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内蒙古: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步伐 向全面小康奋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1日 11: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改革开放以来,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和带领全区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全区国民经济步入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健康轨道,使全区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发生明显变化,并且在逐步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总体上实现小康,使小康建设与全国基本同步进入了全面建设的攻坚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描绘了21世纪前20年我国现代化
建设的宏伟蓝图。这不仅为内蒙古2300多万各族人民指明了新世纪加快发展和继续前进的目标和方向,而且更增强了加快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步伐,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

    一、实现了从奔小康到总体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任务,需要分步骤,邓小平同志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正是在这种正确理论的引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一步一步告别了贫穷,实现了温饱,又在温饱的基础上,实现了总体达小康。内蒙古在1988年提前2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1995年又提前5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第二步战略目标,通过我们对小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00年全区小康实现程度为90.8%,总体上看,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为兴区富民奠定了坚实基础。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全区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68.4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2150.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9倍,年均递增10.6%,年均速度快于全国1.2个百分点。从1996年开始到2003年内蒙古的生产总值已连续8年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速快于全国2.8个百分点。全区财政总收入由1980年的4.13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258.03亿元,增长61.5倍,年均递增19.7%。全区工农业生产已经逐步走上一条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追求更高质量、更好效益的轨道。我区主要工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产量已经有不少跃居全国前列,并涌现出10大全国知名品牌。长期困扰我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商品供应短缺状况得到根本改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成果,初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轨。“科教兴区”战略稳步推进,更加重视全区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相互协调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二)人民生活从“温饱”跨入“小康”。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区人均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361元增加到2003年的8975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6.9倍,年均递增9.4%,年均速度快于全国1.2个百分点,使内蒙古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0年的1214元减少到2003年的98元,减少了1116元,人均生产总值在全国各省市区的位次上升至第15位。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407.1元增加到2003年的7013元,增加660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1倍,年均递增6.3%。随着农牧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以及科学技术在农牧业中普遍推广,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牧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农牧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192元增加到2003年的2268元,比1980年增加207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了2.5倍,年均递增5.6%。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明显增加,进一步促进了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突出表现在:全区农村和牧区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85年的63%和48%下降为2003年的43.5%和34.3%,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85年的46.1%下降为2003年的31.5%。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也得到较大改善,全区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85年的7.29平方米扩大到2003年的18.34平方米,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85年的13.5平方米扩大到2003年的18.3平方米;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高营养、高蛋白成为饮食时尚。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比重由1985年的3.4%提高到2003年的14.2%;农村和牧区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分别由1985年的2.8%和6.5%提高到2003年的15.4%和11.3%。

    (三)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扩大开放步伐明显加快。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充分发挥我区资源优势,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投入力度的加大,基础设施以及“西电东送”建设的不断推进,使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势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85的52.42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209.44亿元,增长22倍,年均增长19%,年均增速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快0.6个百分点。投资的快速增长为促进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85年的37%提高到2003年的60%。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能源、交通及城市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和优强企业参与我区经济建设,摩托罗拉、奔驰、百事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世界500强企业和东方希望、光明、TCL、燕京啤酒(资讯 行情 论坛)、华联等国内大型企业进驻我区,区外资金占投资总额的比重逐年提高,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加快形成。1985至2003年末已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2.6亿美元。

    (四)“科教兴区”战略稳步推进,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随着“科教兴区”战略的实施,教育体制改革深化及卫生保健事业的大力发展,全民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全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由1980年的0.51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5.92万人,增长10.6倍;在校学生人数由1.75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15.76万人,增长8倍;全区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由1980年的147人达到2003年的48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分别由1980年的87.1%和37.7%提高到2003年的99.4%和95.3%。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知识更新的加快,使我区居民自发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

    二、发展的思路不断完善,结构进一步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自治区党委政府不断完善发展思路。2001年,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贯穿“一条主线”、加快“两个转变”、加强“三大动力”、加强“两项建设”、推进“三化进程”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六大之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又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在自治区党委七届三、四、五次全委会上,在加快发展的问题上进一步统一思想,分别提出近几年全区经济可以实现两位数增长,有条件、优势的地区可以跨越式发展;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做大做强经济总量;要求全区上下紧紧把握当前大好来势,千方百计保护、引导、发挥好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力争我区经济有一个较长的快速增长期。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自治区优先发展的重点。这些发展思路更加符合自治区实际,在实践中也得到很好的应验。

    (一)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成果,初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20多年来,我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消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局面。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产品生产主要由市场决定,商品和服务价格基本由市场形成。二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国有经济进一步发展,控制力明显增强,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大放小、实施债转股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特别是对国有大中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两大目标”进行攻坚,使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发生了较大变化。四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截至2003年末,全区有228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52万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222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迈出实质性步伐。根据国家确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总体规划,自治区出台了突出抓好“一线”、“三区”,全面实施“十大工程”,努力实现“三大目标”,再造优势,实现新飞跃的西部大开发规划纲要。5年多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西部大开发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能源、交通运输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到2003年,全区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面积95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7.5%,用于生态工程建设共投入资金136亿元;煤炭生产能力达到1.6亿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346万千瓦;新增公路通车里程累计3.8万公里。

