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2004中国企业领袖年会 > 正文
 

2004中国企业领袖年会11日上午直播实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1日 13:00 新浪财经

  “全世界的全球化受挫者,联合起来!”全球化的天花板,是后发展国家商界领袖的共同难题。《中国企业家》杂志12月11日邀请了亚洲、拉美国家数十位商界巨头,会聚2004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与500名中国本土企业领袖共同探讨商业与环境难题。新浪财经对此次会议进行了独家播报。以下是会议实录:

  主题:2004中国企业领袖年会

  时间:2004年12月11日

  地点:中国大饭店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中国企业的领袖们,大家上午好。又是一年一度中国企业领袖年会盛大举行的时候,在这里我谨代表主办方向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和感谢,谢谢大家。从2002年开始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了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一年一度关注所有经济发展,关注中国企业家发展共同交流、对话的品牌。今年中国企业领袖年会进入第三个年度,非常感谢500多位企业家抽出自己的宝贵时间欢聚在大厅里面,进一步来探讨中国本土商业。即将过去的2004年可以说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最为关键一连,经过20年的积蓄,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朝着国际化大企业去迈进,与此同时他们遭遇了各种各样的磨难,所以在这样的年份更多的企业经历了反倾销、专利战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国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想成为全球化大公司。如何成就这样的梦想也是中国企业家关注的问题。今天中国企业家就全球化的天花板突破迈向世界级企业的瓶颈进行为期两天来展开讨论。

  为大家介绍一下嘉宾,出席20企业领袖年会有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邵宁先生;经济日报社社长武春河先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维迎先生;招商银行马蔚华先生;阿里巴巴中国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马云先生;同时出席年会的还有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麦伯良先生;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顾雏军先生,北大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先生;东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积仁先生,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先生,上海埃力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吴国迪先生;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先生,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朱新礼先生;海星集团总裁荣海先生;伊利资源集团公司董事长王文彪先生;四川长虹集团董事长赵勇先生;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总裁郭为先生,青岛港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常德传先生;青岛钢铁股份集团公司董事长王玉科;毕博管理咨询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国区CEO黄辉;Qualcomm公司中国区总裁孟樸;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CEO张醒生;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卢载万;SK电讯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刘允,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张朝阳;雅虎中国区总裁周鸿祎;韩国技术银行公司总裁兼总经理权声文;

  真是高朋满座,当然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还有来自大连20多个企业家,来自青岛20多家企业家代表以及常州、福州、广州等地的企业家,我们还有幸请到政府相关的代表和各大品牌的知名代表,因为时间关系不在一一介绍大家,我们用掌声感谢各位的光临。

  接下来邀请我们的主人登上,有请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先生致开幕词,有请。

  刘东华:尊敬的邵宁副主任,尊敬的武春河社长,尊敬的张维迎教授,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代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组委会,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我今天站在这里特别高兴看到有很多老朋友,已经连续第三年参加我们的年会,这些老朋友连续三年参加年会,就是对我们年会最大的肯定,最大的支持,也正是你们的支持成就了这年会作为中国商界顶级商会和所谓的“英雄大会”,我更为坚持的是,刚才主持人已经介绍了,我们全国很多地区自发的由地方领导带队,来了一些企业家代表,来了越来越多的新朋友。

  过去有一个说法,说一个人如果看看有没有老朋友,看他有没有心里美是看他成长的潜力,我们对朋友是非常有信心,因为我们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但是对于新朋友有一点慌,因为新朋友对我们这个平台不是非常了解,这种平台就是对合适的人,对合适的话题,大家有备而来,是一个充分体现企业家个性和逻辑的平台。企业家尤其是创业性的企业家都是齐天大圣,但是这些齐天大圣都是带着紧箍咒,我们创业性的企业家是自己带的,我希望新朋友来到这当仁不让,把自己作为主人,把你们个性充分展现出来。这一次邀请嘉宾的时候,我心中有一个念头,我说今年饶过柳传志,饶过这些大企业家,这些企业家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而我们隐藏的英雄们,你们可能带着更深的锁拷,但是你们应该把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更大的贡献给大家。我想只要我们在座各位老朋友,在座的新朋友,有这样的心态我们就会成功。

  我想顺便也回顾一下2004年,2004年的确是不平凡的一年,入世三年,随着我们国家对入世的落实,经济的国界、企业的国界、入世的国界都带来了,这样政治家、企业家等获得空前的自由和空前的大的选择,所以你们也面临更大的挑战,这是非常大的一件事。还有一件事就是在座的各位企业家,都是受到影响,我们中央政府为了宏观经济的稳健运行做了明智的决策,但是客观上的确有人欢喜有人愁,但是也不排除该喜的愁这种现象。但是我要说一下在今年的经济生活中,有人打着捍卫国有资产,保护弱势群体的幌子,实际上他做的是赚钱的事,甚至公开置疑改革的方向,中国今天是我们改革不断深入,不断到位造成的,而不是改革本身带来的问题,我们国有资产的流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管理上没有足够多的称职的企业家,或者是对一些企业家我们对他尊重、承认、保护远远不够,这是客观事实。但是有一些企业家的做法也居然赢得了一片赞扬声,这是我要说的一件事。

  另外我还要说一件事,2004年很多创业型,包括体制内创业型的企业家都在纷纷退出历史舞台,包括三九,包括四川长虹倪瑞峰,我也在想,我们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好不容易出现一些非常优秀的创业者,非常优秀的企业家,他们退出舞台的方式是不是更值得自豪,甚至犯错误的企业家我们怎么看,他们的过该怎么处理,他的功劳是不是得到承认,这都是我们企业家不该回避的问题。当然我们大部分企业还有所有重量级人物大家都会看到。

  我想对我们企业家队伍做的一点提醒是什么?就是我们目标肯定是非常明确的,战略肯定是非常坚定的,但是我们对环境,对天气,不要搞特别乐观的预期,包括对自己的能力,不要因为有一个太好的预期,本来我以为明天应该是晴天,但是下雨就影响很大,本来预测游到1000米,但是游到500米就困在了中央。所以我希望大家预期不要乐观,因为我们的确遇到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也遇到了非常了不起的领导,在这个时候实际上要讲方式,讲方法,我们肯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现在我宣布2004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开幕!

  主持人:谢谢刘社长,刘社长对所有在座的企业家都是有满腹的肺腑之言,不过还好他牺牲了自己给大家树立了榜样。刚才通过刘社长的发言,这几年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的眼光,也成了新老朋友盛大聚会的场合。我们可以看到和领略到企业家的个性,所以对今年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也一样充满了期待,下面有请下一位嘉宾经济日报社社长武春河先生致辞。

  武春河:尊敬的各位嘉宾、朋友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在这里召开2004中国企业领袖年会,我谨代表经济日报报社集团对各位嘉宾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中国企业家杂志主办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已经成功举办两届,今年是第三届,每一届年会都选取了契合年度经济大事的主题,每一届年会都吸引了年度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家们参与,每一届年会都产生了令企业界、经济界激动不已的丰硕成果。在2004年即将结束之际,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来自海外的企业家们,经济学家们,还有政府部门的领导同志,再次相聚在这里,共同探讨年度中国企业界、中国经济界最激动人心的话题,分享各自在不同领域参与全球化竞争的经验,预测未来的经济走势和企业界的努力方向。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已成为中国经济界的一道岁末大餐,已经参与和即将参与的企业家们,知道这美味的烹饪者,所以对中国企业家的贡献,我代表主办单位表示感谢。

  对2004年中国继续发展深刻转变的关键一年,一方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三年,中国经济快速融入全球经济,这一点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们,以一浪高过一浪的全球并购,以大幅度增长的进出口贸易表示了他们参与全球竞争的迫切心情,他们或多或少采取了不同的手段来限制新型经济力量的扩张,于是市场重新定位,反倾销、贸易战,专利诉讼、收购壁垒以及在异国他乡兴办企业的入乡随俗等等,成为中国企业迈向国际化重要课题。这预示是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与道路并不平坦。另一方面2004年中国经济出现局部过热的现象,新的宏观调控开始实施,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的企业,部分民营企业家感受到挫折。在改革理论实践上也逐渐激烈的竞争,新一轮经济实践必将给企业家带来更深刻的思考。

