧张局面,是目前调节基层干群关系的必要措施。
第二是继续加强反腐败、反贿赂的力度,逐步理顺收入分配秩序。要逐步扭转国家财政供给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之间工资差异甚大的局面,实行透明的和可监测的“阳光工资”。国家和地方财政要保证政权正常运转的支出,不允许国家全额财政供给的部门进行所谓的“创收”和进行工资外的收入分配,严格“收支两条线”。国家公务人员要实行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并建立公务人员的就职、离职和换岗的财产检查制度。
第三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税收执法力度,打击非法致富。建立根据收入水平的增长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征收基线的制度。改变目前所得税征收与家庭消费脱钩的状况,建立普遍的个人所得税年度申报制度。增加税务征收力量,提高税务管理和监督的技术水平,加强对偷税、漏税、避税行为高发领域的监管力度。
第四是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减少贫困。要力争从根本上扭转城乡差距过大并不断扩大的局面,继续加强提高农民收入的措施,连接城市生产和农村消费的链条,完善和改革征用农民土地的补偿制度,整合现有的农村贫困救助制度、“五保”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建立起农村“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基础框架。
其他几个方面是促进城市化,改变就业结构,把城市化率从目前的40%左右提高到60%左右;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把高等学历的人口比例从目前的约8%提高到2010年的12%;建立全民的节约型社会,争取达到资源、能源消耗速率和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