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联想上演了一出蛇吞象的好戏———收购蓝色巨人IBM全球PC业务。冷静看联想,我们认为,联想的收购只是一种自身经营的互补,是其实施国际化战略的组成部分,但这并不能说联想没有风险,联想的风险仍然是其走向国际化之后,他的产品能够卖到什么份额?利润可以实现多大的点数?但无论如何,联想的国际化之路却是不可倒转的深入了。
联想的国际化之路
联想最近两年给公众的感觉就是,联想越来越高调。
这种高调居然还是一种压迫性的高调,我们看到,联想每件事件一出,就都给人一种喘不过气来的缜密和紧凑。从联想全球换标开始,联想就设计了一条国际化路线战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从那时开始就成为一个必然;再后来,联想大裁员、5000万美元搏击奥运、2999元低价电脑等等都形成了舆论热潮。这里面,有联想“很有钱”、“联想钱打水漂”的做法,也有“联想产品滞销”、“联想穷途末路”的反映,就舆论层面来看,联想都只是点对点的小手笔,每一个具体的事件都只是应时之作,看不出战略上的必然。
战略上没有必然,那么无非就是联想昏招四出,距离崩溃不远了?难道柳传志的出山正是联想看不到未来的无奈之举?
幸好联想在2004年的寒冬,上演了一出蛇吞象的好戏:收购蓝色巨人IBM全球PC业务。这场收购才真正体现出联想的霸业战略路线,那就是坚定不移的国际化战略发展路线,坚定不移的500强成长目标,坚定不移的国产民族品牌旗帜路线。
在中国民族产业的历史上,同样,谈到高调,就不能不提到海尔。海尔却在最近的高调中遇到了麻烦,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被消费者控诉;MBO之路曲折难行,到头来还被政府监管;海尔的品牌和产业链受到普遍的质疑,等等。不错,海尔太高调,但这种高调长期以来只是一种数字上的游戏或者就是企业自己炮制出来的文字游戏。
海尔可能禁不起监管,可能禁不起质疑,它的高调之路仍然漫漫兮修远。而仔细分析联想的高调,我们不难发现,联想的每一次高调事件都有一个实体在支撑。
“联想不是我的家”———曾经这句话带给我们巨大的痛,透过这句话,我们看到联想的成熟,为什么要抛弃无为的员工?很简单,就是为了利润最大化以及架构的精简,以便轻装上阵。
“联想全球换标”———这是一个信号,走向全球走向国际化的联想舍得抛弃暂时的不便,也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和领导人的理想。
“特价销售电脑”———从任何时候看,它都是为了短期市场目标的做法,也是一种无奈的市场竞争应对措施,敢于抛弃一定的利润,是为了博得市场份额的稳定。
因此,联想的奥运之举,收购IBM全球PC业务,都是站在全球范围上的考虑,也就是说,联想的高调已经打上全球化的标志,从这一点来看,联想的高调已经走在海尔前面。毕竟,联想只是民营企业,他的产权结构清晰,企业领导人的心态完全站在企业发展的战略层面考虑,所以它的行为完全按照市场作为导向,便少了很多冒进的风险。
但这并不能说联想没有风险,联想的风险仍然是其走向国际化之后,他的产品能够卖到什么份额?利润可以实现多大的点数?他的风险是企业正常经营状况下都要遇到的,只不过企业大了,对利润的要求更应该有一个明确的预期和控制。
冷静看联想,我们认为,联想的收购只是一种自身经营的互补,是其实施国际化战略的组成部分,无论IBM全球PC产业的现状如何,IBM注定了只是联想用以霸占全球的一个棋子,IBM全球PC业务可以悄无声息地死去,也可以作为联想的副品牌标志出现,那都不再重要。很多人分析得好,IBM只是充当了联想进军全球市场的铺路石,它是一个符号,因此没必要对它的未来人为地设置一个棺材。它能走到哪一步,就得看联想的发展速度能否超越目前IBM个人电脑目前的渠道和品牌承载现状。如果联想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控这些资源,那么,联想获得全球渠道资源和消费认可的速度就会大大提前;如果不然,结果要么双灭,要么联想成功,但5年后,IBM的PC品牌也许已经被世界遗忘。但无论如何,联想的国际化之路却是不可倒转的深入了。