  今年年会的主题是全球化的天花板,突破迈向世界级企业的瓶颈,这是一个既深刻又很形象的年度经济主题。主题之下还有若干分主题,相信在座的企业家、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对主题和议题都有很深刻的感触,在今后两天大家用集体的智慧破解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化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审视自己的困境,也将抛弃领跑者的格局。在这两天里随着商业智慧的大碰撞,中国国际化购并必将更清晰,这是我们在座企业家难忘的聚会,最后我感谢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全体同事,你们做一件有意义的大好事,祝本届年会成功举办,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武社长的致辞。我们年岁大餐就像武社长所说的,因为每一年都有契合年度经济的,首先请到第一位主题演讲人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邵宁先生,让我们掌声有请邵宁。

  邵宁:各位企业家,大家上午好。我们非常有幸参加中国领袖年会,跟大家共同探讨全球化的天花板。成为世界级的企业,我想一个企业家的问题,造就一大批世界级企业也是中国企业持续发展的希望。经过国民经济2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们唯一的希望和梦想应该说是实现了,而且世界级企业的问题对中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意义也是非常大的,如果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批世界级企业逐步成长,我国产业结构就会持续向高附加价值和高端产业发展,那么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就有了坚实的结构基础。如果没有这样一批企业出现,中国企业总是其他国家企业打工,可能正是因为世界级企业问题,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前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可能是因为国民经济发展与世界级企业成长之间并不一定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这次年岬淖橹甙才盼颐茄芯客黄坡跚渴澜缂镀笠档钠烤蔽侍狻?

  我注意到这次邀请函列出了十个议题,第一个议题是国企2004分享盛宴。作为国资委的工作人员,我看到这样一个题目当然是高兴,的确经过这七、八年艰苦改革和攻坚,中国国有企业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国有经济并不具备优势的中小企业层面,这几年国有中小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大搞改革,现在改制面已经接近90%。那么,国有困难企业关闭破产工作,不但改变了国有企业长期只能生而不能死的僵化局面,而且实质性的优化了国有企业的结构,消除了亏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启动,一方面使国有企业规范改制有了一个明确的责任主体,同时也为国有大企业,现代企业建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体制平台。由于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和体制状况,在这几年一直处于不断优化的国有体制当中。所以,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表示出一种持续改善的趋势。那么,去年底,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达到3784亿元,那么今年有可能接近5000亿元,那么这个数字在1998年是529亿元。那么,这么高的利润水平的确可以称之为是盛宴。那么,这几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成效说明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是正确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以新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也是我们必须坚持。当然,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仍然在做,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国有企业行业利润的构成,我们就会发现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中的相当一个部分来自于石油、石化、电信、烟草等尚未完全开发的行业。那么,其中提出的问题是当我们开放性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当真正的世界级企业进入中国和我们面对面的时候,我们大企业能不能与之相抗衡,我们仍然是没有十分把握。

  因此,2004年国有企业能够分享盛宴,虽然是很高兴的,但是它的意义不能估计过高。我个人感觉,世界级企业的问题在中国主体上还没有破解,我国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产品早已经大规模的进入中国市场。但是,似乎并没有形成自主的知名品牌,我们经常谈到的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当中处于低端的地位。所以,我们一方面保守贸易伙伴的问题,另一方面那些世界级品牌拥有者能够充分享受中国人民辛勤制造的成果。对于那些大企业,在更为庞大的跨国公司面前往往还感到底气不足。当然,这些年我们有一些优秀的企业在这个方向上也实现了意义更大的突破。那么,我这几年曾经调研过的两家企业,一家是中集集团,一家是上海的集团,我们觉得这两家企业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那么,这两家企业的情况有一点相似,中集集团主导产品是集装箱,正华港兴(音)的主导产品是港口机械。这两家企业在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都以自主品牌,自有知识产权分别占有国际市场集装箱和港口机械的5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竞争力最强的集装箱供应商和港口机械供应商,成为这两个重要产品领域中的市场级的企业。我们调研的时候感觉到非常的震惊,我们觉得这两个企业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的。那么,中国企业在这两个重要产品上实现突破,我们觉得可能一个必然性,这两种产品都是属于机械行业中比较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市场竞争中技术进步的因素相对少一些,成本和质量因素相对多一些。这两种产品客户数量都是有限的,所以销售网络的建设和售后服务的要求会相对密集。那么,仔细研究这两个企业成功实现突破的经验,可能说明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中国企业要成为世界级的企业,可能要从有比较优势的方向上做起,要立足于发挥自己的长处。第二,中国企业要成为世界级企业,首先可能还是要落实管理的基础。这两家企业的行业水平,包括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都是非常不错的。那么,尽管我们有一些优秀的企业,在造就世界级企业方向上已经实现了突破。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目前中国企业在内部和外部,都还存在许许多多不顺的,不够协调的地方。世界级中国企业成长,和我们经济总体规模,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国际影响还是不相符的,这个瓶颈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就国有企业而言,这个瓶颈可能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目前还没有完全理顺,新的公司治理结构还在搭建过程当中。对企业经营者的选任、激励、约束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国有企业内部的机制转化还没有到位,很多国有大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在内部改革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企业内部的制度化管理还不可靠,那么企业管理,可能尤其是决策风险管理方面,人的因素太多,而制度化的因素太少。企业的历史包袱和社会包袱还没有完全的消除,比如说推动多年的分离国有企业办学校,办公检法机构公司,可能到明年有实质性的进展。

  那么,从企业外部来看,中国的大企业发展仍然是受到各种行政性审批,或者不称为审批的审批制度的束缚。中国自身的改革还不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那么尤其是我们相当一部分审批制度并没有匹配相应的责任来进行审核。那么,这种权责解构不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不利于政府的科学决策,不利于解放生产力,也不利于世界级企业的出来。今天会议组织者给在座各位提出的问题是天花板的问题,是瓶颈的问题,这是新的概念,那么提出新的概念,有助于我们从新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但是,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出去之后,可能会发现其中所包含的仍然主要是一些我们经常谈到的最新的概念。那么,从企业当中加强企业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推进技术进步,搞好市场是相应的。从政府的角度,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环境和条件等等。我们当然希望能够得到催生世界级企业的灵丹妙药,或者是点石成金的办法。但是,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我们可能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的工作,去解决好我们长期并没有真正解决好的问题。

  最后,衷心的预祝年会取得成功,衷心的祝愿这次年会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世界级企业成长的进程。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邵宁先生,我想中国经济二十多年来的高速增长是有目共睹的。全球化的天花板又回到共存问题,接下来我们请到的主题演讲嘉宾是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先生。

  马蔚华: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在2004年岁末将近的时候我们在这里相聚,今天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日子,三年前的中国中国入世,两年前的今天也是在同样的会场,大家在讨论入世元年的感受,那个时候我觉得很多的企业家用这样一个词,叫做波澜不兴,暗流涌动来形容当时的感受,我觉得那个时候大家更多感受是入世山雨欲来的趋势,更多是摩拳擦掌的准备,现在三年过去了,我们是站在入世后过渡期的门槛上。

  回顾这三年,我们确实感觉到经历了风雨的冲击和竞争的考验,今天主题的内容就是天花板,还有一个起跳板。我觉得作为一个商业的成长,我确实越来越感觉到天花板的松软和企业家的松软,因为这三年带来一些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规则,就是环境,就是我们的能力都面临很多新的课题。规则我们越来越体会到,越来越紧的这种基本约束为内容的国际流行规则的确立和减行减近为内容就是天花板。而我们自己以国际化管理为焦点这样的同业竞争是越来越激烈,在激烈的竞争里我们也越来越体会到起跳板的松软,我们管理能力和我们的竞争对手相比还有相当大的一块差距。

