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时评
在调查报告出来前,我们无法断言中国航油在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中产生的5.5亿美元巨亏到底是怎么回事。
中国航油恰恰代表了全球大公司的潜在风险,即股东与经理阶层的隔离。当权的经理人在公司风险机制不健全或缺位的情况下,往往船离道走。
这“伤口”也揭示了中国国有企业作为商业实体运营的潜在风险,并让人质疑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
质疑理由一,中国航油押注油价下跌酿成巨亏,交易额远超出公司内部限额,按其规定,如果公司交易亏损额超过500万美元,应通知公司高级管理层并停止交易。但
很明显,中国航油“流血”时,内部的风险机制完全没有启动。
质疑的理由还有,中国航油明知已出现巨额亏损,却没有及时披露亏损情况的严重性;母公司在知道中国航油巨额亏损的情况下还配售了15%的股票。
中国航油在许多方面都是中国经济中矛盾因素的集中体现。它由国家控股,却由思想独立的管理人士经营;它在一个业务领域中具有实质性的垄断经营权,但又渴望在国有石油巨头控制的各个领域发起挑战。
客观原因,中国上市国有企业仍然没有,也很难把股东权益提高到超越政治考虑的层面。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中国政府之间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中国航油总裁陈久霖同时也是母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的副总经理。而基于中国石油市场的独特机制,中航油集团长期操控着中国民航领域航空燃油的分销业务,包括政府实施价格控制并且保证中国航空油料集团盈利经营,使国内生产的航空燃油比国际市场价格更高,也使其占据了持久的垄断地位。
就市场运作情况分析,期货交易根本不符合中国航油操作。因为中国航油母公司的资产是中国的国有资产,其余是其他股东的资产,没有谁授权中国航油去冒这个可能灭顶的风险。
以政府来说,监管机构说了10多年的国有企业必须小心甚至禁止从事期货交易的话题又得重新被提起。但是,在设立可靠的层层风险控制机制的时候,政府是否需要考虑,更多地放宽石油贸易市场的准入条件,让民营企业和外资进入,否则,一旦遇到国有企业里的“冒险家”,要保障中国石油安全,可能适得其反。
也许,中国航油出现问题可能会给供应商提供一个直接面对终端用户的机会? 本报经济评论员 李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