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发展思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8日 15: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 |||||||||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推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原崛起
    一、郑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县域基本概况     截至2003年底,郑州市行政区划有6个县(市),包括1个县、5个县级市。其中平原县(市)1个,丘陵县(市)5个;京广、陇海铁路沿线县(市)4个。6个县(市)合计国土面积占全市的86.4%,人口占全市59.4%,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市51.9%。县域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1、经济总量占全市半壁河山     随着省委、省政府经济强县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郑州市县域经济获得了持续稳定的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整体发展水平步入新的阶段。2003年市辖6个县(市)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572.2亿元、19.3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51.9%、2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93.9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0.9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38.8%、43.9%;从三次产业看,县域各产业占全市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85.1%、第二产业63.6%、第三产业34.6%。     2、县域农业是全市农村经济的基石     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发展。郑州市所辖6个县(市)拥有全市80%以上的农业资源,县域农业是全市农村经济的基石。     2003年,郑州市辖6个县(市)粮食产量共计130万吨,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90.3%;油料产量15.7万吨,占全市比重为93.3%,其中年产万吨以上的县(市)有3个;6县(市)肉类总产量19.8万吨,占全市比重为88.7%,其中年产量在万吨以上的县(市)有6个;水产品产量3万吨,占全市比重为48.8%,其中年产量在万吨以上的县(市)有1个。6县(市)县域经济中的第一产业增加值达41.93亿元,占全市85.1%,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9个百分点。     3、是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     郑州市6个县(市)居住着全市约60%的人口。目前农民总体消费水平较低,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平均消费额为5932元,而县域主体的农村居民平均消费额仅为2274元,只相当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38.3%。一些大件消费品,在城市已趋饱和,在农村拥有水平还相当低。比如:每百户农民拥有彩色电视机91台,比城镇家庭少42台;电冰箱37台,比城镇居民家庭少56台;洗衣机91台,比城镇居民家庭少9台;空调机15台,比城镇居民家庭少87台;家用电脑3台,比城镇居民家庭少23台;照相机8架,比城镇家庭少43.5架;组合音响17套,比城镇家庭少6套;移动电话36部,比城镇家庭少28部。差距就是潜力,说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上升空间非常大。当前要扩大内需、开拓市场,最具潜力的是农村市场,最具活力的消费群体是农民。     (三)县域经济与全市总体水平及县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     1、县域经济与全市相比,总体水平偏低     以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就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为变量,对县域经济与全市经济进行对比分析,结论是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人均GDP:2003年6个县(市)人均GDP为13797元,按现行汇率换算,约为1666美元,低于全市1924美元的平均水平;GDP结构:2003年,以6个县(市)为总体的GDP中,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3%、63.7%和29.0%,而全市平均结构水平为4.5%、51.9%和43.6%,优于县(市)总体结构水平;就业结构:2003年,县域农村社会劳动者总人数中,第一、二、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56.17%、26.17%和17.66%,而全市社会劳动者就业平均结构为34.58%、32.58%和32.84%;城镇化水平:2003年,6个县(市)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29.6%,比全市城镇化平均水平57.0%低27.4个百分点。     2、县域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郑州市6个县(市)分布在全市广袤的平原和丘陵,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我们选取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城镇化水平等5项指标,对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如表1。     表1:郑州市分县(市)主要指标对比 指标 单位 郑州市 中牟县 巩义市 荥阳市 人均GDP 美元 1924 1037 2300 1831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3631 2995 4143 3308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元 1046 220 664 432 第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 95.5 74.9 97.66 91.5 城镇化水平 % 56.98 16.66 35.81 29.78 指标 新密市 新郑市 登封市 人均GDP 1497 1991 1293 农民人均纯收入 3407 3574 2888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406 547 508 第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95.57 93.14 93.67 城镇化水平 28.23 41.35 25.37     从表1可以看出,6个县(市)之间在经济发展实力、农民收入、产业结构层次、城镇化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6县(市)中,人均GDP水平最高的达到2300美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76美元,是最低水平县(市)的2.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县(市)达到4143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12元,比最低水平县(市)高出1255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县(市)达到664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但比最低水平县(市)高67.0%;城镇化率最高的县(市)为41.35%,比最低水平县(市)高出24.7个百分点。     二、郑州市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力较弱。郑州市县域经济的规模、速度、实力、机制、效益,与全国百强县(市)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2003年全国百强县的县域平均GDP总值达到163亿元,平均地方财政收入为8.6亿元,人均GDP为2.4万元,人均财政收入2600元,人均农民纯收入5400元,人均在岗职工工资收入1.6万元。而同期郑州市6县(市)县级GDP平均规模95.37亿元,平均地方财政收入3.22亿元,人均GDP为1.38万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465元,人均农民纯收入3386元,人均在岗职工工资收入10494元;县级GDP平均规模、平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农民纯收入分别比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低41%、63%、42%、82%、37%。由此可见,郑州市县域经济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竞争力,相对于全国百强县都处于明显劣势。     2、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调整依然滞后。郑州县域经济典型的农业经济特征明显,效益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近几年虽有所发展,但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仍然很小;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资源性加工企业规模偏小,能力较弱;现代高科技企业起点低、数量少,技术含量仍然较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规模小,不足以支撑整体经济发展。目前郑州市6县(市)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7.3∶63.7∶29。     3、县级财政运转困难。财政是经济发展的综合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质量决定了财政状况。由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来源渠道单一,直接表现为各县人均财政收入差距巨大,最高的县人均地方财政收入664元,最低的县人均220元,县(市)之间相差悬殊。6县(市)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1个百分点。2000―2003年,全市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3%,而财政支出年均增长21.9%。财政收入的增长远滞后于其支出的不断扩张,使得县级财政只能疲于应付人头费用,而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发展社会事业的资金极为有限,县级财政入不敷出,运转困难。     4、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对外开放程度偏低。一是资金严重短缺。由于县级财政拮据,加之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以下业务,使县域经济发展深受“失血”之痛。2003年,6县(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10亿元,仅占郑州市各项存款余额的12.7%;6县(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只有187亿元,仅占全市各项贷款余额的9.4%。二是人才大量外流。受待遇、人居环境等条件限制,大中专学生回县率很低,到县级企业工作的更少。