  首先我讲一下资本约束。这就是巴塞尔协议对国际商业银行最低的资本要求,就是8%的资本充足率。为什么有这样一个要求?因为银行是高风险的企业,银行面临风险,风险要有资本来覆盖,可预见的风险可以用资金来覆盖,不可预见的风险用资本来覆盖。所以到2007年1月1日中国所有商业银行都要按照资本最低的要求把资本充足率达到8%。达不到这个要求这个业务,你的发展都要受到限制。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资本约束这方面差距很大,一是由于我们信贷增长每年过去全国银行增长将近17%,而我们信贷结构大部分都是对公的贷款,这是风险难度最大的100%。世界前1000家大银行前10家银行银行充足率50%,也就是风险权重是50%,同样的资本搞批发性的业务消耗最大,再加上我们的不良资产,每年的不良资产吞食了很多的资本。所以中国到现在我们所有的银行平均起来资本充足率刚刚超过50%,就是11家股份银行的充足率加起来也达不到8%,中国达到充足率的银行很少。如果按照8%这样的标准去不资本,有人算过需要将近2万亿,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所以在国际游戏规则的约束下,我们的银行一方面考虑补充资本,但是补充资本不是简单的事。一方面就在考虑如何节约资本,这就是要调整具体的业务方向,这就是中国所有的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考验。就是必须改变自己的资产结构、收益结构,这就是中国商业银行能够进入国际级市场,投入国际竞争的一个入场券和资格证。

  第二,利率市场化。我觉得这是瓶颈,但是也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一个天花板。利率市场化我们讲了十年,实际上现在所有的商品都市场化了,只有银行资金的价格没有市场化。这一次10月29日央行加息,虽然只有0.27个百分点,但是我觉得它的实际意义超过了0.27本身。首先是中国的经济可能进入了一个加息的时代,另外一个意义就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迈出了一大步,就是放宽了贷款的上限。我觉得它对于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另一方面它也必然带来利差收窄。香港当时取消了协议利率以后,他的利差收窄了49个结点,如果中国利率市场化,有人做出各种各样的预测,利差肯定会大大收窄。利差收窄就代表着商业银行利润的减少,而我们现在利差的收入在商业银行的收益中比重高达95%。招商银行今年的业绩不错,资产增长了12点几,利润增长了将近50%,但是这个利润绝大多数也是来自于利差,虽然招商银行中间收入,非利差收入在股份制银行是最多的,也是最高的,但是比起西方的银行差距还非常大。利差的收窄除了利润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影响就是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因为在利差固定的情况下,所有的银行都去追逐大客户,低风险的大公司,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低风险的大客户他们可能跟你银行讨价还价,越来越厉害,最终他们要面向资本市场去,而银行不得不向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去,这就是中小企业的贷款。所以过去我们许多中小企业抱怨融资难,这里面除了银行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就是没有利率市场化。在同样利率的情况下,那肯定所有的银行都去追逐低风险,市场化以后我觉得银行就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考验银行的经营能力,就是你在风险的情况下还能风险,还能赚钱,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银行就是一个加工风险的机器,好的银行就是在风险的情况下能赚钱。所以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又是一个天花板,又是一个考验。

  第三,管理水平的竞争。我觉得越来越激烈的同业竞争背后就是管理水平的竞争。美国有一个管理学家叫科斯,大家都知道,写了很多的著作,他说管理是实践组织机能最重要的手段,企业要在复杂的环境中胜出,关键提升管理。在管理上我们越来越体会到和我们的对手国外银行的差距,这种差距不是简单的差距,而是理念到体制,到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差距,理念上是追求速度前进,规模冲动,而国外银行讲的是科学发展观,就是效益、规模、质量协调发展,虽然没有说科学发展观,但是他那是真正的科学发展观。体制上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是宝塔似的多级核算,而推行零售业,推行中间业务,西方早就是扁平化事业部的管理,我们现在更多还是定性的分析,还是级级审代,而西方更多是通过风险评级对风险量化,通过转移定价,对市场定价的量化,风险评级会减少风险量化,一整套风险管理的办法。我们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很远远不到位,所有这些都是和对手管理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就决定了起跳板的松软,这是我们面临的课题。

  所以说在我们面对中小企业还有两年的时间,我觉得对于中国企业来讲提高自己的素质,融入世界竞争中,提高天花板还是最重要的考虑,最根本还是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我们招商银行已经清醒意识到这一点。首先是理念的灌输,必须树立协调发展的管理思想,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规模,单纯的追求利润也不行,现在追求风险过滤的风险利润率,这样追求利率的最大化。另外我们也引进了国际上一些先进银行量化风险的一套系统,两年前就开始投入,通过风险评级,确定违约代理量化风险,通过资本来覆盖可能发生的风险和不可能发生的风险,通过资产负债来量化市场风险,使这个银行能经得起包括宏观调控在内金融市场的变化。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来使员工能够增强活力。所以这就是夯实起跳板,同时我们想商业银行能够适应这样竞争环境,除了商业银行本身之外,还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要适应竞争,尽快改变我们现在金融制度不符合同业竞争的一些制度上的问题。

  比如说现在允许商业银行成立基金管理公司,这无论对商业银行还是对资本市场都是一个重大的变化,这也标志着中国分业管理金融体制将会有无数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是好事。有人说中国现在银行所承担的税负可能是全世界不说最高也差不多最高,33%的所得税再加上5%的营业税,营业税是按收入收取,如果算成所得税应该是全世界最高的,所以银行没有能力充足资本。请社会和政府一起创造一个维护公平竞争和诚信的市场竞争,这是银行业发展的前景。

  最后我想说,天花板虽然低沉,但是可以突破,地板虽然松软但是可以夯实,让我们和企业家朋友们一起携手,让企业在入世后过渡期有力的起跳而共同努力,谢谢!

  主持人:谢谢马行长,刚才在马行长演讲看到天花板低沉和松软起跳板,马会长告诉我们一个解决之道。接下来还有解决之道,下面我们请出的演讲嘉宾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先生。

  张维迎:非常高兴参加中国企业领袖年会,我准备的题目是什么推动中国经济的高增长。

  我们看一下20年前发生了什么事?20年前中国赫赫有名的企业诞生了,包括联想、海尔、方正、万科、科健、科龙、正泰、德力西等等。20年前我本人发表了一个文章就是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今天有人批评我说张维迎变了,张维迎没有变,20年来一直为企业家说话。我也提出中国从学而优则仕转向学而优则商。2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的发展,中国的GDP由300万美元上升到了1000多美元,我们要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原因何在?渊源何在?简单的答案是来自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特别是企业家资源的利用。经济学家研究已经证明富国与穷国的主要区别不在于资源禀赋的不同,而在于资源配置方式不同。而任何一个国家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是企业家才能,企业家的才能可以用到好多的方面,因为穷国与富国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配置方式的不同。为了说明这一点,对于企业家能力从高到低往下分配,最高能力只占人口比例很少一部分,这是真正企业家的领域;中能力的是这一块比例最高的这一块。第一类是最高能力待在政府干政府官员,低能力是做企业家,中间能力是当生产工人;第二类是高能力当官员,中能力当企业家,低能力当生产工人;第三类是高能力当企业家,中能力当政府官员,低能力是生产工人。拉丁美洲国家大体是第二类,就是最高能力也是在政府,中间是企业家,最低再生产工人。西方发达国家处在第三类,最高能力做企业,中间能力的人在做政府,一般能力的人做生产。我们国家最大的转变也就是从第一类的分配向第三类分配的转变。首先如果更高的能力在政府部门而创造价值,因为中间低能力来创造价值,说明这个国家国民财富的增长非常缓慢,大部分人都会经历财富分配。由此为止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就完了,因为经济增长是由企业家的能力决定的。所以最高能力的人从事企业活动的时候,这个国家经济才会高速增长。

  进一步讲技术进步的快与慢(技术进步取决于从事企业活动的最能干的人的能力,软件行业是由比尔盖茨的能力决定的。这个国家最高能力的人如果都在这里,只有中间能力和低能力的人做企业,这个国家技术进步一定非常缓慢。我们看企业规模的大与小,在市场上能力高的人领导大企业,能力低的人领导小企业。资源配置方式不一样,也就是决定这个国家企业平均规模大小,只要中间能力和低能力的人做企业,企业规模都比较小。进一步再看劳动力收入的高与低,工人的边际生产是由企业家的能力决定的,同样的工人在不同的企业创造的价值就不一样。如果最高能力的人在做企业,工人的工资收入就会大幅度提高,而最高的能力人在做政府,这个国家的工人工资就会非常低。还有一点就是生产力竞争与破坏力竞争的影响,最高能力的人在政府的国家,人们主要是进行破坏,而最高能力集中于生产,人们进行生产竞争,就是我是不是给社会创造很多的价值,而破坏能力就是我是不是给很多人带来很大的伤害,我给人带来的伤害越多,我的社会收入就会越高,所以拿枪比拿刀的收入高,拿炮比拿枪的收入大。所以一个国家的收入被破坏的时候这个国家就会停滞不前。最高能力的人从事企业,这个国家诚信度就比较高,人们就相互比较信任,而在最高能力的人待在政府,这个国家欺诈行为就比较高。我们再看还有穷国与富国的区别,就是如果能力高的人待在企业,这个国家就会成为穷国,如果待在政府部门就会成为一个贫穷的国家。收入分配的影响我们看到最高能力的人在企业,这个国家收入分配差距就会比较小,如果最高能力的人在政府,这个国家收入分配的差距比较大。

