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上海经济发展蓝皮书》课题组
从2004年的运行情况来看,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城市产业升级比预期的顺利,低附加值产业的淘汰并没有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较高的商务成本也没有太多地阻挡市外资金、人才涌向上海的步伐。上海经济的内在增长动力比预期得要强
对2005年上海经济的发展,我们依然持谨慎乐观的看法。理由是支持上海经济发展的各种动力目前依然存在,还没有看到有什么力量会扭转这种势头,上海经济仍将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态势,预计2005年上海经济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05年上海GDP有望冲击8000亿元的大关。
世界经济发展平稳
预计2005年美国经济将保持平稳发展的势头,日本经济缓慢复苏,欧盟经济也不会有大的波动,因此,整个世界经济将保持平稳。这对上海的发展是有利的,因为上海经济的进出口规模已经很大,外贸依存度很高。
国内经济继续乐观
我们对2005年全国经济的总体判断比较乐观。我们认为,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上升阶段,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正在增强,明年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
一、从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来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
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人均GDP达到l000美元以后,该国经济就将发生质的变化,进入一个持续高速增长阶段。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l000美元,据此也可以初步判断中国经济已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
二、我国经济正平稳地运行在新一轮周期中。
自从1993年实行紧缩政策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景气循环的下降阶段,此后,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降,2001年达到7.3%。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再次提速,进入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来看,目前,我国经济正平稳地运行在新一轮经济周期中。
三、我国加入WTO、北京申奥成功、上海申博成功、人民币预期升值、中国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等一系列重大因素将继续带动外资强劲进入中国。我国经济正处于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外资看好中国、我国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合成阶段。
这个理由在去年的蓝皮书中我们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这里不加赘述。这个因素依然在支撑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短期不会消失。今年l至8月,我国直接利用外资53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673亿美元。这一切都表明国际资本仍在大量流入我国,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仍在强化之中。
四、消费结构仍在快速升级,相关产业高速发展。
我国消费结构仍在快速升级的过程中,汽车、住房、信息产品等商品正在加速进入居民的家庭,而教育、旅游等服务消费也在升温。消费结构的升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形成了一批高增长产业群,如汽车产业、房地产产业、信息产业、教育业、旅游业等。这一趋势2005年也不会改变。消费结构升级的拉动力量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城市化进入加速推进阶段。
据有关部门学者研究,城市因为具有良好的积聚效应以及巨大迅速的人才、资金、物资以及信息流而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城市使生活更美好。城市的兴起和扩张需要兴建很多基础设施,城市人口的膨胀将产生巨大的房地产需求,城市的第三产业又将因为人口的积聚而繁荣。通过城市化把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到城市居民的水平,将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消费增长。城市化还会带来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市场规模的优化。在我国,城市化还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从本世纪开始,中国城市建设的发展步入快车道,目前正处于加速推进的阶段。
首先,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得到高度重视,有望逐步解决。
中国现行的户籍政策将公民区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民,城市人口享有所在城市提供的社保及子女教育等公共福利,而农民则因为分到土地承包权,所以政府不再承担提供农村公共品的责任,农民到城市工作也无法享有城市提供的福利。这给农民迁离农村到城市永久定居制造了障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
人生来平等,但城市人生来却比农村人优越。大批农民被隔离在工业化的过程之外,分享不到工业化的成果,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改革开放初期,通过联产承包制改革,城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比为2.6∶1,1985年降到了1.9∶l。但以后情况逆转,1994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了2.9∶l。
从1995年到2003年,在经过一小段起伏后,城乡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到3.4∶1。2002年,全社会总劳动力中有50%从事农业生产,但仅创造15.4%的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14211元/人,而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4371元/人。
这些问题已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通人口管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
这一战略决策将大大加速中国城市化进程,有利于二元经济结构解决。中国城市人口目前占总人口的40.53%,低于世界平均的50%左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比例将提高到55%至60%。这意味着,在今后十几年中,将有3亿以上的中国农民由农村迁到城市生活。
其次,社会上目前也有强大的动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在城市的务工人员、农民子女读书、农民婚龄青年结婚都是城市化的推动力量。
最后,根据诺瑟姆(Northan)城市化三阶段理论,城市化水平在30%至70%左右是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的阶段。2003年中国城市化率是40.53%,正处于这个阶段。其他城市化率比较高的国家的发展经验验证了以上理论。世界上低收入国家城市化率的平均水平由33%提高到57%,用了27年时间,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左右。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
六、人才的数量及质量增加以及相应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大学生的数量大约在400万至500万人,由于退休人员中大学生的比例很低,因此,我国每年的人才总量将不断的增加。这也是和发达国家不同的地方。在发达国家,由于教育程度较高,因此,退休人员中大学生的比例并不比目前年轻年龄段中大学生的比例低多少,因此,这些国家的人才总量增加并不多。
七、这次宏观调控延长了经济景气周期,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
八、地方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十分高涨。
九、国内的高储蓄率有力地支撑经济发展。
2004年8月末,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合计高达12.14亿元,和2003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高达100%以上。如此高的储蓄率,世所罕见,这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以上几点理由支撑中国经济长期向好,中国经济的崛起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内在动力强劲
上海经济目前正平稳地运行在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中,去年我们分析的支持上海经济发展的自身有利因素依然存在,比如,产业基础较好,区县经济增长强劲,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市场机制正在全面发挥作用,经济发展惯性十分巨大,城市综合竞争力强,治安情况好等等。从2004年的运行情况来看,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城市产业升级比预期的顺利,低附加价值产业的淘汰并没有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较高的商务成本也没有太多地阻挡市外资金、人才涌向上海的步伐。上海经济的内在增长动力比我们预期得要强。
不确定因素
汇率政策、利率政策及通货膨胀水平是2005年最大的不确定因素。这三者之间并不孤立,而是相互影响,因此,情况非常复杂。要同时达到商品市场(通货膨胀率)、外汇市场(汇率)、货币市场(利率)、资本市场(国债利率)的均衡绝非易事。而这里的核心是人民币汇率。不同的汇率政策将有完全不同的均衡结果。人民币的事实低估,几乎成为共识。我们在这个前提下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种情况,假定人民币不升值。在这个前提下,估计投资性和投机性外资将以更加快的速度进入中国,这部分资金结汇后,将继续涌向目前正处于牛市的房地产业,推高房地产价格,使得国家平稳发展房地产业的良好愿望化为乌有,最后,酝酿成一个大泡沫。如果这些资金主要不涌向房地产业,那么必然推高国内的居民消费价格水平,造成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进而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迫使央行大幅提高利率,进而使商业银行持有的巨额国债遭受重大损失,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第二种情况,人民币升值,而且一步到位。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那么,在外资的眼中,高房价城市的房价将不再具有比较优势。高楼价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地的房地产业将遭受沉重打击,投机资本将落袋为安。
第三种情况,人民币升值,但幅度有限,同时实行温和的通货膨胀政策,内外并举,人民币对外适度升值和对内适度贬值同时进行。再加上适度的负利率政策(实际利率保持在一2%左右为宜,否则,会造成经济人行为的严重扭曲,对经济的发展反而不利)。这样三管齐下,可使投机性外资进退两难。同时又使国内企业赢得时间,增强国际竞争力。此举还可以降低财政的负债成本,化解银行的债券危机,可收“一石多鸟”的效果。
到底实行怎样的政策,尚难预料。这是一个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总的来讲,我们对上海2005年的经济持谨慎乐观的态度。预测2005年上海经济增长速度在10%至12%之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104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9%以下。
(刘熀松 执笔)
《国际金融报》 (2004年12月10日 第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