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新闻人眼中的2004大煤荒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8日 09:07 中国经济时报

  ——央视《2004记者见证中国经济·破解燃“煤”之急 》文字版

  编者按:

  经济日报社和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联合本报等全国10余家主流经济媒体共同推出的《记者见证—2004中国经济》系列报道,目前正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组报道试图通过新闻
人的眼光,为观众梳理2004年中国经济的脉络。本报总编辑包月阳和记者张帆参与了这组系列节目第二集《破解燃“煤”之急》的总编评点和记者讲述。本报今日特刊登《破解燃“煤”之急》的文字稿,供关心这一问题的读者参考。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周蓉:如果说现在有什么商品供应紧张,可能您会觉得难以想象。但是从去年到今年,煤炭这种重要的能源产品在我国却一直是供不应求。作为财经记者,我们也见证了一年来煤炭市场上出现的各种情形和变化。今天,中国经济时报的总编辑包月阳先生也来到了我们演播室,和我们一起聊聊如何破解这燃“煤”之急。

  根据煤炭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全国煤炭产量在去年达到16.67亿吨的历史新高基础上,今年1—10月达到了15.7亿吨,同比增长19.1%。尽管煤炭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但仍然无法满足电力、冶金等重点用煤行业,以及目前北方地区供暖等重点用煤领域的旺盛需求。有人说2004年是“电荒”年,而在电荒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煤荒”。根据煤炭工业协会的预测,2005年我国煤炭仍将有8000万吨的缺口,供应紧张的局面将继续存在。

  新闻综述

  对于2004年的全国煤炭供应形势,有人用了这么一句话: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迅猛增长,特别是钢铁、电解铝、水泥等一些高能耗行业的过度投资,使得煤炭供不应求,煤炭价格也一路上扬。今年1-9月商品煤的平均售价达到每吨200.18元,比去年同期上升15.4%,发电用煤的价格在每吨155.69元,增幅达11%。在紧张的供求形势下,今年年初,煤炭企业的日子开始变得好过起来。

  资料:中国财经报道3月24日节目

  价格的上涨,产品的供不应求,让大同的煤炭企业喜上眉梢。在大同煤矿集团运销公司,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4年生产销售计划已经签订完毕,但每天有不少客户找上门来要求订货。和以前不同,现在订货必须先付预付款。大同煤矿集团公司煤炭运销总公司财务部财务科副科长郭淑杰说:回款情况基本上是100%都能完成,现在都是打预付款,也没有什么欠款,不存在以前那些问题。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中国财经报道》记者潘敏讲述:我们去了一个叫四台矿的矿区,那里是大同最大的煤矿。那儿的负责人告诉我说,去年四台矿的产量是430万吨,大约是1998年的两倍。这个产量对他们来说,已经是生产能力的极限了。他们特别后悔,因为前两年煤炭行业不景气,矿上就没有扩大生产能力,现在发愁的不是能卖多少煤,而是能挖多少煤。

  画外音

  潘敏,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中国财经报道》记者,今年以来连续关注煤炭市场报道。从大同煤矿回来的几个月间,她一直密切关注煤炭行业的每一个动作,以及每一个统计数据的变化。7、8月盛夏到来,新的变动又出现了。

  记者潘敏:今年煤炭市场最紧张的时候,应该是在夏天。那时候最突出的问题发生在东部地区,当时华东电网频频告急,表面上看是个用电紧张问题,但背后反映的却是煤炭供应不上。因为咱们国家80%的电厂要靠火力发电,也就是用煤来发电,夏天用电高峰一到,一些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我当时刚好在天津的一个电厂采访。

  资料:中国财经报道8月12日节目

  天津大唐盘山发电责任有限公司,是京津唐电网的负荷中心,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北京的用电大部分来自这里。盘山电厂分管电煤供应的副总经理王志勇告诉记者,最近一个月用电进入高峰,厂里两台机组长时间满负荷运转,仅7月一个月就发电7亿度,而要维持这样的运转,平均每天需要一万吨左右的煤,但库存用煤却频频告急。他说,库存量最紧张的时候,曾经达到只够四天的用煤量。

  记者潘敏:一般发电厂的正常储煤量应该在15天,如果只有四天的储备用煤,电厂的运营就要拉警报了。

  后来,我又去大同采访,听到山西省交通厅的一位同志跟交通部的领导在聊天时提到一个细节,说当地好多煤就这么堆着,都自燃了。我觉得挺有意思,这么缺煤,怎么还让煤白白地烧了呢?于是我们就又在当地继续调查,结果发现,煤炭供应紧张,并不完全是产能的问题。

  资料:中国财经报道8月12日节目

  记者潘敏:这里是大同煤矿集团的一个运销站,在我身后呢,煤炭正在熊熊燃烧,工人们正在灭火,因为煤炭堆积的时间太长,就会产生这种自燃现象。

  运销站的谷站长告诉记者,这些煤已经堆了5个月,自燃现象也持续了一个多星期。狼儿沟运销站站长谷同生说:“一到5个月的头上,它就自燃了,这种自燃不容易扑灭,非常不好处理。”现在工人们24小时轮流值班灭火,争取把损失减少到最低。

  记者潘敏:当时我们看到煤炭自燃的时候,真是觉得特别的震撼。采访工人们的时候,他们的表情是那种既心疼又无奈的样子。他们说,这样的自燃现象在大同还有不少。他们也不想这样,但是煤挖出来运不出去。当时仅大同煤矿集团的存煤就有463万吨,主要就是运不出去。这些问题也引起了中央的重视,温家宝总理当时亲自主持召开国务院办公会,专门讨论解决煤炭的运输问题。