  人们总是觉得选择能给自己提供最好综合报酬利益的职业,最有才能的人会选择报酬递增的职业。所谓报酬递增就是说我的能力比你高20%,我的收入比你高56%,甚至是更高。我们看政府部门和自由企业这两种都是报酬递增,他的报酬会增加,权力也在大大提高。企业家也是这样,企业家的能力也可能高12%,但是利润一般般,能力高五分之二。我们从另外来看,决定企业家的才能和配置就是三个因素。第一是报酬制度的不一样,如果政府部门的报酬非常高,控制非常大,人就会更多的去政府部门。第二是产权保护,产权保护越弱的国家,人们对政府的吸引力就越大,因为企业家的才能保护是要靠法律保护,如果没有法律保护对收益就非常小,政府可以用强制性的手段,由于政府内部工作的人保护自己利益的手段显然比企业家就要多得多,这就形成政府对企业界的用人。由于收到政府的侵害,如果政府要侵害工薪阶层那是比较难的。我谈一个观点就是类似我们软件、硬件行业,硬件行业的产权保护比软件行业更为有效,经常看见各类有才能的人都去做硬件,而不是做软件。还有就是政治制度,政府的权力越大,集权化成都越高,腐败越严重,最有能力的人就越愿意去政府,而不是去企业。这是制约资源配置的三个要素。

  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现在发生了什么,首先看一下2000多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简单地说2000多年的中国是开放的官场,封闭的商场。中国从秦始皇做皇帝以后只要通过考试、科举制度,一个平民的孩子也可以做到宰相,就和西方一样。做到宰相以后,政府给予的权力自由是非常重要的。封闭的商场,最有裁量的人都被吸引到政府里面,我们2000多年前中国人干的事就是头悬梁、锥刺骨。这也是中国近代停滞的原因,西方国家经过18世纪之后因为思想非常开放,产业非常开放,这个时候就发生了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中国人力资源在错误的激励之下进行错误的配置,但是这样的配置导致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有好处,但是对于商业的发展是不利的。以前是大国家小企业,这是与人力资源配置也有关系。

  接下来我们看26年的改革,应该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最要才能的人一部分是聚集在政府,主要是在分配财富。另一部分是在政府外面,但是政府不允许他进行任何的商业活动自由,那时候有融通的人都是投机倒把被抓起来,这是最好能力的人分配。改革开放带来什么?最大的变化就是企业家资源配置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我们可以举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在八十年代除了政府之外最有才能的人才能做企业,包括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出现,这些是所谓的能人做起来的,到九十年代之后又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就是原来在政府的人出来做企业,我们说知识分子和党政干部下海。我们说企业家资源配置发生了一个历史性的改变,改变中国发生比较大的改变。所以我们看到第三类转变职能,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去向。我们到2004年,我们看黄线代表事业单位,蓝线代表企业,总的来看去企业的人越来越多,去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越来越少。北京大学代表学生也是中国每一代人最优秀的一部分,他们60%出国考研究学院。

  我们看企业家趋向的变化,1985年国家做一个调研,46.6%企业高层管理人、厂长经理有大专以上学位,而现在有86.1%是大专以上学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体方向是这样的,就是说我们企业家队伍的学历越来越高,学历不是能力的唯一代表,但是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现在北京大学招生我想不是去政府,过去最优秀的人都往政府走,但是现在不是这样,有能力的都去银行、咨询业、企业。

  而我们也看到在这一段过程当中,中国企业家在做一些什么?我的判断是多数的企业家一个是再创造价值,创造财富,但是也有一部分企业家是在寻租分配财富,还有一部分企业家是既寻租又创造价值,两项工作同时进行;还有一些人一开始是寻租,后来转向创造价值,有些人也许相反刚开始创造价值后来拉关系寻租。这就带来了好多的麻烦,我们今天说创造价值和寻租搅合在一块,在人们心目中官僚企业家的形象。26年中国改革开放,证明我们大部分企业家实际上都是在创造财富,否则我们没有办法解释中国经济何以年增长8%以上,中国的GDP何以从300美元上涨到1000美元。

  寻租的原因何在?原因很简单,垄断。垄断可能来自于天然垄断,比如说土地、自然资源,减少寻租合同最重要就是一些明确产权界定,如果没有产权界定所有人都会为争夺资源耗费大量的精力、时间和资源,我们看到山西的煤矿产权界定不清楚,所以大家都在寻租。但是我想更重要是行政和法定垄断,你要办事要到政府去审批,行政手段带来的垄断。本来应该是创造价值转成租金,然后人们在寻租的过程当中和部分的工作价值创造,按照规定不能这样,但是我只好找政府,这样实际上也创造一种价值。我还要特别强调国有部门,我们国有部门如果不允许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竞争,国有企业就是全员寻租,高层的企业领导人寻租,其实在国有企业垄断是全面寻租,工人也是在寻租。我们可以说企业在寻租,我们银行也是在寻租,我们银行25000亿坏帐也是因为寻租。所以我们说最大的寻租是在我们国家控制的这些行业。

  中国未来经济能不能够持续增长,很大时间取决于我们是不是由寻租活动转向创造价值的活动。因此第一必须完善产权制度,特别是企业家剩余索取权的保护。企业家权利的保护,如果没有企业家剩余索取权的保护就会有更多人寻租;第二必须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敢于,减少审批,建立真正的自由企业制度,如果不是这样,企业家将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行政上;第三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建立廉洁、透明的政府,如果政府部门腐败,不廉洁,政府不透明就给企业家寻租提供好机会,企业家资源就会进一步浪费掉;第四必须建立相对独立的司法制度,使政府在法律范围内行事;最后一点是必须改革国有企业,减少政府控制的资源数量。刚才邵宁主任讲到国有企业赚钱的部门都是垄断性的部门。我自己看到一个数据,包括国有企业在2003年全部的利润将近50%都是由前十大家企业创造的,就是三个石油公司,两个电讯,一个宝钢,还有一个一汽,这些问题就印证了我前面所说的。如果要使得企业家价值真正到企业里面来,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些,我们企业家大量的能力就会花在分配财富上,我们不得不这样做,我们未来政府分配财富,而不是为期也创造财富,这时候我们的天花板地基不稳,马上要夯实天花板,天花板地基不稳也是够不着天花板的,更不要说站在天花板上。如果永远是三等国民那永远是民族的悲哀,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张院长,张院长每一次演讲都是赢得满堂喝采。接下来我们邀请下一位嘉宾,共同关注天花板的问题,他是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麦伯良先生。

  麦伯良: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终极的全球化设备。尊敬的邵宁主任,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和企业朋友们,感谢中国企业家杂志社提供这样一次坦诚沟通的机会,也感谢历史赋予我们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也只有今天我们才能够踏踏实实站在这里来探讨中国企业迈向世界级的问题。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短时间内仍然难以站在一个平台上较量,我们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因此冷静思考变革时代,果断把握历史机遇,发展行业关键能力,是每一个中国企业面临的严峻课题。中集集团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成长的企业,我们经历了集装箱行业功能变化的25年,我们亲身参与了世界集装箱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全部过程,面对全球经济格局的瞬息万变,我们有几点体会。

