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证券致海通客户的公开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6日 08:22 上海证券报 | |||||||||
    尊敬的海通客户:     近期,《瞭望东方周刊》、《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无中生有,传播对海通证券的一些谣言,造成了极坏的负面影响,严重扰乱了中国证券市场的秩序。对此,我们已经在公司网站和主要财经媒体刊登公告,澄清事实。《瞭望东方周刊》相关负责人及李苒洲记者已到海通证券登门道歉,并在各大门户网站和《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
    海通证券拥有87.34亿元注册资本金,是国内最大的证券公司,也是稳健规范的券商。我们一贯坚持“客户至上、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原则,同时秉承“务实、开拓、稳健、卓越”的经营理念,以“管理一流、人才一流、服务一流、效益一流”为经营目标,成功塑造了“稳健乃至保守”的海通风险控制品牌。     海通证券已经按照中国证监会创新试点工作要求,完成了年度审计和专项审计,并已向中国证监会和中国证券业协会上报创新试点资格申报材料。根据证监会的要求,申报创新资格的券商应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必须具有公司治理和内部风险控制好、资本充足水平高、经营管理规范等条件。     我们一贯重视客户资产安全性和客户利益保护,制定并执行了严格的风险防范和控制制度。海通证券从来没有、今后也不会挪用客户保证金和客户托管债券。公司对自有资金和客户资金的管理实行严格分离,并制定了详尽的“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独立存管方案”,能有效的保证客户资产的安全。     我们非常感谢客户一贯以来对海通证券的信任。虽然目前证券市场持续低迷,但我们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作为国内最大的券商,我们拥有安全高效的技术交易平台、雄厚的研究实力和诚信专业的理财服务团队。我们将继续为您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交易服务和个性化增值服务,提供专业化的投资银行服务,与您共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此致敬礼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二○○四年十二月三日     2004年11月24日,《第一财经日报》刊载题为《传各大券商欲集体报损博取660亿“拯救金”》(署名记者方玉书)报道,报道称海通证券“将会在明年一季度公布的年报中”,“报亏120亿元”,“海通证券已经被行政接管”等内容,并在编者按中称“可怕的是,大家所追踪的传言大多数事后都成为了事实”。     2004年12月2日,《瞭望东方周刊》2004年第49期刊载题为《海通证券惊爆20亿巨亏》(署名记者李苒洲)的报道,报道称“海通证券高管因‘老鼠仓’行为遭受调查”,“海通证券高管出国护照被勒令上缴”,“公司年内将发生20亿元以上的巨额亏损”,“在近期有可能被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托管”,“成为年内第8家遭此命运的券商”等内容。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现严正声明:     一、上述报道均为虚假报道,纯属无中生有,传播谣言,《第一财经日报》、《瞭望东方周刊》已经到公司登门道歉,并在主要财经媒体和网站登载了致歉声明。     二、根据国家有关部委的规定和公司制度,公司所有高管护照(包括高管的因私护照)统一由公司人力部保管,不存在被勒令上缴情况。     三、公司经营正常,没有被接管或托管,公司高管没有因为任何违规违纪问题而被调查,也不存在所谓“老鼠仓”问题。     四、公司2004年9月份没有召开董事会,只在2004年4月召开过董事会,会上通过了公司2003年总经理工作报告、年度报告、财务决算和财务预算报告等,从来没有,也不需要讨论“是不是要缩股减少注册资金”的问题。     五、公司从来没有挪用过客户保证金和客户托管债券,目前,公司的客户保证金独立存管方案已经经过论证,进入实施阶段。     六、公司保底的委托理财业务已经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要求进行了清理,并计提了足额的减值准备,公司不再接受有保底要求的委托理财业务。     七、公司经过中国证监会审批,获准发行三十亿企业债,上述资格仍然有效,公司将综合考虑资金需要和筹资成本,分批发行募集。     八、公司已经按照中国证监会创新试点工作要求,实施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完成了年度审计和专项审计,计提了足够的资产减值准备,减少了部分股东权益。根据经过审计的2004年上半年财务报表,公司上半年实现盈利;如果年底证券市场不出现重大不利变化,初步预计公司2004年全年基本能实现盈亏平衡。     九、公司将进一步评估上述不实报道对公司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损失,收集相关证据。公司将保留继续采取有关法律应对措施的权利。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二○○四年十二月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