  今年6月和8月,国务院就煤炭问题先后两次召开常务会议,要求煤矿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煤炭产量,同时,加强煤炭运输的综合协调,提高运能,增加运量。为此,交通部开通了为期一个月的煤炭抢运大通道,采用公路、水路联运的形式,弥补铁路的运力不足。在这些通道上,凡是持有“迎峰度夏、抢运电煤”标志的运煤车辆,沿途交管和路政部门将不检查、不罚款、不卸载。

  记者潘敏:节目播出后,我又和交通部联系过,他们说这次电煤抢运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部地区用煤紧张的状况。但是到底该怎么解决煤炭供应紧张的问题呢?除了加强运力之外,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最主要的是要解决煤矿和电厂的关系问题。

  画外音:

  《中国经济时报》刊发《煤电之争诱发电力告急》一文,文章指出,煤电之争其实是计划与市场的冲突,1993年煤炭价格放开,但在电煤方面却留了个尾巴,在将近11年的时间里,电煤市场一直存在着市场电煤合同和国家重点电煤合同两种形式,电煤半计划半市场,电价却是国家定价。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张帆讲述:煤电顶牛最突出的表现,应该说是去年以来的两次煤炭订货会,在这两次订货会上,煤炭企业提出要涨价,电力企业坚决不同意。预定几天要开完的会,拖拖拉拉延长了十几天,到最后呢,双方还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出台,只是拿着一些只签了数量,连价格都没有签的那种准合同走了。说起这个煤电顶牛,其实从根本上说是煤和电两种能源的体制之争,是计划电和市场煤的争执。长期以来,煤和电都是国家计划控制下的产业,但是从1993年以后,煤炭先行一步进行市场化改革,但电呢,始终是国家控制着。所以这次在煤炭形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两方就闹起矛盾来了。煤炭企业提出要涨一点价,电力企业就说,电价是国家控制的,不可能随行就市。煤也有它的道理,电也有它的苦衷,说到底,我们要解决这个煤电顶牛,还是需要尽快把电力市场化,因为煤已经市场化,你不可能让市场的煤总去迁就计划的电。

  画外音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张帆,去年以来先后采写了《煤电之争诱发电力告急》、《煤价涨到哪里去了》等一系列关于煤炭问题的报道。报道中她格外关注煤炭工人的工作生活状况。

  记者张帆:比如说煤矿工人,他们的生活水平很低,工资什么都很低。煤矿的各种设施,基础设施、设备的更新率、技术含量都很低,给安全生产埋下很多隐患。而对煤矿所在地或者说资源所在地区来说,是很大的环境负载。就拿山西来说,去年全国评了十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山西就占了三个,而这三个全都是煤炭资源集中的地方。

  总编点评

  主持人:包总编,我们知道中国经济时报也一直非常关注煤炭市场的运行和变化,你们当时的关注点是在哪里呢?

  包月阳:对煤炭供应紧张的问题,其实我们从2003年就开始关注了。因为这种趋势在2003年就出现了。我们最早的关注点是从煤和电的矛盾切入的,因为电力的紧张引起了煤炭供应的紧张。也有人说是煤荒导致了电荒,看法不一样。不管哪一种看法是正确的,我们都觉得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问题反映了国民经济的全局问题。煤炭供应紧张的背后,是经济过热苗头的出现。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从2003年开始经济过热的苗头就已经出现了,就在煤和电这一对矛盾上反映出来了。所以我们那个时候起就从煤电矛盾入手做了一系列的报道,还组织了评论性的文章。

  主持人:您认为在这种煤炭紧缺的现象背后反映出来的真正问题是什么?

  包月阳:煤荒不完全是煤炭产业本身的问题。当然,煤炭本身有问题,譬如长期以来投入不足、设施和设备没有得到应有的更新改造,导致产能不高。煤炭需求突然增加,煤炭行业却没有能力增加足够的供应。但主要问题不在煤炭行业,而在整个经济对煤炭的需求增加太猛。煤炭有几个主要用户:电力、钢铁、建材、化工,还有一个冬季取暖用煤。除了取暖用煤比较稳定外,其他几个大用户对煤炭的需求都大大增加了。其中电力最典型。发电用煤是煤炭的一个最主要的用户,它要吃掉煤炭产量的50%到60%。电力生产今年以来增长了百分之十几,它就必然会带动对煤炭的大量需求。这种需求增长起来之后,从煤炭方面说,它会要求提高煤价。因为市场需求增加了,按照市场规律,价格应该反映这样一种变化。但是从电力企业这个角度说,他们又不太愿意承受、承担煤价上涨这样一个因素。这样从去年开始到今年以来,煤电之间在价格上的矛盾一直非常突出。

  主持人:您认为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这种矛盾?

  包月阳:现在探讨比较多的,或者说已经开始进入政策视野的,是煤电价格联动提得比较多。我认为从根本上说,解决煤电矛盾这个问题恐怕有赖于电力的市场化改革,这个改革完成之后,电价要能够基本上反映供求规律,这样不管煤价上涨还是下落,在电价上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反映。

  主持人:从目前我们掌握的信息来看,您认为这个煤荒什么时候能够过去呢?

  包月阳:至少从现在的情况看,明年煤荒不会有非常明显的缓解。有专家预测,明年煤炭的供给和需求的缺口还有八九千万吨。当然,这是就目前经济运行情况作出的预测。如果明年经济降温比较快,煤荒也可能缓解。

  主持人:您能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煤炭的未来供求趋势?

  包月阳:经济的软着陆会缓解煤荒,带来煤炭供应和需求新的平衡。

  主持人:谢谢包总编的点评,这期节目就到这里。

  (本报根据央视国际网站资料整理,文字有删改。 )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地产大腕赶集住交会
一周缤纷家装美图循环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