  第一,在全球化中把握机会。近20年来改革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轴,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提升了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并直接导致了中国外汇的高速成长,也为中国成为全球集装箱制造中心和中国公路运输装备现代化引进了历史性的机遇。20世纪90年代初,中集敏感地预见到中国将以比较优势成为世界集装箱制造中心,基于世界范围内行业发展,基于全球要素的充分整合,中集在集装箱产业的历史机遇中把握了机会,积极参与并主导了行业的整合,加速了这个行业由韩国、日本向中国转移的过程。本世纪中中集在中国落后的道路运输装备与中国高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提出在巩固集装箱行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专用车发展战略,将中国制造优势和中集的管理优势,资本优势和国际化经营优势紧密结合。引进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的运输理念,全力跟进中国公路运输设备的现代化进程。这几年中集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制造集团,也是唯一全球提供最全的厂商,2001年中集正式启动,2年多的时间中集已经成为中国规模最大装控车制造基地。

  第二,在全球化中提升应变能力。中集自强不息的精神,20多年来中集始终专注世界集装箱的整合,专注于全球客户体系要完善,核心竞争力的延伸和产业规律的把握。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我们又进一步加强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反映能力,中集是一个与世界经济环境息息相关的企业,以中集今天行业的地位,经济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给企业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我们也在变化中学习如何去做一个行业的领导者。集装箱行业近几年突出的特点是需求不用说,需求不断交替,波动很大,我们的预测周期越来越短,而且需要不断做出调整。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一切都可能发生。所以企业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准备好自己的竞争优势,建立起强大的与外部环境适应能力,有了这种能力企业才能在市场箫条的时候迎接风浪,在市场好的时候迅速抢占先机。这两年是集装箱的高峰,这一次预见我们是否具有战略执行能力,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这些都是关键。为了把握今天的行业高峰,中集反向操作,大胆进行了生产实验的改造和扩充,优化经济布局,使我们足够把握市场机会。我想说企业战略能力的构筑绝不是一朝一夕,是长期洞察行业的结果,是长期坚持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结果,是长期专注的结果。

  第三,在全球化坚守文化。经过21世纪文化因素在全球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同民族虽然语言不同,论述不同,而心里情感是相通的,文化合理配合是相同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告诉我们,责任和诚信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负责任的企业是拥有健康价值导向的企业,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持续经营能力的企业,是一个拥有统筹协调与科学发展的企业,这个企业无论是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都能得到世界的认同和专注。中集一直努力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对客户负责,对股东负责,同时也对人类负责,对国家和民族社会负责,中集真诚做到用心做事,我们以自觉的价值导向的价值趋向,以严谨和务实的精神发展自己的业务。中集提出了智能、安全、责任、环保、高效的产业里面,并积极维护知识产权,积极维护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通过自主创新、引领全球集装箱行业均衡、协调、健康和持续发展。全球第一个环保集装箱的生产基地等先后在中集诞生。中集实现了大规模的商业生产,解决了影响全球环境的世界性问题。

  在中国企业迈向世界的征途上,机会与挑战并存,虽然我们目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障碍和困难,但是中集认为风和日丽是机会,狂风暴雨也是机会,这些障碍说明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正在不断增强,同时也提示中国企业需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层次,建立起各种层次的竞争实力。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集始终坚持自强、合作、互补的方针,一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提高竞争层次,一方面努力协调各方利益,努力创造优势互补多赢格局。中集认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冷静应对,不断强化竞争优势,我们就一定能够突破瓶颈,实现使命。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麦伯良先生;我想在全球化浪潮过程当中,乘风破浪给我们提供同样解决问题的新视角,不管是风和日丽还是狂风暴雨,我们希望每一家企业都是一样坚持。

  主持人:我们继续开会,首先我们请出第一位演讲嘉宾是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顾雏军先生,掌声有请。

  顾雏军:在最近几年之内,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全球有五万亿美金的机电产业,由于在这个时代,欧美市场风波太大,已经由原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变成相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我相信在最近十五至二十年中间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们劳动密集型产业,像我们玩具厂,如果说以前的开发区选这样的是发展很好的。但是机电产业部一样,需要强大的制造能力,比如说冰箱等生产线尽管很便宜,但是都是缺乏一套完整的生产线。所以,这个没有太大的优势。所以,机电产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个人有一个观点机电产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过程当中,不会是前四小龙国家,主要是由技术形态的转移,西方国家要培养自由经济成功的天花板。所以,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而这四小龙国家,劳动密集型膨胀是可以看见的。所以,就这一定而言,由于四小龙这些国家发展,有一点外汇能力,劳动能力继续膨胀,所以不可能成为这次五万亿转移,没有这么多能力。那么,甚至像非洲一些人口大国。全世界五万亿资产转移,资本论就是要优先资本发展,所以中国都有很强大的生产资料的生产能力,所以也具有强大的工业产业的生产能力。中国和东欧现在可以看出来由于基本论移动的保护,所以我们工科学校很多,工科学生占的比例很大。所以我认为这一轮产业转移过程当中,中国和东欧可能是最大的竞争对手,也可能是收益最大的。很多东欧国家和西欧企业,我今年在东欧待了4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在法律框架下面有一些法律问题可以上升,所以我说他们不必担心,这种投资和转移以后的一些完善。

  当然东欧的技术水准要比中国要强,但是东欧也有一段历史,就是东欧的市场经济事件不断,所以也不如中国市场的竞争充分,20年中国竞争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所有的企业都进行了充分的竞争。这么充分的竞争行业使得加快我们必要的改进,使得我们至少是墨西哥有30亿至40亿美金的差距,而这么大的差距可以使得我们有优势,所以我觉得在第一轮竞争中,中国如果充分利用我们市场竞争优势,另外中国还有很大的一个优势就是中国本身也有很大的市场,所以这些都将是中国比较有优势的地方。我刚才讲中国的优势,如果我们的政府在这一轮产业转移过程当中把握好商机,创造好新的发展商机,而不是用现在这种守株待兔的办法,而是创造良好的办法,中国可能在这一次产业大转移当中会有很大的商机,我相信5万亿美金的机会中国拿到1.5万亿,中国就非常有机会从人均1000美金突破到人均3000美金,也就是人均增长2000美金平均发展状况,所以我希望中国企业家,也衷心希望政府的官员和政府的政策帮助中国企业家在这一轮产业转移中赢得机会,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无聊的争论,讨论国有资产增值的问题,这些不需要讨论,讨论在中国迎来巨大商业机会的时候,要探讨怎么发展的问题。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顾雏军先生。下面我们请出的嘉宾是北大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先生。

  魏新:各位嘉宾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参加这一次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今天我主要想跟大家探讨一下中国企业要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我在11月28日由方正集团发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两家中国最好的商学院主办的首届企业创新年会,接着陈志立和徐冠华召开了企业创新政策的研讨会,上午徐部长做了一个报告,当时听完这个报告有一个感想,让企业发言,我在发言之前我说徐部长这个报告是这么多年以来在中国政府的正式官方文件,站的最高的位置上谈的。三年前汇报的时候我强调的内容后来专门了做一次讨论,就是中国产业政策,由于产业政策导致中国企业家行业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像韩国现代企业那样成熟,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没有一家像韩国三星企业那样,我觉得很遗憾。那天讲话让我感觉到非常震撼,真正从战略的角度正视了。

