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理财:莫谈“保”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6日 09:17 上海证券报 | |||||||||
    近期,有银行推出了人民币理财产品,承诺收益固定且高于同期存款利率。在低迷的市场行情中,这吸引了不少投资者。据悉,这些人民币理财产品销售相当火爆,并且吸引了其他银行相当存量的存款。这不仅使该产品的销售行欲更上一层楼,更引得同业银行竞相涉足这一领域。不少投资者出于对银行的信赖,对人民币理财产品很是看重,有了承诺固定收益或者最低收益后,他们更愿意购买人民币理财产品。因此,在人民币理财市场上,甚至出现了销售时承诺的收益节节攀升的现象。
    保本收益、保底承诺的说法大概始于证券公司的委托理财业务。正是一个"保"字引得大小投资者纷纷解囊,无风险的收益谁不想要?但这所谓"保本保底"的委托理财,不仅吞噬了各个券商的资金,还诱使部分券商冒险进行的国债回购等等违规做法,"保本保底"的最后结果却是形成一个个资金黑洞,券商呛了水,投资者也被拖下了水。     其实,这个"保本保底"一个硬伤就在于,风险和收益本来是对等的,怎耐得一个违背市场规律的"保"?无视市场的运行规律,最终的后果只能被市场所抛弃。实际上,投资者在这个"保"字上吃的亏已经够多的了,少有再碰券商有保底承诺的委托理财,最后带有"某某承诺"的委托理财,也都销声匿迹。     金融监管部门显然意识到,如果任由人民币理财产品价格战发展下去,最终风险将难以控制。因此,要求各商业银行对此类产品张贴"风险提示公告",称将收益固定作为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卖点属于违规。     监管部门的这一要求无疑给人民币理财市场泼了一瓢冷水,然而,防患于未然、将风险置于可控范围之内,应是明智之举。证券公司有保本承诺的委托理财业务就是前车之鉴,监管部门已从中汲取了经验,进而能够及时采取措施,用具体办法来规范人民币理财市场。     不过,让人忧虑的是,市场中的投资者和销售理财产品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却在利益面前忽视了风险。投资市场风险莫测,那怕是银行也不是说"保"就能"保"的。如果到时承诺不兑现,银行不仅声誉扫地,还将面临诉讼风险,如果硬着头皮填窟窿,结果可能是黑洞越陷越深。因此,银行还是莫谈"保"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