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有的省区市通过人为操作,使经济普查数据与历史年报相衔接的现象,国家统计局近日重申,要严格纪律,不得人为篡改普查结果,编造普查数据。据透露,有的省区市在初步摸底调查中,特别是对单位的调查中,发现当前数据与年报数、定报数有很大差距,如沿海某地在对本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调查中发现,当前数目比年报高出90%以上。为“平衡”这种差距,有的负责人采取篡改甚至编造的方式,让经济普查数据与年报数相衔接。
正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所说,摸清家底,搞准数据,是经济普查的根本原则,保障经济普查数据的准确,是经济普查的第一任务。数据不准确,将影响对全国经济普查的评价,进而影响国家宏观决策。那么,个别省区市为何会有人要篡改经济普查数据呢?这背后又存在着哪些值得研究解决的问题呢?
从透露的情况看,这些地方之所以要篡改数据,原因在于当前普查数据与年报数有差距,甚至有很大差距。数据有差距对这些人或地方意味着什么?可能是意味着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官员或部门政绩以及背后隐含的一些地区和部门利益等等,所以他们会冒着违法违纪被查处的危险篡改数据,造成统计数据的“人为”统一衔接。实际上,国家统计局明确指出,由于普查与常规统计方法有区别等原因,经济普查与年报数、定报数有差距属于正常现象,如果没有差距,就没有必要进行经济普查了。
不过对于这一数据差距,要分两种情况来区别。一种是正常的差距,比如由于统计方法不同导致的数据不同等。另一种是不正常的差距,也就是统计数据中含有不同程度的“水分”。那些不顾一切要篡改数据的地方官员,或许有不少是为了掩盖以往的数字“水分”而制造新的“水分”吧。
不管是以往还是当前还是以后,假数字所创造的假政绩终究是会水落石出的。更重要的是,长期养成的“一切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观,从某种意义上是鼓励统计数据造假的“罪魁祸首”。要想让地方官员说真话,如实填报普查数据,根本之策只能是改变以往的观念,从制度上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经济普查不光要按时按量完成,还要保证质量。如何让一些地区和官员正视数据差距,可能是目前普查中最棘手的问题,但长远来看,只有解决了观念和制度安排的问题,才能确保地方政府和企业说真话填实数。否则,如果许多地方都随意篡改数据,普查就是白忙一场,劳民伤财。毛晓刚J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