  我想讲一下三个创新浪潮,回顾新中国55年历程,中国经历了两次创新浪潮。在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的创新,中国企业应该学会通过创新赢得高增长。第一次创新浪潮在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年代,从49年开始。那么,当时由于帝国封锁,中国是处在整个被封锁的里面。那次创新是考虑到国家能力,国家的安全,整个是一个功利状态下的自主创新,国家作为这次创新的主体,当时是集一国之力,为实现技术突破,这样一次创新浪潮主要是关系到国家安全。中国人是聪明的,像“两弹一星”这样高水平的研发,在完全封闭状态下中国人能做出来。因为计划经济那时候,中国人能做出这样的东西,证明了中国人是聪明的。但是,在政府行政主导下的创新避开了市场的力量,不可能全方位在经济领域里面展开。第二次创新浪潮是改革开放初期,是一开放状态下全面引进的特点,企业成为支持创新浪潮真正主体,改革开放初期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低增加值这样的环境,以全套设备输入和技术引进的方式来获取创新。经过劳动密集型生产等完成了原始积累,那么最终是拿市场换技术这种全面引进的战略。中国企业并没有获取真正自主开发的创新能力,它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是凤毛麟角的。第三次创新是这样的大背景,中国企业悄悄开始了这样的一个浪潮,一个优秀的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格局当中以资产购并能力完成产业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并不适合闭门造车的独立研发,也不能造成广泛的影响,而是在自主创新指导意识,以建立国际竞争力为企业指导,充分利用改革开放条件,以多样性的手段,实现关键性的增长,以原创性产品为服务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机会和资源,形成自主品牌,并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中国一定要成为自主创新。在第三次创新浪潮来临之际,中国企业如何以创新实现新的增长,我觉得这是追究企业面临的问题之一,也是我们成果突破开放的关键因素。在知识经济已经逐步的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激烈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全面引进的这样状态下,我们的经济发展将陷入一种危机。那么,入世对中国企业提出了很高的高度,我们现在加入WTO已经三年,两年过渡期被取消,也就是说要想参与国际化的竞争,我们企业就要自主创新,要有独立的竞争能力和产品。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跨国公司准备登陆中国的主要关头,中国企业也抓紧最后的时间,迎接国际化的挑战。但是,中国企业管理、体制各个方面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另外,要避免创造制造业的垃圾厂,目前中国制造呈现出一派这样的状态,中国企业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中国现在是一个制造大国,但并不是制造强国,要想到几十年以后的发展,避免 拉美化现在在中国出现。这个影响许多企业低水平的加工,在低水平市场上完成了中国制造。那么,基本上是处在这么一个产业环境当中。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做了很多的工作,在高端研发过程当中,在低端行销过程当中也是做了很多的工作。一般低端主要是品牌的问题,高端是自主性和研发的问题,这种现象对于中国是非常不利的。

  那么,要想做成世界高水平有技术含量的制造中心,或者是世界的制造基地,或者是制造强国和大国,那么不能停留在制造业本身这个平台,不能成为世界级的企业。拉美国家像巴西,二十年前是风风光光的,现在已经风光已经不再了。那么,要做高水平的企业,第一应该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不能单纯是组装等等。第二,应该成为世界工业的研究开发者,当然可以通过研发,比如像顾雏军先生他们当时做大客车,想到把大客车研发公司收掉。第三,研究更多知识产权的管理。第四,加强自我制造能力,必须要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创新,了解市场未来的需求,必须站在前沿。了解到国外研发和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前沿,我们才能结合国际的情况和需求来做。这样做才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第五,培养中国社会的企业家,中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最稀缺最可贵的资源之一就是企业家,也就是刚才几位老师讲的,那么讲到企业家是一个企业很重要的资源,好的资源可以使企业发展,但是真正最宝贵的资源是企业家。一项好的技术往往会带来新的市场,就像IBM一样。所以,企业要提出创新的主题,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走上新台阶重要要求,中国企业拥有自主创新技术的高科技产品,打进国际市场的时候,中国才会出现一批真正跨国公司新型企业家。这两个目标实现,认为中国经济真正走向世界。

  下面,我简单讲一下方正自主创新的一些实例。方正有四个创新方式,第一个是自主研发和原创性。第二个是技术的创新。第三个是购并式和产业链的创新。第四个是平台整合和创新新的产业。自主研发的原创性技术这个非常简单,方正集团是拥有原创性核心技术高新技术,这个最早从激光照排技术,目前我们激光照排技术也是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我们已经在全世界,甚至是西方发达国家OEM的产品,市场占国内80%以上。那么,方正激光照排技术发展积累了深厚的研发,比如像方正的软件业务的延伸,还有数字产权保护系统,电子政务的系统,网络电子系统,这是方正最早起家的时候。那么,我们也在考虑像刚才顾先生所说的拿资本换成本。我们这种研发核心技术就是拿资本创新来做到的。另外,原创性,原创这种权利是邮电大学教授花了将近三十年研发出来的,已经在申报专利。国家科学院和工程院等多个院士和外面知名专家,以及省市领导,和中央很多领导都在呼吁、支持CDMA研发技术。胡锦涛、温家宝同志、陈至立都是十分关心的。还有购并式产业发展,我从来不认为方正科技是真正意义上的这样产业,我们有的能力和在工业设计和周边软件技术的应用。所以说,对这样的公司要有两种方式来做,一种方式就是拼命的扩大规模,那么靠规模效应,靠公司的销售能力的终端来把它做大。那么,这里面要形成你和你的竞争对手是否规范来做。还有一种方式我们逐步向高端来做,像制造业,方正采取的措施,我们收购了一家厂,是做对了,像UT斯达康和摩托罗拉手机的线路板都是我们做的。同时,我们也做芯片,新的整合芯片,中国像高端产业延伸,就是在前面所说的内容里面。

  还有一个平台整合的创新产业链,我们依靠北京大学的医疗资源,北京大学有最高级的医院,我们收购了西南的医院,我们按照国家的要求要建北大国际医院,投资二十多亿,将近二十多亿,为医务部门服务,做出高创新,高技术标准的医院。在这个基础上要有技术平台,这个东西主要是考虑北大有自己的医疗资源。通过这样发展实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企业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自主创新和产业组合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无数的事实证明中国的的路子必须是这样走,要由参与中国产业,不是由医疗工业生产优势带来国际上的优势,中国企业必须掌握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的附加能力。因此,中国企业一定要通过自主创新,在一个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逐步向国家高产业环节扩张,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我们脚下的地盘越来越坚实,使我们能够有机会汲取力量,到了适当的时机奋起逾越,能够突破我们上面的开发商。

  谢谢大家!

  主持人:好,谢谢魏新先生。我想在每位企业家所发展的道路上,刚才说过都是各不相同的,除了魏先生刚才提到的自主创新之外,还有其它的许多方法。下面,让我们用掌声请出下一位演讲嘉宾东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积仁先生。

  刘积仁: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在全球化压力的情况下我们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不仅是中国的企业,包括美国这样一直在整个世界经济比较有实力的国家,也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在八十年代初到现在整个世界制造资源向中国,以至于向亚洲国家转移过程当中,事实上美国,包括欧洲失去了550多万人就业机会,而给我们中国带来了很好的发展空间。而550万就业机会,使得中国人大概有两亿多人口,从农村走向了城市,从制造业、服务业,为我们今天谈天花板问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看到制造业竞争,我们看到所有专业的问题,反倾销问题的时候,事实上在这样一种看似天花板的背后也有许许多多新的机会,正在为向中国,向印度,包括向苏联,包括向匈牙利,罗马尼亚等等国家带来新的机会。那么,我们如果看到从九十年代末,在过去的这四年间所发生的变化,就是主要发生在另外一些国家,就是印度,印度从2000-2003年获得了60万的就业机会,主要集中在六十万人口。这些六十万人做什么呢?主要是做后排的办公室,这样的工作在全世界形成了概念,是将来全世界的分工,中国人做全世界的工厂,印度人做全世界的办公室。他们认为越来越多的白领工作应该在印度进行,越来越多蓝领工作应该在中国进行。而从我们创造的附加价值来看,印度所有做软件和服务行业,我们看到有很多公司每年都是以30%左右净利润,使得从事一个十分好的环境,而且是以人力资源为基础的十分有力的环境。中国在世界办公室业务里面,我们究竟有没有机会?那么,这种机会对我们中国企业有多重要?我想谈一下这个问题。首先,我想解释一下世界办公室的概念是什么?你现在往美国打一个电话,可能接电话的人在印度。当每一家医院处理完病人病例之后,下了班之后资料传给印度,印度是员工上班的时间。当第二天早上印度员工完成一天的工作,把数据发回美国之后,美国人使用,会使用在别的国家用非常低的费用所处理的业务。所以,这是我们讲一年24小时,每一周7天都工作的模式,而这种模式正在大规模在印度这种国家进行。包括计算工资,美国很多工作都是在印度做的,接电话是印度做的,银行卡也是在印度做的,大量白领工作正在是批量从美国移到了印度,或者我一会儿讲到还有其它一些国家。这个过程甚至已经变成了政治上的一种争论,大家知道这一届美国总统选举的时候,就是软件或者是服务的外包,对美国就业的影响,包括对美国房地产业的影响,已经成为对美国政府不能不考虑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是,这种趋势还是大规模往外转移。现在估计有一个数量,大概在2000-4000亿美金产业的规模,正在向这些国家来移动。