由于在待遇和事业留人方面缺乏吸引力,县域80%的人才去了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三是产品科技含量低。四是对外开放程度偏低。     5、农民增收任务艰巨,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统筹不够协调。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发展步入低谷,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不景气,导致农民增收渠道明显变窄;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得农民收入的增长出现低速徘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003年与1997年相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6%,远低于“八五”时期年均增长17.6%的水平;2003年6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386元、6299元,差距达46%,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慢5.1个百分点。     三、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郑州市县域经济在全国处于明显劣势,尤其是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既有自然方面的因素,又有历史方面的原因,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推进郑州市县域经济发展,不能采取任何单一的发展思路,而必须要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眼光,要立足于自身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施整体发展的战略。     (一)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抓住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调整和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发展既符合县情又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培植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迅速扩大县域经济的总量规模。要紧紧抓住创新这个关键环节,在突出和合理利用比较经济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第一、二、三产业和产业内部的联动、互动作用和协同效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内生能力,推动县域经济从一般水平的数量扩张向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整体升级转变。     1、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努力提升工业化水平,使工业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规模经济效益,改善县域二元经济结构,提高县城的综合经济实力创造条件。一是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好适应市场需求和发挥比较经济优势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依据有效投资序列的原则,优先发展后向关联效应大的产业部门,以此为核心,协调主导产业与其他非主导产业的关系,提高产业间的关联度。二是根据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和县域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及发展空间,走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之路,发挥区位优势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继续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传统行业的同时,以科技为主导,以知识为基础,加快发展新兴行业,逐步形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综合配套、相互促进的第三产业体系。     3、构建第一、二、三产业互动、连动、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在规划和引导县域经济发展时,应从宏观上注重产业的关联性,在微观上主动适应产业互动关系。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主要发展方向之间,营造互相协调和连锁互动的发展格局。     (二)以现存优势资源为依托,开展错位竞争,打造特色产业。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竞争优势获得的关键在于对自身优势的认识和把握。总体上看,在全市县域经济中,农业资源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由于各县所处地理环境、自然和资源禀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也较大。有的县矿产资源储量较大,有的县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有的县劳动力资源丰富,有的县交通便利,因此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和方式上不能强求一致,而要站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确立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打造独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     (三)以区域经济合作为支点,加强东引西联,扩大对外开放。资金是制约郑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县域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紧紧抓住与沿海城市、“泛珠三”、“泛长三”等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加强“东引西联”,扩大民间投资。目前东部地区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土地、人力要素成本大幅上升,东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了降低成本,开始大量西进寻找商机。郑州县域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要抢占“地利”先机,尽可能引进更多的东部民间投资。利用西部开发需东部大通道的契机,极力争取国家投资,搞好东西对接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区位优势,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硬环境。     (四)以转移农村劳动力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建设,解决“三农”问题。转化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当前,县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应采取“标本兼治”的方针。“治标”就是要组织好劳务输出,通过加强劳务培训、打造劳务品牌、搞好劳务服务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通过鼓励农民外出务工,使农民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学到技术,积累资金,为人口城镇化建设准备物质条件和思想条件。“治本”就是要进一步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要做好县城和中心城镇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提高县域产业聚集度,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入区。     (五)以放宽相关政策为基础,推进科教兴县,释放增长潜力。80年代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县域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应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政策上释放县域经济增长的潜力。一是拆除一切有碍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藩篱;二是放开一切制约民间资本难以进入的投资领域;三是办好一切有利县域经济发展的社会事务。     (六)大力发展乡镇经济。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乡镇经济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和突破口。从近年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一个地方的省域经济强往往就是强在县域经济,而县域经济强又往往正是强在乡镇经济。发展乡镇经济需要把握三条原则,一是遵循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加、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二是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支持、服务乡镇经济发展的原则;三是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特色经济的原则。发展乡镇经济需要采取七条措施,一是加快资源整合,发挥当地特色工业的集聚效应,集中生产要素,提高产品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并在管理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二是切实解决好当地乡镇工业发展和对农业基本土地保护的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支持中介组织的发展。销售中介组织不发达是农村乡镇经济不发达的重要原因,各级政府应该鼓励为农业服务的中介组织的发展,尤其应支持乡镇商贸企业的发展,使农业成果成为社会的财富。四是加快建设小城镇步伐。五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要以抓工业的思维来抓农业,用发展企业的理念改造农业经营模式。     (七)以优化环境为基石,大力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平台。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吸引力。要大力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平台。一是营造开放开明的政策环境,不折不扣地执行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二是大力营造依法依规的法制环境,加大“三乱”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切实保护外来客商投资权益;三是大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经营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杜绝不正当竞争行为;四是大力营造“重信守诺”的诚信环境,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五是大力营造周密周到的服务环境,形成“亲商、尊商、重商、护商”的良好氛围,促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