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
我同意牵头主编“世界500强企业发展丛书”,是因为这件事很有意义。这一方面是“以史为鉴”,从历史中确实可以受到很多教育和启示;另一方面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国外的经验和教训中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两个方面对企业界和学术界都是十分重要的。李鹏委员长在为本丛书所作的序中提出“了解世界500强,学习世界500强,争
创世界500强”,我认为这套丛书就是为这三个目的服务的。
首先,我们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了解世界500强:
一、了解其发展历程
世界500强不是自封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大风大浪中,经过优胜劣汰,不断筛选出来的。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是有其生命周期的,我们应当认真了解其创立、成长、胜败、兴衰的发展历程,区分其中的若干个发展阶段,并分析每个阶段的得失成败及其时代特点。
二、了解其关键人物
一个企业能进入500强固然有各种主客观的因素,但其创始人及主要高层管理人员的关键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没有优秀管理人物,就不可能有优秀的企业。即使有机遇,没有强有力的管理队伍也是不行的。我们应当认真了解这些关键人物的出身、经历、性格、品德、管理思想及其待人处事的态度,等等。
三、了解其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企业将其在技术、管理、文化等方面的有利因素综合集成而形成的独有专长,企业以此占据并保持其领先地位,而且也不易被别人所模仿。例如英特尔、微软、夏普等公司,不仅分别在芯片、视窗、液晶显示等技术上有其专长,而且相应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管理系统和企业文化。我们应当识别出500强企业的核心能力,并了解其形成的过程。
“学习500强”,要从三个方面来学习:
一、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教训
据报道,在20世纪初的世界最大企业中,至今仍能位居世界500强之列的只有3%左右,很多公司经过了大起大落,其成败兴衰的背后固然有客观环境的因素,但不可否认有管理方面的主观因素。在同样的环境下,有的企业善于趋利避害,能取得令人赞叹的绩效,有的企业却因没有抓住机遇,被挤出时代的主流。我们要从中学习他们的经验,吸取教训,适应环境,规避风险。
二、学习他们的管理思想和艺术
管理既有科学的规律可循,又有艺术的运用之妙。我们要研究世界500强的管理者如何从实际出发,在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下,巧妙地利用各种资源来达到其预定的目标。每个成功的管理者都有其独特的管理风格,在美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历史中,福特(Ford)、斯隆(Sloan)和亚科卡(Iacocca)三人都曾各领风骚若干年,他们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管理风格也大不相同。我们应从他们处理组织、激励、营销、竞争等等具体问题的方式方法中来领会其管理思想和管理艺术。
三、学习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企业面临着迅速变化的环境。只有预见到环境的变化并主动予以适应,才能使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我们要研究500强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如何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技术、制度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如在机械制造企业中如何将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相结合,从而发展出灵活、有效、低成本的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和企业资源计划技术。
“争创500强”是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值得更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第一,要想争创,首先要学习。我国现在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企业的多数管理者对市场经济不够熟悉,缺乏经验。他们对资本市场、货币市场、金融工程、企业评价、现金流量分析、国际贸易惯例、国际新的经济发展等等都知之不多。另外,企业管理者过去只对国家的计划负责,有政府作靠山,不必担心企业的前途问题,不用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再加上他们对西方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了解甚少,研究不够,对企业重组、核心能力、法人治理结构等等新的观念不太清楚。这就要求管理者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争创,首先就要学习,不学习,争创只是一句空话。
第二,要将西方的管理科学和经验与中国的历史传统及文化相联系。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是与它自己所处的国家、行业甚至企业本身的实际紧密结合的,只有这样才能从实践中提炼出有效的企业管理理念。如日本企业管理经验,美国企业就难以照搬。我们中国的企业也不应照搬西方的管理理论和经验,而一定要和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相结合,与中国现代的环境、文化相结合。例如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和为贵等都是可以古为今用的很好的管理思想。
第三,就是要勇于实践,埋头苦干。我们现在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于我们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既有利于我们引进技术、资金、信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时也可能会对我国的经济安全,甚至主权造成一定的威胁。所以我们要注意趋利避害,埋头苦干,在实践中学会管理企业并参与国际竞争的本领。
最后,我作为本丛书的主编,希望能和编委会的全体同仁一道,尽量把工作做好。我们要尽量地选好书,选好译者和作者,提高丛书的内在和外观质量,争取使每一本书都成为精品送到读者的手中。
作者:成思危——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世界500强企业发展丛书》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市场报》 (2004年12月10日 第二十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