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零售业直面更大挑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3日 16:37 商务部网站

  长期以来零售业在中国没有得到应有的、足够的重视,远远落后于世界零售业变革的步伐,成为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部门之一,这不仅拖累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往往因其效率低下而导致市场失灵。

  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承诺,加入后5年内中国将分阶段逐步开放零售市场,其中加入后3年内(到2004年底)的执行力度最大,届时将取消对外资经营零售产品(烟草
和化肥除外)的限制,取消对特许经营和无固定地点零售的限制。这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重大举措,也是利用外资政策上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经过12年试点之后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可以预见,在这一新的历史阶段,外资抢滩中国零售业的速度与规模将进一步加快和扩大,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我国企业将面临着竞争、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

  演义篇

  外资零售业进入中国全程观察

  进入速度和规模

  从1992年到2003年9月,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30亿美元,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264家,分店2200多个。截至2004年4月,全球零售企业200强中已有12.5%的企业进入中国,另外有12%的企业已经进入亚洲,为随时进入中国做准备。全球知名的零售企业,如沃尔玛、家乐福、好又多、大润发、欧尚、易初莲花、万客隆、麦德龙、华堂、百佳、普尔斯马特等均在中国零售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

  目前,外资的发展尚比不上国内企业的整体规模。2003年外资在中国零售市场的份额仍然较小,企业销售收入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不足3.5%。在商务部2003中国连锁30强排名中,目前只有家乐福、沃尔玛、好又多、麦德龙、新燕莎5家外资企业上榜,但外资扩张的速度却不容忽视。以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最近对2003年全国近400百家超市企业的14000多个门店的情况进行的调查为例,400家超市中,国内企业有358家,占88.5%,门店数占87.3%,外资企业有43家,占11.5%,门店数占12.7%。从统计中发现,国内企业门店扩张的速度明显高于外资企业门店的发展速度,2003年国内企业增长速度为32.35%,外资企业增长速度为21%。

  经营效益

  外资零售企业的经营效益普遍好于国内企业,尤其在销售增长方面外资零售企业明显占据优势。仍以上述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调查为例,在这些超市企业中,国内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29.6%,外资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33%。从销售所占份额看,外资企业销售额合计占所统计企业销售总额的28.3%,国内企业占71.67%;与2002年相比,外资零售企业所占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而国内企业则同比下降了1.1个百分点。从每平方米平均销售额来看,外资企业为2.06万元,其中台湾地区的企业达到3.9万元,欧洲企业达到3万元;国内企业每平方米销售额仅为1.40万元,其中上海企业平均每平方米销售额为2.19万元,北京企业仅为1.7万元。

  业态形式

  目前,外资零售业在中国市场所涉足的业态包括百货店、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超市、便利店、专业店等几乎所有现代零售业业态,但主要的形式还是集中在超市、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商场这些最有市场前景并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业态。根据AC尼尔森公司最近发表的一份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市场进行的《购物者趋势调查报告》显示,亚洲七个主要城市中超过80%的购物者的一半以上的食品预算开支都在超市和大卖场。

  区域分布

  在零售业方面,中国政府的政策是分批逐步开放城市,因此,外资的发展区域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另一方面逐步开放的这些城市经济更为发达、购买力更强,投资环境更好,故而也受到外资青睐。目前外商投资的零售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华北)、上海(华东)、深圳(华南)、大连(东北)乃至后来发展起来的昆明(西南)等发达城市。例如,沃尔玛首选深圳,家乐福首选北京。

  从整体上看,东部地区是目前外资竞争的主要区域。但种种迹象表明,西部也逐渐成为外资零售业的逐鹿场。西部尽管经济发展速度和消费能力远赶不上东部,但西部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以及较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

  进入方式

  回顾1992年至今中国零售业外资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外资进入的方式主要有如下类型:

  (1)经地方政府批准建立的中外合资合作零售商业企业。

  (2)中外合资合作生产企业利用在华再投资的机会,与国内企业联营创办零售企业。例如香港协和集团在北京、上海、沈阳、成都、西安等地开办的多家商场。

  (3)中外合资合作加工制造企业,开设自销产品的专卖店或专卖柜,经营合同规定允许内销的产品。

  (4)通过承包、租赁、委托经营方式,由外商取得零售商店的经营权进行经营。

  (5)中外合资合作连锁商业企业。例如内贸部糖业酒类集团公司与日本国株式会社伊藤羊华堂和日本国伊藤忠株式会社、伊藤忠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华糖有限责任公司”。

  (6)中外合资合作零售商业试点企业。

  根据入世承诺,中国只允许通过批准试点企业的方式逐步开放零售业。1999年7月,中国发布了《外商投资商业试点办法》,才将原来的11个城市扩大到所有的省会城市、自冶区首府和中心城市,除了可以办单店,也可以办连锁店,经济中心城市增加一到两家试点。然而由于外资的违规操作,尽管到1999年底中国中央政府正式批准进入的中外合资零售商业企业仅为21家,而实际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零售企业已达300家。其中,主要是前面所述第一种方式,即绕过中央政府、通过地方政府批准建立。

