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长金人庆昨在《人民日报》撰文首次披露中国为何终结积极财政政策
晨报讯(记者郭淑香)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昨天高调评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终结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展示了中央驾驭经济全局的艺术日臻成熟”。
金人庆昨天在《人民日报》第二版发表了三千字文章,首次向外界披露中国今后的”
稳健“财政政策。2004年岁末的这场7年积极财政政策之终结,金人庆称之为“一次科学的相机抉择”。
过去11年,中国财政政策曾有过两次大的调整:1993年,为治理通货膨胀,中国执行了紧缩财政政策,让经济“软着陆”;1998年,为抵御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实行了积极财政政策,仅国债前后就发了9100亿元,终于在2003年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经济增速开始领跑全球,但由于投资过大,房地产、原材料等行业去年开始过热。金人庆说,现在是扩张性财政政策转向的时候了。
但海外都在猜测,中国稳健的财政政策究竟是什么样子?
金人庆给出了一个有意思的回答:在宏观调控上既要防止通货膨胀的苗头扩大,又要防止通货紧缩的趋势重现;既要对过热行业降温,又要支持公共事业等薄弱环节。
这种看似“悖论”的解释向外界发出一个信号——中国要走一条中庸手法的经济调控之路,不会大热大冷,不会搞紧缩财政政策。
行家可以看出,财政部在控制赤字上确实正在采用一个微妙的平衡原理。
中国将在明年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近期赤字要保持在3000亿元左右,明年将降至占整体GDP的2%。但中国还必须保持一定的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的规模。
金人庆给出的解释是:第一,对国债依赖较大的高速增长行业、“收油过猛”会有负面冲击;第二,中国经济的大盘子里,农业、教育、卫生等公共领域还要增加投入;第三,保持一定的调控能力,有利于主动地应对国际形势。
观察家们会注意到,金人庆最引人注目的表述是,国家将“腾出一部分财力,推进税制改革,让市场主体——企业的包包里多一点钱”。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提法,意味着明年一定会有“藏富于企业”的财税改革大变局。
这次,财政部已经披露了两个内容,一是今后要大搞7月份在东北试点的增值税转型改革;二是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