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积极”让位于“稳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7日 09:47 证券时报 | |||||||||
    从1998年起,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就一直是中国经济领域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宣布,从2005起,“积极”财政政策将正式让位于“稳健”抑或称为中性的财政政策。实行财政和货币的“双稳健”政策组合,也被列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稳健”意在收缩政府投资
    如何理解“稳健”财政政策的要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张立群认为,转型后的财政政策,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双减”:即减少赤字,减少国债发行规模。明年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会继续减少,其减少的规模应该和今年幅度相近。而国债投向也会更多地向社会事业和薄弱环节倾斜。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稳健”的基本政策含义是,在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变化之后,现阶段还不宜简单采取“全面紧缩”的调控方法,既不能“不转弯”,又不能“急转弯”,而应当是在稳健把握之下着力协调,在调减扩张力度中区别对待,即“有保有控”。动态地看,总量上既不扩张,也不收缩,也可谓之为“中性”。     实际上,今年随着投资过旺、经济过热的逐渐激化,以刺激经济增长为目的、扩张性的“反周期”操作方式,渐渐“功成身退”。贾康认为,“淡出”主要有几方面的体现:年初在财政预算安排中,将上年14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规模调减到1100亿元;对一些以国债筹资的建设项目的资金拨付进度有意放缓;积极酝酿和推行税制改革与完善的操作方案;对由预算资金拨款支持的基本建设项目,在支出进度上,也作了有意的控制等等。财政政策在今年的这些调整变化,其实质内容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政府总量扩张的调减和淡出;二是对结构优化的注重与“有保有控”区别对待;三是在抓住时机深化改革、完善管理方面的积极进取。     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战略室副主任王元京进一步提出,财政政策的调整实际上也是建立“有限”政府的应有之义,政府的常态就应从竞争性投资领域退出。政府要分清哪些是要参与的,哪些是可以退出的,更加合理的配置资源;同时通过打破一些垄断行业的禁区,引进民间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来解决部分基础行业的瓶颈约束。他说,明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加入WTO的第三年,面临这些挑战,政策调整的意义重大。     进一步推动财税体制改革     明年的改革必然要触动全局的深层次矛盾。而稳健的政策手段必然也会对改革起到推动作用。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张立群说,增值税转型、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逐步统一、燃油税改革等都在酝酿之中,明年可能都会择机考虑退出;税制改革的最终效果是减轻企业税负,减少政府的直接支出,这和稳健财政政策的目标是一致的。     贾康也提出,政策转型中,应不断通过改进、完善税制与税收征管。贾康还提醒说,应对近年长期建设国债资金投入的重心和在建项目继续予以关注,以保持必要的政策连续性。长期建设国债的相关政策调整应当和税收政策的调整相互呼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