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收藏 > 艺术品市场 > 正文
 

古玉造假暗流涌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0日 09:42 深圳商报

   玉器收藏:何必非古不可

  中国人对古玉收藏的偏爱,数千年绵延不断。从古到今的艺术品交易中,古玉的成交相当活跃。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双提高,使得涉足古玉收藏的人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人们的理财观念也悄然变化,逐渐放弃了“黄金保值”的单一信条,越来越认识到古玉器具有保值、升值的作用。另外,修改后的《文物法》也有限制地放开了民间文物的交易管制。
专家认为,具有文化消费与经济投资双重功效的玉石收藏,可望造就中国第四次收藏高潮。

  买者的“捡漏”心理致赝品得逞

  中国历来是一个崇尚古文化的国度,也有收藏古玉的传统,许多传世古玉早就被各级文物部门锁入“深宫”,偶有漏网之鱼,也早被成千上万古玉淘宝者们纳入囊中,货源紧缺的结果是,赝品泛滥。事实上,全国各地大大小小成百上千的所谓古玉市场中,赝品占了绝大部分。

  赝品与真品之间的巨额成本差价是古玉造假的源动力。中国有上千年伪造古玉的历史,其作伪手法甚多。据明、清一些专著介绍,起码有几十种。虽然市场上真品日渐稀少,而卖主抓住买者的“捡漏”心理,屡屡得逞。“捡漏”是古玉市场发育初期不成熟的交易表现,是信息和鉴赏知识极不对称形成的偶然。试想一下,已经发展多年日趋成熟的玉石市场,那些标价3000-5000元的古玉,还能是真品吗?

  传世古玉中真伪掺杂,有真正的古玉,也有古时候制造的仿古玉、伪古玉,其数量极其庞大,再加上现代可以利用最新技术和手段,利用大量的古玉资料,刻意仿造出“逼真的古玉”。

  赝品易得真品难求

  赝品古玉可谓是自古有之:各种类型、各个年代的古玉无所不仿,除了极少数用心高仿外,大多数粗制滥造、不堪入目,作伪者求利心切,利用现代机械手段大规模地疯狂生产。

  据中国宝玉石协会玉石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奥岩介绍,市面上的赝品古玉主要是仿红山文化玉、汉代出土玉、良渚文化玉,大部分来自浙江湖州、安徽蚌埠、江苏扬州和徐州以及河南南阳等地。例如目前仿造最多的是红山文化玉猪龙,一般采用熏、烤、烧、煮、炸、蚀、沁色、酸蚀等工艺做旧。由于玉器石料本身就是“老”的,因此仅凭其雕工、皮壳和包浆来辨别真假确实困难。假玉器大都采用价格低廉的岫岩玉、独山玉、蓝田玉或其他低质杂玉,这些玉硬度大都低于5.5,更有甚者,以似玉之石冒充真玉,造伪者把似玉类的石头做成各种器物,以冒充玉器。玉质鉴别不精者,极易为其所骗。古玉市场向来也是打真不打假,国家没有明文规定允许在市场上贩卖古玉,收藏者购买古玉时,商家一般不会出具鉴定证书,售货凭证也不会注明商品特征,只是口头说明是某朝某代的古玉。交易成交之后,收藏者即便发现是赝品古玉,货款也很难追回。

  目前古玉的仿造技术已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曾经有位四川大学的考古学博士,花40余万元在一家与其有较好私人关系的古董店买到75件古玉,有商、周、汉代的玉璋、玉刀、玉龙纹器、玉剑饰、玉冠等。后经文物部门鉴定全部是赝品。

  转变观念投资新玉

  在古玉日趋稀少、明清玉价不断攀升的趋势下,收藏新玉不失为投资保值的一项明智选择。运用超声波技术、激光技术等现代工艺打造出来的新玉精品,在做工上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新玉精品代表了当代玉雕工艺的最高水平,同古玉珍品一样,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国内新玉常见的玉种有新疆和田玉、辽宁岫玉、陕西蓝田玉、河南独山玉等,其中尤以新疆和田玉最为名贵。和田玉在中国至少有7000年的历史,由于长期作为进贡皇帝的珍品,它被赋予了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内涵,是中国玉石文化的主体。和田玉质地十分细腻,光洁滋润,颜色均一,柔和如脂。和田玉颜色不同,可分为白玉、青玉、黑玉、黄玉和碧玉,以羊脂白玉为其上好之品。经过几千年的挖掘,现在和田子料已经非常稀少了,而市场上对和田玉的需求却越来越大,导致最近几年原料价格连年翻番,去年极品的和田子料是25万元/公斤,今年已经涨到100万元/公斤。一般的和田子料,去年是2万元/公斤,今年已涨到5万元/公斤。目前中国玉器市场的价格已经高出美国市场价格一倍,已呈现出全世界的玉器向中国回流的趋势。据专家分析,未来十年和田玉将是全球收藏界的热门之一。

  作者:何伟 王延明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古玉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地产大腕赶集住交会
一周缤纷家装美图循环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