IT阵营对峙家电阵营的短暂胜利
为什么要这样定义联想收购IBM的成就?这几年,也有不少国内家电巨头收购外国企业和品牌的案例,比如TCL就先后收购了美国、法国几家老牌企业,格林科尔也有一些案例,但是,这些收购太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实质上究竟是什么状况,各企业都显得遮遮掩掩,观众如同雾里看花般迷糊,究竟谁收购谁?是不是收购?他们最终达成的合作协议究竟目的基于什么?雾里看花,也许只有当事人清楚。
早几年,多家家电巨头喊着要控制终端,无论是格力的与经销商共同持股,还是TCL的千店工程,这些举动到今日已经被证明是一时的冲动。终端不仅没有被控制,反而越来越壮大,国美老板的资本相信没有一个家电企业老板能够超越,终端渠道的话语权完全一边倒地对企业形成巨大的压力和嘲讽。
再来看看IT方面,这几年呈现出了厂家与渠道商家的共同繁荣。这里不能不提到颐高数码连锁这个日益崛起的超级终端零售大鳄。发迹于杭州三文路上的颐高数码从一个小档口起家,短短5年间,已经成为IT零售领域的黑马。广州是各IT商家都头痛的市场,颐高的出手却是重量级,以现金收购的形式获得电脑城的产业经营权,这种模式已经走出了传统意义上的“二道贩子”,同时也将厂商之间的交易变成了一种厂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深层合作状态。
IT行业的厂商合作已经超越了家电行业厂商合作,家电行业互相挖角,厂商之间暗中争斗、互相压低利润的做法已经被市场证明是不可行,因为厂家在博弈中逐渐丧失了控制的主动权。家电产品零利润地去拉拢消费者,渠道上无节制地压缩厂家的空间,虽然暂时上是渠道商的胜利,但从长远来看,对家电产业走向国际化却是打击巨大。
联想收购IBM案例,不仅从形式上来说是超越了国内家电企业收购外国企业的范畴,它的意义在于中国的IT产业正式走向成熟,它超越了家电行业窝里斗的低级竞争状态,联想更是在争夺国产民族品牌旗帜的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阶段胜利。
20岁爸爸和100岁的儿子
联想在世界品牌的队伍里,算是一个青年,而IBM无疑是长辈,是老人。20岁的爸爸从理论上来说不可能存在100岁的儿子,但这几年,不论是企业界还是娱乐圈都流行起了长幼倒置,年长的姐姐嫁给年幼的弟弟,年迈的企业投怀送抱给年轻的企业。这究竟是乱伦,还是值得称赞的创新?
我们说,创新的标准是引导新的流行规则,借此获得某一领域领导地位。盛大因为创新,获得网络游戏领域的巨头地位,苹果由于创新,把自身成功地定位为年轻时尚的代名词,其产品获得年轻人的喜爱,因此,企业的年龄不是决定其老牌还是权威的关键。从这个角度上,联想收购IBM,只是将自己的品牌与IBM的品牌对等的相加除二,其结果就是联想品牌标志性地走向成熟的中年。
联想的消费群从它面世的那一天起,就决定了是相对成熟有一定资源和物质积累的消费群体,而联想的年轻与其消费群有一定的差距;现在联想与IBM的结合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实现联想品牌与其消费结构的合理接近,从市场角度上来讲,联想从收购老牌巨头这件事情上受益匪浅。
TCL和汤姆逊的结合从目前来看,它仍然没有实现当初的战略目的。联想的下一步行动会是什么?联想如何做才能实现其战略目的呢?我们看到,TCL、美的等企业和外国企业联姻后的低调,几乎使看似好端端的合作变成笑料。海尔的高调上市受到公众质疑之后陷入难产的困境,联想会成就国产家电品牌的尴尬么?我们引以为豪的家电产业国际化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却由于联想看似不经意的收购行动而被超越了,对家电企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中西结合,其核心还是文化层面的差异最难调和,传统的家电层面,这种文化变革已经被长期沉闷的工厂文化所禁锢,年轻的IT人,如果能够摈弃传统的束缚,那么,自由的未来必定会属于这一代。
张德华 徐雪平
(夏天/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