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险市场:中资“鸡肋”业务将成外资美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6日 10:30 上海证券报 | |||||||||
    随着12月11日的临近,中国团险市场开闸在即。保险业界及监管人士认为,一旦外资进入团险市场,必然会以其经验和技术的优势抢占这一潜在的巨大市场。     形势相当严峻。近日,中国保监会紧急召集中资保险公司商讨国内团险业务出路、拟定对策,一个有关团体保险管理办法或指导意见已数易其稿出台在即。但即将面对同等竞争环境的中外资保险两大阵营态度却截然不同,呈现"内"冷"外"热的现象。
    外资保险积极热身     尽管在我国入世后的保险业三年过渡期内,外资保险公司只能销售个人寿险保单,但外资保险已经在为进入团险市场提前热身,并开始制定他们在2004年底进入团险市场的战略计划、评估业务模型等。     作为国内首家合资保险公司,中宏人寿的市场调研等准备工作从2002年初便开始着手。目前该公司已设有专门的员工福利保险部门来负责团体保险和企业年金业务等各项工作。今年初中宏人寿启动了团险销售队伍的培训计划。     此外,美国友邦保险也已组建专业团险事务部门,并派员赴美国总部参加培训。     团险怎么沦为中资保险的"鸡肋"     从团险市场的现状看,中资公司主要靠传统的学生平安保险、旅游意外伤害保险等短期业务来维持保费规模和市场份额,产品结构单一。再加上理赔成本和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的因素,以致很多中资公司内部将其视为不赚钱的"鸡肋"业务。有关统计表明,团险保费在人身险保费收入中的比重已从1996年的87%下降到2003年的不足20%。     团险市场真是中资公司的"鸡肋"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来自中国保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团险业务的保险收入达到580.35亿元。今年1至10月,团险业务实现保费约为500亿元左右。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2006年中国的团体寿险将达到1000亿元的规模。     其实,中资公司团险业务萎缩的深层次原因并不是中国的团险业务真的无利可图,而是因为大多数的中资公司至今还未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团险业务模式。其80%的业务依赖于递延年金性质的团体年金,员工福利性的团险产品则少之又少。     目前,一些中资保险公司已经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开始对团险业务进行调整。平安人寿已经有意识地通过费率调节手段压缩一些利润较小或亏损的团险业务。而早些时候,太平人寿与世界最大的跨国公司团体保险共保计划(IGP)签订合作协议:太平人寿作为IGP在中国内地的惟一成员保险公司,可向跨国公司在中国内地的子公司或合资、合作企业提供国际标准的团体保险服务,向跨国公司客户提供员工福利保障产品的一揽子团体保险计划。此举为保险公司拓展业务打开了一种新的思路。     外资保险抢占年金市场     如果说团险是未来保险市场上的一块大蛋糕,那么年金就是这块蛋糕上最有滋味的部分。     目前我国企业年金规模接近500亿元,而以年金名义销售的保险产品有430亿元,根据官方口径,我国企业年金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每年1000亿元左右。世界银行更为乐观地认为,到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总规模将高达1.8万亿美元。与其说洋保险们在谋求团险,倒不如说他们是冲着市场空间更大的年金市场而来。     一份有关企业年金市场的调查报告表明,目前对年金险有需求或潜在需求的企业团体主要有四大类:以电力、电信、石化、银行等行业部门为代表的国有大型、特大型企业;股份制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受国外母公司影响的跨国企业和三资企业;成熟的大中型民营企业。     而目前各家合资保险公司的中方股东,几乎都有上述四类企业的背景。这样的合资保险公司虽然在股权结构、股东行业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但是它最大的好处是,今后光做股东业务就将有一块规模不菲的保费来源。     中宏人寿是由加拿大最大寿险商------宏利金融集团与中国石化(资讯 行情 论坛)集团组建的合资保险公司,该公司一位员工福利保险项目的负责人表示,团险市场放开以后,中宏会充分利用中方股东的资源,寻找一些潜在的业务,但不会单纯为了保费规模而盲目展业。     中意人寿则由意大利忠利集团与中国石油集团合资组建而成。     与外资"闯关"前的气势相比,中资公司实在是过于冷静了。观察家指出,中资公司如果不能够从思想上真正将团险业务看作是公司的一块高成长、高增值业务,而仍局限于团险业务是"鸡肋"思想,或继续维持公司自己不急、监管部门急的责任倒置状况,则中资公司将丧失未来保险市场上最大也是最丰盛的一块蛋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