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代2004年财经图书总动员序:因为根深 所以叶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3日 18:13 财经文摘

  ——代2004年财经图书总动员序

  《财经文摘》社长 周志兴

  如果把中国的经济看作是一棵树,有树根、树皮、树干、树叶,如果把财经类图书也看作是经济的一部分,恐怕还是把它归入树叶一类比较合适。

  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凡是能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会有所了解。在经济的停滞阶段,所谓的财经类图书可能只限于那几本财经专业教材。而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进入起飞状态,人们把精力都放在实际的经济运作上,财经类图书还是寥寥无几,而且未能引起关注。不知道有没有GDP和财经类图书相互关系的研究,我想其中定会有关系。

  前不久我曾经注意过新华出版社的一套书,书名是《世界大企业家丛书》,出版于十年前。其中的《改造日本的大企业家》即使放在现在出,也是一套好书,它介绍了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丰田英二等十位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家,起码是给了我好多启示。 但是,这套书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当然,也有这套书在包装上的问题,灰头土脸的,不精神。但当时财经图书没有形成气候,也是不能否定的。

  直到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总是要有些经验教训要归纳总结,像我们惯常做的,有些东西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在实践中,已有的经历是不够用的,就要奉行“拿来主义”,把国外的先进的理论和经验引进来。这些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和引进的先进理念以图书的形式出现,成为财经类图书繁荣的源头。拿2003年的统计数字看,在图书市场细分的十几个类别中,财经类图书名列第七,在购书总人群中占15.1%,购买率为16.6%。在企业管理者中,在白领中,在经济类学士硕士博士中,不敢说读,但可以说拥有财经类图书已经成为新的时尚。

  财经类图书的这种势头,使得先进的经营管理的理念得到较快的传播,反过来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如果延续以上的例子,中国的经济之树,因为有合适的温度和阳光雨露,一直在快速生长,根越来越深,干越来越壮,叶当然也越来越茂。而叶子通过光合作用提供养分,在自己油绿肥硕的同时,又养壮了树干。

  2004年,在财经图书这块土地上最早的一批耕耘者收成不错,像中信、机工,都没有辜负了披星戴月的忙活。而华夏、当代中国、新华等也开始跃跃欲试,牛刀小试的结果也很喜人。中外合资的和民营的图书策划和发行公司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像华章、财经易文、万水等,手里都攥着些硬家伙。可以这样说,财经类图书出版的局面从几马领先变成了群马奔腾。

  然而,在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的同时,也有不足。

  我主要说两点不足。首先还是财经类图书和现实的结合点不够显眼。比如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的金科玉律。但指导性更强的,更易于中国共产党人接受的,却还是《毛泽东选集》。当然,近几年的财经类图书中出现了一些本土作者的原创,成功的如中信的《水煮三国》、机工的《差距》、当代中国的《华为真相》等,但是,品种还是太少,发行数量也不够大。最好的《水煮三国》是55万册,和引进版图书比并不逊色,而本土原创的其他图书运气就没那么好,《差距》据说只有6万册,真的有差距。

  不足还有重要一点,就是对中国企业的关注不够。我们看海外的财经类图书,很多是对企业的总结和研究,如对通用,对索尼,对波音,对大众,等等,本土的作者和企业还没有在这方面下工夫。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无论如何这是应当开始的一项事业,我们能不能全面分析一下联想,分析一下海尔,或者分析一下娃哈哈?不是说没有这方面的书,而是从角度到观点,都有太大的差距。

  不过,我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也知道,就算道歉了。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温柔妹妹之3D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