  那么,这样一种工作,之所以能够移动到发展中国家,大概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个,这种工作需要面对面交往,一个美国人打电话说在芝加哥买东西,可能回答的这个人在印度。那么,芝加哥这个人问一下今天天气很冷,印度这边人说很冷,是要把这个环境不是印度的环境,而且语言要是训练过的,说的时候要符合周围地区文化。所以,印度大批培养从事这种工作人,尽管没有去过美国,要知道美国所有的知识,把美国文化放到电脑上,同时对所有相关行业进行了解。那么,这种工作从低端逐步走向高端,包括股票行情分析,包括在法律文件里面的处理。但是,客户从来不需要知道这些。另外一点,通过网络把业务流程转移到另外一个国家,不需要一定在这个人出现的时候出现。还有一方面就是部门门槛很低,当我们谈建一个工厂投资多少亿的时候,事实上建立这样一个产业,大概一个人一个电脑,办公司是这样的环境。另外,产品的整个工作成本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使得欧美国家大批量的把这些业务移到印度、中国、越南、泰国等等国家。典型的一个例子,比如说程序设计人员,在美国程序设计人员年薪大概在6-8万美金的水平,而在中国年薪大概是8000美金,差不多差了十倍的规模。对于一个财务人员,比如说美国一个财务人员每个小时要配23美金做这样的工作,而印度大概只付6-15美元。所以,这样使得在一个部门工资很低的环境下,一些需要头脑和智能这方面人才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那么也造就了印度成为全世界软件和服务的大国。

  我们看到中国在这样一个结构下,事实上大家有机会到像中国大连的城市来看,你会看到一种同样的局面正在兴起,大批量的信用卡,几千人做信用卡,上千人做数据服务。在日本设计的一栋大楼,计算它的预算拿到大连来做,一个日本往韩国打的电话,可能在大连接。这样一个规模,造就了几千人,上万人找到重新发展的空间,同时这个规模在不断的扩大。而这样一个机会,大概表现几个特征,第一个劳动力的成长,特别是受过教育人劳动力成长比较低,这一定被认为三个有潜力的国家,中国、印度、俄罗斯。第一个,教育水平好,另外一个有相当大的数量能够支持这样一个产业的发展。第二个,语言因素的国家得到发展,比如说对欧美的服务,像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得到了很多的机会,因为他们有比较多的人能够是这样做的。而在中国,我们可能跟韩国、日本这方面的优势得到发展。那么在这样一种对于我们中国企业机会的面前,我们可能也会遇到同样天花板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我认为就是我们的教育与经济结合的问题,我相信这个问题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现在中国生产优势是全世界第一,我们制造业也是全世界第一,今年我们超过了美国。但是,我们大学的毕业生60%,不到70%一次性就业率,所有学生加入到企业当中,面临人才短缺的局面,也就是说我们学校大批生产人力资源产品放到社会上的库存,企业在这个库存里面挑一些继续二次加工,再来使用,这样一种局面对于我们产业影响是很大的。另外一个,现在越来越多知识的融合,是我们现在教育体制上一个很大的问题。比如说刚才讲到财务处理,这些人如果在印度做这样的工作,大概收入会在人民币八、九千到一万左右的月薪。而在这个水平上,需要他有很好英文和财务的概念,我们学校花了很多时间学了许许多多的课程,而真正用的时候,要不然财务很强,要不然英文很强,两个都会的人很少。像在大连这种城市里面,要找到一个又懂计算机,又懂日语的人已经变得十分的艰难。而这些工作,是有几万,几十万的机会等待我们中国企业从事这样的工作。所以,我们整个教育体系的变化,对于我们真正成为世界的办公室将会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另外,就是我们的管理能力,当你承担着一个工作的时候,你的客户不在你身边的时候,当你通过一个网络和你从来没有见面的人打交道的时候,你如何能够通过你有效的管理,使得他竞争能力更足?美国对这样一个工作,中国有一个评论,这个评论说我们失去的工作将不会永远再返回给我们,原因并不是完全是成本的要素。比如说接电话这些服务,他们在印度所接到的质量远远高于在美国的质量,这些人的服务态度、过程都达到了相当高的要求。我们今天中国制造业在中国发展,给我们做这样一个工作,我们做手机有大量的软件,我们做电视机有大量的软件,我们做网络所有设备最后都需要有大量的信息技术。所以,当我们讨论我们在遇到一个天花板的时候,我相信我们也会有很多新的机会,而在这个新的机会背后,都有一个我们能力的这样一种造就,而我们从一个制造大国,能够转向一个在服务、软件这些方面发展一个新的机会,中国如果有几百万人口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那么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的工厂,也会成为世界的办公室。特别是这样一个工作,当对我们的未来创新会产生一个很大的拉动,比如说印度现在有许多公司,已经被美国公司列为强大的竞争对手,在竞争对手名单里面把印度公司名字提出来了,而他们真正起步的时候和中国制造业一样,我们先从学习,逐步的发展,最后产生了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所以,我认为在我们讨论国际化过程当中,我们中国人力资源是全世界最为宝贵的财富,而这样一种数量和我们教育系统对这个质量支持,将会给中国带来另外和制造业同样的机会。

  谢谢!

  主持人:谢谢刘积仁先生为我们带来的国际化视野,我想在遭遇国际化天花板方面我们并不是孤独的一群,这可能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商业领袖需要面临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会请出许多嘉宾和我们一起关注如何关注全球化的天花板。下面一位嘉宾是金蝶国际软件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徐少春先生。

  徐少春:尊敬的各位来宾,中午好。虽然前面几位演讲非常好,但是这个时间确实是到了中午,大家有一点累,我希望今天我在报告里面能够稍微对大家有刺激。经济社会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形形色色,要冲破全球化的天花板,迈向世界级企业,关键是什么?我今天报告的题目关键就是中国企业有个性才能发展。

  大家来看一下未来十年我们大的环境,中美关系将保持稳定的发展,前不久布什和胡锦涛在会议上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未来四年中美将保持一个稳定的合作关系。另外也有资料表明,在过去一百年当中,有12位美国在连任总统以后,第二年平均上经济涨了7.5%,尤其是股票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来讲都是创新。2008年奥运会也将极大促进我们中国人民族的自信心和国际社会的决心。另外未来四年,我相信国家发改委认为中国的经济将会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增长方式,是有技术的驱动还是什么,我想中国经济将保持稳定的增长。这些要求非常好的消息,但是外部环境对于中外的企业来讲是公平的,对于我们是这样的,对外资企业也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再来看一看我们中国的企业家将会面临什么样实实在在的挑战。我把它称之为内忧外患。

  内忧是什么?我们核心技术的缺失,从机构层面来讲,我们企业的基础管理活动,我们目前还是在大量的学习西方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我们现在比较少有中国的管理理念,尤其是中国特色的管理理念。我们介绍一些变革的工具,从文化层面来讲,执行力薄弱或者是执行力差是我们一个很大的特点,我们讲中国企业有个性,很多人认为企业家有个性,但是企业家的个性并没有百分之百转成企业的个性。我们面对的外患,大家知道当后WTO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加强大的外资竞争。工商局调查外资已经处在垄断经营的局面。国际标准,还有知识产权的杀伤力是非常大的。由于我们跟着别人的标准在走,我们没有太多的自主知识产权,这方面受制于人。另外外资企业很多在中国设立庞大的研发中心,外资快速本地化,对于中国企业绝对是一个挑战。所以我说中国企业将在未来四年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尤其是成长性的中国企业。

  毛主席曾经讲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决定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外部的环境对于大家是公平的,我们才能建立我们企业的个性。中国企业的个性是什么?其实个性就是核心竞争能力,我们千万不能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简单借鉴和学习或者是模仿国外所谓的这些理念和管理思想,忽视我们中国企业特有的文化,这是一方面的危险。我们现在注意到企业家的个性不等于企业的个性,我们讲很多的中国企业里面企业家的个性不是中国企业的个性,真正的个性是什么?我们中国的企业应当以什么样的战略去发展个性。大家看到这张图,我想以往中国的企业发展战略的机制有三种类型,一种就是出色运作型,用良好的运作,科学管理来降低成本,来达到成本领先;另外一个就是有很好的产品,你有自主知识产权,你有技术,这是产品领先型战略;还有一种是以客户至上。这三种战略到底对中国企业,对中国大多数企业,我们应该走的一条路,我想中国企业最缺的是出色的运作和科学的管理。泰勒认为基本的管理思想在中国企业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所以只有练好管理的内功才能生存发展,把自己的内功练到极致就会形成个性。