  前瞻篇

  外资零售业扩张趋势预测

  判断外资零售业在中国的扩张趋势,最可靠的办法是了解那些有实力的外国零售商是如何评价中国市场的,而2004年全球零售业发展报告则为此提供了重要诠释。该报告根据世界主要零售商的意见和看法对世界30个新兴市场的国家风险、市场吸引力、市场成熟度和进入市场的紧迫性进行了全面的测度,以对这些市场的发展潜力和前景作出评估。报告的结论是:中国零售业发展指数在30个新兴市场中居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印度,也就是说中国对于国际零售商来说是比较理想的投资场所。尽管报告认为中国市场的成熟程度不尽理想,在30个新兴市场中排列16名,但市场的吸引力比较强,在30个市场中排列第11。

  中国的零售市场2003年的增长率为9.1%,销售额高达45840亿元人民币(合5538亿美元),消费市场规模庞大,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消费市场之一。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的经营目标着眼于未来,认为“真正的全球性企业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进入中国市场。”为了达到预定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主导权,外资企业甚至不以赢利为目的,以3-5年甚至10年的亏损为代价,直至在中国的市场占据优势地位。沃尔玛就曾公开声称3年不要利润。

  目前,外资在中国的扩张主要仍是开新店,但近几年来兼并和重组亦已成为外资进入的重要选择。目前,外资的兼并重组主要集中在几个大中城市。

  从世界零售企业在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看,兼并一国的零售企业向来是其杀手锏。1997年沃尔玛进入欧洲,就是从一次性收购德国一个拥有21家大卖场的超市公司开始的,1999年又投资150多亿美元收购了英国大型超市集团阿斯达,从而使其在欧洲的大店铺一举达到了350多家。

  这些大型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兼并活动得到了一些非常理想的环境。首先,商业领域外资兼并重组得到了政府一些政策的支持。其次,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零售业利润率整体下降,新建企业和新设门店难度加大。第三,经过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之后,大中城市中理想的建店位置成为稀缺资源。最后,从国内零售企业来看,经营不善的企业大量存在,只有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才能得以继续生存,尤其希望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将其解救。

  综上所述,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外资零售业仍将以更快的速度进一步通过新建以及兼并等方式在中国扩张。

  思辨篇

  国内零售业开放风险解读

  导致本地零售商市场份额降低

  占领中国国内市场是外资零售业进入中国最主要的目的,他们凭借的优势多是中国本土零售企业所不具备的,比如资金、技术、管理,这些优势可以帮助他们化解和克服初期进入异域市场缺乏对目标市场的了解和经营经验所带来的风险。大多数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都作好了3-5年不赢利的准备,中国日益庞大的经济规模、迅速成长的市场、稳定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了他们信心,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技术、管理力量也给了他们承担风险的能力,他们作好了在中国这个市场长期作战的准备。这一点在外资零售业在中国的扩张中表现得很充分。几乎所有的关注中国零售业市场发展的中外人士都已经注意到目前外资在中国的扩张的势头,这种势头用中国专家的话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开店速度快;二是地域不断扩大;三是开辟了包括图书、报刊、药品、音像及成品油等在内的重要的商品零售市场;四是加快建立采购、物流中心。这种扩张表现出一种很强的战略意图。

  因此,外资进入中国零售业并不断扩大在中国零售业中的份额,必然会对中国的本土零售企业产生影响,但我们应客观地分析这种影响。第一,外资零售业代表了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它们的进入必然导致中国企业的模仿、竞争和跟进。第二,没有理由相信外资就一定会轻易占领中国市场。零售业是根植于本土人文环境中的一种产业,本地企业占据了很强的本土作战的优势。

  导致进口产品激增

  零售业开放带来进口产品的激增是个不容怀疑的问题。正因为如此,中国在开放零售业初期就对中外合资零售企业经营进口产品的比例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影响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份额的因素有许多,开放零售业只是其中之一,如果其他条件不成熟,光有零售业的开放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韩国在开放本国零售业时也存在这样的担心,但是开放后的情况表明,进口并没有象人们预期的那样大幅度增长。

  实际上,外资零售业在中国市场上经营的成功之道并非极力推销进口产品,而是千方百计增加中国本地制造的优秀品牌产品,以此来赢得更多消费者,增加营业收入,扩大市场份额。如果从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动机看,扩大进口产品并不是其主要目的,因为依靠扩大进口产品的销售获取企业的效益和市场份额是不经济的。

  导致地产价格上涨

  在许多国家,特别是那些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在发展大型零售业过程中都不同程度面临土地成本高的问题,可以说这正是该行业准入的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中国正在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地价不断上升是必然的趋势和结果。但是,迄今进入中国的大型零售企业似乎并没有受此困扰,也许目前地价尚未达到一个应有的合理水平,值得思考。

  产生排他性交易

  随着外资零售企业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人们担心在许多大品牌加工制造业同样被外资商业控制的情况下,外资零售企业和外资生产企业容易结成战略同盟,形成一定的排他性交易关系。

