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路
11月21日是“世界电视日”。作为新时代“宠儿”的数字电视,自然备受人们的关注。
然而,眼看被称为“数字发展年”的2004年渐近尾声,但我国数字电视市场这块偌大
的蛋糕,“吃”起来却还有点难。
超级“蛋糕”,吃了多少
一串串数据,隐隐透出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几分焦虑,几分无奈。
2004年被国家广电总局确定为“数字发展年”,按照年初的预计,今年全国数字电视用户将达到1500万户(近5000万人口)。然而时过11个月,现实与良好的愿望相去甚远。在上海,数字电视开播两年了,用户仍只有2万多户,仅占全市家庭的1%。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数字电视用户为200万户,与全国3.4亿电视用户相比,这个“小巫”太微不足道。面对数字电视的“先驱”国家,对比尤显沉重。
截至今年10月份,美国已有1445个数字电视台遍布209个城市区域,数字电视覆盖了全国99.7%的家庭,1998年以来已售出约1200万台数字电视播放设备,销售收入达200亿美元;
韩国目前有50个数字电视台覆盖70%人口,而交互式数字电视的发展足以领跑全球;到2006年,日本将实现数字电视在全国覆盖,而美国将关闭模拟电视。包括菲律宾在内的一些东南亚国家,数字电视市场也早已成熟。
早有预言说,我国数字电视“有望创造出一个数千亿元的大蛋糕”,各路企业为此摩拳擦掌,把这看作新的利润增长点和发展契机。然而,这张产业大饼只要不是“神笔马良”所画,那一道道门槛就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越过。
“每月要掏50元看电视,太贵了!”
老百姓看电视,从“免费大餐”到“一手交钱”需要时间“适应”,而目前偏高的收视服务费,却在无形中拉长这段“适应期”。“不算最高的68元,就连最便宜的价位也得37元,再加13元有线费,每月要掏50元看电视,未免太贵了!”一位上海市民认为,高价收费限制了用户群的增长。上海从今年9月底开始,把用以接收数字电视信号的3万台机顶盒,向居民免费赠送,可一个多月下来却只送出了6500多台。
投资大 收益小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用户数量严重不足,是中国发展数字电视产业的首要障碍。以数字电视运营已两年的上海为例,上海文广互动电视有限公司的付费数字节目,若按照3万用户计算,收费在80万元左右,而这80万元在支付了购买节目、制作播出等方面的成本后,难有盈余。而把价格在1000多元的机顶盒免费派送,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机顶盒不免费,我们是不会有兴趣的,问题是领回机顶盒之后,开销之大更不好承受。投资大、收益小,不得不把代价转压到用户头上,这就是我国数字电视的现状。
据了解,我国数字电视用户主要集中在有线电视,目前有线电视运营商基本垄断机顶盒的销售,而机顶盒60%以上成本又为国外技术所垄断,这大大抬高了制造商的生产门槛。
技术是基础 内容是关键
老百姓凭什么乐意付钱去看数字电视?
在近日进行的上海工博会“数字电视与无线多媒体通讯论坛”上,美国ATSC联盟论坛主席罗伯特·格拉维斯明确回答:“内容,内容,还是内容。观众绝不是冲着技术来的,内容才是数字电视得以发展,并取代模拟电视的关键。”
缺乏节目源,“叫好不叫座”,恐怕是我国付费数字电视难以迅速普及的最大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郭庆光:数字电视既然收费,就应当提供免费频道所看不到的精品,提供独占性的内容、公共频道稀缺的信息,否则必定“好曲难唱”。
据了解,我国目前向全国传输的数字付费频道只有近60套,离年初预计的600套还相去甚远,并且内容同质化特点显著,在模拟彩电足以满足观众对清晰度的要求之下,很难有效地刺激市场。
《中国数字电视市场报告》显示,目前国内77%的广电机构认为内容匮乏是制约消费者接受数字电视的关键因素。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播放的数字电视节目,自己制作的只占10%,在生活时尚类频道也只有20%。
“诸侯割据”制约发展
市场研究机构ABIResearch在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有线电视长期以来是由各个市县单独建立、分开经营,而非联盟运作,这会制约中国数字电视的发展。
作为目前国内大多数家庭选择的机顶盒,已经开始面临这种困境。据悉,由于目前“机卡分离”模式迟迟未能实现,国内机顶盒不能在市场上流通,各地运营商各自为政的现象相当突出。早在今年上半年,信息产业部提出了“机卡分离”,即机顶盒可在全国统一销售,老百姓要入哪个网再买哪里的卡,企业可以由此实现规模生产,消费者也能够得到实惠。然而直至今日仍未出台相关规定。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系统在推广数字电视时仍采用“机卡合一”。各地的数字电视接收条件不一,造成各地的机顶盒不能兼容,使机顶盒的制造企业难以实现机顶盒的规模化生产。各地运营商继续各自为政,他们既是管理者,又是建设者,还是运营者,既当队员又当裁判。一些运营商只把软件开放给某个特定厂家,这样一来别的厂家就无法进入那个区域。
有关专家认为,我国数字电视的整个产业链尚未完全形成,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和设备制造商还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有碍产业的良性循环。同时,各地广电网络的运营者目前仍处于“割据”状态。
《市场报》 (2004年12月10日 第十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