  通过今天在成千成万管理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具有个性的成功企业,比如说华为。华为的技术投入与研发形成了自有自主知识产权,他可以让他的竞争对手胆战心寒,同样的质量,但是他的价格只有人家的五分之一,当然还有TCL,格兰仕,格兰仕绝对是低成本有效管理,使得它的市场占有率在全球是排在第一位的,还有万科等等,在中小企业里面有华西希望集团,这家企业非常严格的岗位制度,他的董事长过去在跟我讲,人是会偷懒的,你必须要非常细腻和富有个性的管理。迈瑞是一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他生产的医疗器械已经令西门子都害怕;还有珠海的祥祥了,通过信息化创造渠道价值,过去根本没有渠道,通过信息化创造一系列的渠道,他们讲要把事情做对,一个小小的差异已经做到全球第三,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具有个性成功的企业。

  这些企业是怎么样建立这种个性的呢?我们在座很多人都打高尔夫球,打高尔夫球的准则跟做企业有类似的地方,一个就是目标明确,不停地瞄准两个洞,一个洞你要聚集、聚焦最擅长的业务。有的人喜欢在球道擅长木杆,但是我擅长打铁杆,所以我从来不用木杆。当然另外一个就是要练好管理基本功,你不断进行改革才能使你企业做得越来越好,球打得越来越好。另外要建立企业个性必须专注于企业的基础管理,也就是基础的数据管理。在国外很多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其实没有比我们中国企业更高明的战略,他就是有严格的科学家的素养,他有一套标准的表格,他非常善于数据变化的分析等等。这些是最基本,基础的数据管理,可是我们连这些都没有做好,怎么能够提高。另外还有基本的业务流程,我们中国企业离世界级企业管理上差距确实非常大,但是我们又不可能在一天、一个月、一年把所有的流程都学会,我们必须聚焦在那些关键的流程,每一年做好一至三个流程,我相信你将会获得很大的进步。比如说产品开发流程、生产管理流程、客户服务流程等等。还有就是内部控制,内部控制非常重要,大家知道最近在新加坡中油这样一个公司,这个公司现在处在破产的境地,这里面就是授权和互相的牵制,财务分析的内部控制,全面预算控制,内部审计等等。对于一个发展非常快速的企业而言,控制风险比什么都重要,就像我们大企业一样安全是第一位的。另外还有知识管理,怎么将员工的知识、客户的知识变成企业的知识,过去讲知识管理就是档案,其实这是错误的,其实知识是最简单,也最容易传播的信息就是知识。另外除了前面谈到的四个方面以外,最根本的保障就是要有员工的行为规范,你没有严格的奖惩、考核,缺乏员工步调一致去执行基本的流程,我想你很难把你企业家的个性变成企业的个性。所以企业个性的五项基础管理工作应该是我们一套基础的工作。

  另外我们也看到很多的企业,用信息化的手段来不断强化企业的个性。我们中国有世界上独特的信息化手段,手机、宽带、3G、NGN、ERP等等,我们比西方发达国家有更多的信息化手段,如果我们用手机进行我们营销的信息和警报的管理,我想会有作用也会有效率。做好企业,做好企业的管理,首先是数字化,一定要用数字说话,注重数字的变化以及底限的决策。另外强化你的基础管理,基础管理是迈向世界级企业非常重要的基础。到了一定的时候,一定的阶段你才能够做到指哪打哪,百发百中,这就是企业的绩效管理。我们要有个性,我们必须建立富有个性的中国企业文化,其实谈科学管理,标准化管理,始于我们国家的秦始皇,过去他提出“书同文,车同轨”,这其实作为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可以做好,我们一定要破除“中庸之道”,没有中间状态只有赢和败,只有是和不是,如果在企业里面没有功劳就是过错,无功便是错,只有坚持这样鲜明的企业管理,我们才能够建设富有个性的中国企业文化。

  总体来讲在未来四年,中国企业将面临许许多多的挑战。一句话就是中国企业有个性,才能发展,谢谢各位。

  主持人:谢谢徐总裁。右面有请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阿里巴巴的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马云。

  马云:感谢中国企业家杂志社。这五年和以前的五年我们犯了无数的错误,走了无数的挫折,所以我觉得今天探讨的问题是全球化的天花板前20年不错才是奇怪,错是不奇怪。但是这20年企业的挫折未必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战略都遇到了挫折,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都取得了成绩。这里面跟大家分享一下全球化的思想。四年以前我去参加大莫斯(音)会议,那时候都在反对全球化,全球化是好事,为什么那么多人反对全球化,所以我一定要去参加,我发现其实并不是像全国那样想象的简单,中国的全球化路子才刚刚开始。20年的企业本身就有很多的问题要面临,中国现在20年的企业也许是好的企业,但是面临的问题很多,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发展的问题等等本身就要解决的问题,全球化只是一个更大的槛,过了这个槛才能真正面临成功。

  第一天起我们就讲阿里巴巴不是全球化的公司就没有办法发展,所以我们创业者在开会的时候就说东方的智慧,西方的运作,必须面对全球的市场。所以我们招兵买马,全是希望能够把西方的理性运作借鉴过来。走到现在很多人都觉得我是疯子,因为走过来的路子很多人把我们当成骗子到成疯子,到现在的盲人,我们并不在乎,我们在乎是自己怎么看待这个世界。阿里巴巴在全球有550多家客户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一天起阿里巴巴是中国人创办,但是它不是中国公司,而是阿里巴巴的公司,有很多国家的人参与建设。也许很多人会说确实是这样,我们在海外,因为我们一直在海外,所以第一天战略告诉我们,我们要想帮助中国企业出口,要想帮助中国企业全球化,自己不走向全球化肯定是失败的,所以这一个错误了就有无数的错误。如果阿里巴巴要出错误就是阿里巴巴1000个错误。如果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全球化要问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全球化。如果是因为别人全球化所有自己全球化,这全球化就是错误的。全球化是发展的重要战略,如果缺了这一块不行必须全球化。中国市场现在以及未来的三至五年本身就应该变成全球化的市场,有人说全球化变成世界级的企业,我并不认为,中国本来就有世界级的市场,全世界最大的市场是中国市场,你说你要跑出去,当地市场都没有赢你怎么可能跟别人竞争。卷求化从第一天起就要知道我要想全球化,不筹备人马、战略、市场、资金等等都要准备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很多人说占中国市场30%的市场已经很大了,这是错误的,我最近考察日本市场,日本市场很小但是很深厚,未来20年全世界大的企业都会在中国市场跟你角逐,所以不能狼来了你跑出去,你还是会死。

  第二,你凭什么做全球化。前几年我做企业买工厂回来,买技术回来,我说为什么买工厂?他说因为人家有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我说人家有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为什么还会破产,为什么卖给你?所以全球化我认为不是买设备,全球化不是买技术,全球化也不是到国外建立销售渠道,如果我们真正想把更多的企业,更多的国家进入到中国市场进行全球化,全球化首先领导全体员工有全球化的心,在你眼里没有中国全球化的概念,只有企业全球化的概念,当你的企业到孟加拉、到印度等等国家和当地的客户没有任何的区别,这样才是全球化。所以我认为全球化要有全球化的心去帮助当地的企业成功,去给当地创造就业机会,改善当地的生活,带去的东西是独特的才是全球化。

  第三,天花板太厚,地又太薄,起跳板太软弱。我认为不要怪天怪地,要怪自己的腿是否结实。企业是否准备好了,我们的人事运作等等并不是有很好的基础,我们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但是也绝对不能低估中国的影响力。所以我结束自己的讲话,我认为中国未来的企业的发展全球化可能是蚂蚁雄兵,下一步冲击世界全球化的世界,中国的形成是以中小型企业带队,在全世界各地悄悄进村,打击目标,迅速占领全球市场是中小型企业带队,所以对此我非常有信心。

  最后我给自己公司和自己经常鼓励自己的话,就是进行全球化的企业家,各位前辈,各位同行,今天非常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

  主持人:谢谢各位嘉宾,今天下午还会有更精采的主题演讲。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