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战略面临两难 国企优先还是民企优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0日 04:02 中华工商时报 | |||||||||
本报记者李琴 我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现正面临诸多的两难选择:国企优先还是民企优先,企业自主还是国家统筹,并购方式的海外投资如何解决资金与管理难题?近日,在清华大学的舜德楼,有商务部官员与高校学者参与的一场研讨会对此进行了激烈讨论。
国企民企之辩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认为,如果按照对外投资动机原则,大型国有企业无论在资金、规模上都占优势,对外直接投资更有条件,但由于大多数国有企业的改制并未完成,公司治理结构不能满足跨国公司的扁平化管理要求,致使不少大型国企境外投资失控,甚至成为私人资产。而民营企业虽然产权清晰,但实力普遍较小,还只能做一些产品的跨国经营,直接投资十分有限,成为跨国公司路途更是遥远。这使得走出去战略中优先选择哪种企业存在矛盾。 根据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最新一份对浙江、河北两省企业“走出去”情况的调查,民企的在外投资大多盈利,但都规模较小。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杨思群认为,实力弱小与政策偏向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一个企业到境外投资首先必须经过省经贸厅的批准,还必须通过意向投资国驻华使馆的同意,后者实行一票否决制,很可能一个民企的对外投资项目会因使馆的某商务参赞的否决而流产。杨思群说,很难想象,一个大型国有企业能够像这样被否决掉。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宁向东以刚刚在期货市场亏损5.5亿美金的中航油为例给予了自己的解释。他说,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是企业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决条件,从这个角度看,实力日渐强大的民营企业更可能成为“走出去”战略的成功实施者,政府需要做的是消除束缚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因素。 企业自主还是国家统筹 商务部研究院跨国经营部主任邢厚媛介绍,今年开始,186家国字号企业按照国资委的要求着手制定包括国际化战略在内的发展战略,其中不少企业是在没有明确对外投资目标与动机,毫无竞争优势的情况下被动地纸上谈兵。 这样的“走出去”战略是否显得盲目? 罗兰贝格咨询公司曾对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做过一个详细的研究报告。结论是很多的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都是失败的,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重点,带着很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同时缺乏人才。为“走出去”而走出去的企业更是少有成功的。 相比较而言,民营企业的境外投资更多是从实现企业目标考虑的企业自主行为。杨思群指出,民营企业走出去多数有明确的目的,如弥补竞争劣势,获得稀缺资源;构建生产链条和价值链条;避开贸易壁垒;享受关税保护等。按照今年夏天对河北企业的调查,他发现走出去的企业中大多规模较小,但利润水平较高。 宁向东则指出,国家的统一规划在一些市场化行业的国企中影响过大,却在资源性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显得力度不够,去年7月开始的苏丹3/7号区管道项目招标上,中石油遭遇中石化的阻击,结果双双落标。今年利比亚的一个727公里输油管道项目上,这两大中国海外石油巨头再次恶性竞标。由于缺乏一个负责海外投资协调的职权机构和制度,这类火并情形在俄罗斯、里海地区等已发生过多次,已成为中国海外石油投资的最大威胁之一。宁向东认为,资源性企业的境外投资必须由国家统筹安排,而在其它行业应由企业自主决定,国家要做的是创造“水到渠成”的环境,而不是拔苗助长。 资金与管理难题 国家提出的“走出去”战略中十分提倡企业通过海外投资获取新技术。然而以参股或市场换技术的方式都不太可能得到核心技术,海外并购或新办实体成为最有效获取新技术的途径。宁向东认为,这种情况下企业势必将遭遇资金与管理两大瓶颈,这两种方式都需要更多的资金,在我国严格的外汇管制下,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另一方面,新的子公司容易出现独立化倾向,如首信曾在美国新泽西州投资建立研究院,由于文化的巨大差异,人事管理并不顺畅,最终几乎所有员工都是美国人,成了一个美国公司,总公司对其控制力很弱。 杨瑞龙认为,我国企业的“走出去”与许多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形成过程不同,它并非自然发展到这一阶段,而是受到了骤然而来的全球化竞争的外来压力。因此,必然面临更多的选择与取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