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理财风险仍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0日 13:15 证券时报 | |||||||||
    委托理财地雷频频引爆,上市公司委托理财行为是否有所改变?     据本报信息部的统计,国内上市公司在今年以来发生或2003年延续至今年的委托理财项目共计70起,涉及金额45亿,其中上市公司资金参与委托理财的有51起,共计33.25亿,下属公司参与委托理财的有19起,逾11.83亿元。
    委托理财数量增加明显     从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出,2004年,上市公司委托理财45亿元,较2001年的240亿元下降了不少,但接近于2002年的50亿元,较2003年的35亿元上升了近29%,上升幅度比较大。业内人士认为,今年委托理财总量的增加主要原因是,上半年市场行情转暖。     目前,上市公司公告到期收回的委托理财资金为13.18亿元,占委托理财资金总额的29.22%;部分回收为3.55亿元,占委托理财总量的7.87%;处于委托中和委托到期继续委托的达24.81亿元,占委托理财总量的55%。尽管委托理财的风险在政策的维护下越来越小,但统计数据表明,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回收情况不容乐观。     统计资料显示,资金部分回收或在到期后继续委托的项目受托企业多为前期争议较大的机构,如“德隆系”下的4家金融机构、闽发证券等,这部分资金累计6.2亿元,占委托资金总额的13.75%,预计这部分资金基本上不能收回。与此相反,多数大型综合类券商则明显表现出了较好的信誉,基本可以做到按期还本付息。     统计资料还表明,本年度上市公司委托理财依然包括以下四种情况:当年新签委托协议的上市公司;本年度到期收回本金的上市公司;目前已到期,但未及时收回本金,委托期限后延的公司;未详细披露委托期限的上市公司。     业内人士根据这些委托人的基本面分析后发现,做委托理财的上市公司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本身主营业务不突出或业务萎缩,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增加其利润的公司,通常会拿出很大一部分资金,通过券商、机构或自行操作,依靠投资收益实现公司利润,一旦出现亏损,对公司业绩影响极大;二是本身实力雄厚,闲置资金比较多,需要增加资金使用效率的公司,即使出现亏损,对公司的业绩影响也不太大;三是纯粹做投机的公司,由公司提供部分资金,通过和庄家联手炒作,实现利润。     委托理财趋于理性     今年上半年,国债回购事件暴露了委托理财的巨大风险,由于国债回购频繁操作放大资金量,问题暴露后引发了很多著名机构的垮台。     据统计,今年上市公司新增委托理财中,近半数的投资方向是国债。而无法收回资金的上市公司,选择的委托机构恰恰是那些问题机构,相当多的上市公司在委托理财到期后继续委托,实际上是因为难以收回。同时,这些上市公司出现委托理财的纠纷乃至巨额亏损后,严重影响了公司的信誉度和投资者信心,并再度对市场形成不良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国庆前中国证监会下发了一个关于委托理财规范的通知,该通知对定向募集、集合理财和年金理财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市场上通行的委托理财方式基本都在否定之列,集合理财也是只有取得创新资格的券商才可以开展,且手续复杂,申报过程漫长。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监管机构对该通知的执行力度很大,不规范的操作日益减少。在此通知发布前的8、9月份,众多委托理财资金迅速撤离市场,该人士保守估计,整个市场因此流出将近1000亿元的资金。     某位曾从事过委托理财业务的券商研究员向记者介绍,委托理财在经历了数年的洗礼之后,现在的投资渠道已不仅仅限于股票投资,很多上市公司选择了购买信托产品、申购开放式基金或成立公司自行理财,银行的货币理财也逐渐向上市公司敞开了大门。目前对有委托理财需求的上市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是在保证低风险的情况下取得一定的收益,但由于现在国内证券市场系统风险较大,金融品种仍然很少,要做到安全投资,依然很难。     某家曾有过委托理财经历的上市公司的观点也颇具代表性。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原来预计今年市场的系统风险没有前几年这么大,没有诸如国债回购黑洞等问题,也没有出现过那么多的信任危机。持续的降息和经营压力迫使上市公司的闲置资金寻找高回报的使用途径,委托理财自然成为了很多上市公司选择的目标。然而,种种问题的暴露,说明今年市场的系统风险并不小,很多上市公司不仅没有实现预期收益,而且连本金都无法收回。他总结说,由于委托理财的不透明和操作不规范,潜在的风险很大,上市公司最好不要做委托理财。有的上市公司还明确表示,即使公司有闲置资金,也不做委托理财了,可以购买基金或债券,规模也要有所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