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日本家电大转身突围中国的“危险之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9日 16:00 经济参考报

    以电器产品为代表的日本制造业近年来深陷困局之中:中国家电制造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给高高在上的“日本制造”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同时,大量使用中国元素的日本独资或是合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却乏善可陈。不过,庞大的中国市场是他们难以割舍的再生之地,于是,大量的日本家电企业又开始在中国市场“重头再来”。然而,时过境迁,对已丧失进军中国市场最好时机的日本家电企业来说,这一次的大转身也许将是一次突围中国的危险之旅。日资企业频打“中国拳”

    11月16日,借开展“2004日立展”之机,一直都很低调的日立株式会社社长庄山悦彦在广州高调宣布,未来三年内将在华投资10亿美元,重点投向包括信息电子及数字家电产品零部件在内的九大领域,并将2006年的销售额锁定为70亿美元,而且力争每年在中国市场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庄山悦彦表示,这是日立在中国市场实现复兴的三年战略。

    在广州“2004日立展”上,日立全球战略首席执行官、大中华区总裁、日立(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西宏明也希望日立能从头开始,重新被中国消费者认识。他说:“我们希望日立能够成为本土的企业,能够成为中国的企业。如果达不到这个目标,我觉得这个事业在中国就没有成功”。

    20年前,日立在中国可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名牌”,但随着中国本土家电厂商的崛起,日立在中国家电市场的份额一再萎缩,几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今年10月以来,日立广告开始重新出现,而一场跨越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2004日立”联展更是让人感到,一场日立“复兴大计”正在中国市场展开。

    无独有偶,在全球家电业享有盛誉的索尼,11月也接连在北京、上海高调向中国市场推出其数码影像、高端彩电新品。索尼中国区总裁川琦成一称,随着中国市场潜力的不断涌现,索尼集团旗下各个事业部工厂均争相把新品投入中国市场,并把抢占中国市场份额列入其全球业绩增长计划,这也是索尼近年来在中国市场业绩爆发性增长的原因。此外,索尼仍将持续对中国市场追加投资,以期与中国市场一起实现高速增长。

    按照索尼方面公开的计划,今年的增长速度将在去年17亿美元销售业绩的基础上实现80%的增长,2005年索尼计划在华实现销售40亿美元,到2008年实现80亿美元,从而使得中国市场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索尼全球第二大市场。

    另外,日本另一家电巨头东芝也将大幅增资中国。东芝中国公司总裁平田信正多次提及:“在整个东芝集团中,东芝中国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顶梁柱,预计到2008年,东芝在华的事业规模将会达到750亿。”日本制造不复当年之勇

    尽管对中国市场野心勃勃,但日系企业此番卷土重来却没有让中国家电企业有着以往那种如临大敌的感觉。这一方面缘于中国本土家电企业自身的崛起和壮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日本家电制造已不复当年之勇。

    近一段时间以来,日资家电品牌可谓是“流年不利”:本土市场持续低迷,国际市场遇到韩系打压,而被寄予厚望的中国市场又连遭败绩。曾经叱咤风云的“日本制造”已没有了以往的风采。

    如今的日本家电企业正挣扎在痛苦的矛盾漩涡中。为了取得价格优势,日本家电企业不得不转移到中国,以得到廉价的劳动力。但是,日本企业深知如果大批制造业从国内转移到国外,将不可避免地培植竞争对手并加剧竞争。于是,一些日本企业又采取了自我封锁的手段,把已经转移到中国的生产基地又撤回到日本国内。然而,已经全球一体化了的中国市场,并没有因此放缓发展的速度,相反,日本企业的迟疑,为三星、LG等韩国企业开拓中国市场腾出了空间,使得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替代了曾经风靡一时的日系产品。

    10年前,松下、索尼、日立等世界级企业的强大优势令中国家电企业难望其项背,现在中国制造业的价格竞争优势却让日本制造遭到了强有力的冲击。中国家电企业竞争力的迅速增强,让日本企业感到了危机。《日经BP》社的文章曾把中国制造业的低价格优势描述为无法抵挡的台风袭击。他们认为,“中国制造”就像日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奋发图强,以价廉物美的竞争优势正狂风暴雨般地冲向国际市场。

    为重振“日本制造”的辉煌,《日经BP》社刊出了一篇《战胜中国制造——日本制造的五张王牌》的文章。文章认为,日本制造企业要在先进生产方式、及时响应客户、专利技术、质量品牌、产品设计开发等五个方面提升竞争力,战胜中国制造,这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不过,有经济学家表示,中国大量高素质廉价劳动力和产业工人的存在,使中国产品的廉价具有了某种天然属性,而中国二元化的经济结构体系为中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产业生态链的逐渐完整,中国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和物流成本大大降低,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国产品牌的性价比,使得中国制造优势更加突出。中国家电业应引以为鉴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日本经济复苏乏力,国内市场低迷,许多日本企业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而近期在日本业界兴起的“再塑日本制造优势”的观点,前景也并不明朗。

    有业内人士认为,正是日本企业固有的“傲慢与偏见”打碎了“日本制造”的神话。日本“自视一流”的产品分级制度、对中国市场的歧视心态以及“技术垄断症”,让“日本制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些老牌家电巨头被经验主义捆住了手脚,以至于在中国市场打起了盹。有人比喻说,在中国市场上,日本企业的反应比起韩国厂商就像相扑一样慢腾腾。LG电子CEO金双秀曾毫不讳言地说:“LG和某些日本企业的区别在于,它们可能会把产品中不好的部分转移到中国来销售,但LG却是把最优秀的技术和人力投入到中国。”

    对此,日立株式会社社长庄山悦彦作了深刻反省:“在以家电为核心的领域,我们曾有很大业绩,但随着这些产品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我们的优势已不明显,而且遗憾的是,对其它领域新潮产品的需求,我们没有及时跟上,我们也没有将自己的其它强项进行很好的展示”。

    日立走向低谷是日本家电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一个缩影。日立在中国曾辉煌一时:日立早在20世纪70年初就进入了中国市场,在80年代以后的十几年中,日立、松下、三洋等日本家电产品风靡中国,但到了90年代中期后,日立在中国逐渐失语。在日本,日立就是尖端技术的符号,而在中国市场上,变化速度太慢且与市场步伐脱节的日立,无论是独资生产还是与中国企业的合资都显得默默无闻。自生产彩电的福建日立倒闭以后,人们几乎忽略了日立的存在。

    多年来,日本企业的成功一直是中国家电业学习的榜样,中国家电企业也在采取技术引进、合作、兼并的办法来发展自己。但是今天日资品牌遇到的困境,会不会成为明天中国家电企业的难题?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应当承认,中国家电企业在20多年的发展中,规模在迅速壮大,但是在技术和营销两个层面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我国企业在坚守国内市场和进攻国际市场时,所凭借的主要优势仍然集中在成本上,即主要是以价格优势抢占市场。然而,价格战不会成为永恒,中国的廉价产品也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一旦日本或韩国企业成功移师中国,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就会很快丧失。届时,在没有价格优势又没有技术优势的情况下,中国家电业将面临怎样的局面?中国家电业同样需要居安思危。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家电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地产大腕赶集住交会
一周缤纷家装美图循环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