  策略篇

  五大建议应对零售业市场开放

  建议一:应正确认识零售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培育我国零售业市场

  长期以来由于受

  “仕农工商”和“重工轻商”传统理念的影响,我国零售业一直处于经济发展的末端,效率和效益低下,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体社会福利的增长。我国零售业应跟上世界零售业改革的步伐,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做法,尽快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零售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并将有关内容纳入“十一五”规划,如零售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定位、网点布局与城市规划的结合、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多业态及大中小企业的合理分布等,加大市场培育力度,使零售业真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引导生产、促进消费和增加就业的一大引擎。

  建议二:应加强法制建设,创造和维护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当外国零售商悄然进入中国市场时,中国经济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进程之中,零售市场还没有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因此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商业存在对中国同业到底会引发什么,

  政府更没有做好相关规则及法律制度上的准备。就在“入世”三年后的今天,零售市场开放深度和广度均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我国依然缺乏零售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亦无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实施措施,使竞争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因此,中国必须加快相关法制建设,创造和维护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首先,在零售领域中政府应放弃过去大量使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做法,转而致力于创造一种促进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

  第二,规范竞争行为,防止市场垄断和不正当交易。国内零售业由于长期在一个封闭的体制下运行,不参与国际贸易并长期拒绝大规模外资的进入,没有形成一个能够激励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和创新活力,导致了该行业低效运行状态。近些年通过引进国际竞争,尽管使中国零售企业受到巨大震动或震荡,但也让企业了解和学习了国外先进的流通方式和现代管理技术与理念,激发了企业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激活了中国的零售市场,并在带动产品出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问题的关键是,在外商已大规模进入零售市场的情况下我国仍未制定出新的市场规则,包括“反垄断法”,这使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比如,外资零售企业的巨大规模和高效率往往导致他们在与供应商的关系上占居优势,其中包括掌握价格主导权,获得较长的赊销期,同时在零售环节上以较低价格争夺消费者,从而形成对市场的影响或操纵,等等。中国政府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以避免外资大企业操纵市场和进行不正当交易(如通过内部价格转移来逃避税收等),将引资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这不仅关系到市场秩序和零售业的健康发展,也涉及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第三,建立争端解决机制。外资的进入必然导致竞争加剧,企业间经济摩擦和利益冲突亦会增加,因此在建立公平公正的游戏规则、加强实施和监管力度的同时,还需要建立起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及时化解矛盾,处理纠纷,确保市场持续、稳定、有序地运行。

  建议三:应保护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向便利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实现零售网点合理布局

  中小企业是零售业构成的基础和就业的主渠道,保护和发展中小企业对扩大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许多国家都颁布了保护中小型零售企业的法律法规。

  在为中小企业开辟生存发展空间的同时,政府还应积极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向便利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实现多业态、多层次、大小零售网点合理布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商业理念。目前许多大型外资企业竟相抢占城市繁华地区,导致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噪音扰民等问题愈益突出,政府应尽快制定综合治理规划,彻底改变这种无序发展、恶性竞争的局面。

  建议四:应找准市场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竞争

  外资企业大举进入并迅速扩张的势头的确对本地零售企业形成巨大压力,但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零售业改革、调整的步伐。不少企业通过改制和重组,激活存量资产,迅速走上振兴之路;许多企业通过吸取外资企业的先进运营方式和现代管理技术与理念,增强了自身竞争力,找到了自己的市场位置,一个业态多样化、商品多样化、服务便利化的格局正在形成。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普遍存在着一些担忧,认为刚刚融入世界市场的中国业界无法与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况且外资企业还享有某些优惠待遇,这使起步较晚的中国企业面临着一场不公平竞争,甚至导致外资对中国零售市场的控制,因此政府应采取适当措施有效监管外资进入该领域。

  其实,从世界零售业开放的历程来看,到目前为止各国为零售业外资提供的待遇远不能与制造业相比,跨国零售企业在东道国的活动还受到诸多的限制,如严格审批管理制度、市政规划、土地使用、环境要求及民意测验等。这些规定虽然并未特别指明是针对外资的,但实际上巧妙地起到了限制外资进入的作用,因为外资企业毕竟是迟到者。我国情况有所不同,长期落后的零售业留下了太多的空间和空白,大规模开放后外资企业必然会获取一定市场份额,我们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和足够的心理准备。我国企业要尽快适应这一新的市场环境,先做模仿者或合作者,再做竞争者,并在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定位,进而做大做强。

  另外,零售企业的经营活动涉及到上游生产企业和最终消费者,要想取得成功它就必须融入所在国的人文环境,这也正是为什么大多数外资零售企业都在努力寻求本土化战略的重要原因。而根植于本土的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关键是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在竞争中取得更多的主动权。

  建议五:应建立和完善基础统计与指标评价体系,形成迅捷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

  为正确引导外资投向和规范其市场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减少其负面影响,政府有关部门应密切关注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后的经营与发展动向,及时了解和分析它们对中国市场环境、本地企业的影响以及对中国总体经济的影响。在这方面,目前虽有一些统计数据和资料,但缺乏系统性、可比性,且分类过粗,难以对我国零售市场的总体情况做出准确分析和判断。对此政府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责成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基础统计与指标评价体系,同时充分发挥民间行业组织的作用,形成迅捷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