    (三)“三化”建设积极推进。经过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区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粮食产量稳定在280亿斤左右,成为全国14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人均粮食产量居全国第3位,牲畜头数稳定在7000万头(只)以上水平,牲畜出栏率、商品率均有明显提高。传统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向着优质、高效、专用农畜产品和绿色、特色、订单等新型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工业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不断壮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能源、冶金、机械化工、农畜产品加工、高科技五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三分之二,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城镇化带动社会跨越式发展。1980年,我区城镇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为23.1%,到2000年末,城镇人口比重达到42.2%,高于同期全国6个百分点,20年间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2003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44.7%,高于同期全国4.2个百分点。经济繁荣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文明和进步,而城镇化带动社会跨越式发展,使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03年,城市人口密度635人/平方公里,城市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9.05平方米/人,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6.22平方米/人,分别比1980年增加393人、4平方米和3平方米。

    (四)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区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繁荣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并举,向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相互协调转变,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是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一、二、三产业发展更趋合理协调,三次产业比例构成由1980年的26.4:47.2:26.4调整为2000年的25.0:39.7:35.3,2003年三次产业比例构成为19.5:45.3:35.2。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其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近30%。二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80年的11.5‰下降到2003年的3.1‰,基本实现人口再生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城乡居民健康保健意识普遍增强,全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0.7岁,已达到小康标准,比1990年提高3.98岁。三是资源治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成效显著,耕地、水、矿产等战略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环境保护向着广度、深度发展。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与1990年相比,2003年,全区工业污水排放量下降63.8%,固体废物排放量下降3倍多。重点流域、生态环境和区域污染防治得到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建设步伐,城市污染得到进一步的治理。

    三、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

    进入“十五”时期以来,特别是2003年,我区国民经济在各方面有利因素综合作用下,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全年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项指标增速居全国首位,国民经济发展成为我区“七五”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同时经过近几年我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总量的积累,到2003年末,内蒙古与全国主要经济指标间的差距出现缩小的趋势。通过与2003年全国对比来看,2003年内蒙古GDP比上年增长16.8%,比全国快7.7个百分点;内蒙古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到1084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69%,比全国快42.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2.6%,比全国快3.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14.2%,快于全国5.2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6%,快于全国1.7个百分点。通过上述数据的对比,表明我区经济增长已进入新一轮的上升时期,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内蒙古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正逐步缩小。

    四、展望后20年发展前景美好

    当然,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诸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仍比较明显。十六大报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理论和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也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目前,我区已经有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基础。今后我区要在巩固以有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地广人稀优势、政策优势和后发优势,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人口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内蒙古全面建设小康的总目标

    本世纪前20年,是内蒙古如何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基础,而必须紧紧抓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快推进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团结一致,完成好关系全局的八项任务,内蒙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2020年内蒙古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三番,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和人均GDP走进全国前列,能源、冶金、稀土、农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成为全国同行业增长的重要支点,基本实现工业化。同时城镇人口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更加完善,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经过20年的长期不懈努力,我区完全有可能在本世纪头20年里实现全面达小康的奋斗目标。通过我们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初步测算,在考虑控制一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的前提下,2004—2020年的16年中,我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即按11%的年均增速测算,到2020时全区生产总值即可实现比2000年翻三番将达到11400亿元,人均GDP将达到44000元,按照现行汇率折算将达到5300美元,高于全国3000美元的平均水平,为全面达到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同时城镇化率将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城镇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65%。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将分别达到27500元和11200元。此外,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各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并为实现小平同志对内蒙古提出的“走进前列”的殷切希望奠定坚实基础。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是宏伟的,是鼓舞人心和催人奋进的,也是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从长期趋势与基本面来看,我区经济的增长有着坚实的基础,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积极推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序进行,特别工业和投资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增强,都将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推动我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加快缩小我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而为我区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可靠保证。我们得出上述判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理由:

    ──我区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我区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目前与我国平均水平相差7年,现代化建设已经大规模展开,经济总量小,人民生活刚从温饱进入小康,不论是投资还是消费,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处于经济迅速扩张时期。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城乡建设的开展、产业结构的提升,都会造就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技术革命为我区经济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经济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区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全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经过国家和自治区50多年的大规模投入和建设,长期制约内蒙古经济发展的能源和交通“瓶颈”得到根本缓解,各种能源、原材料和机器设备供应丰富且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许多过去想做而做不到的建设事业现在能够做到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丰富的资源更充分有效地用于经济发展,这和过去物资匮乏的困难不同。

    ──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的解放,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体制保证。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将会在改革和发展中逐步得到解决。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将使我们有可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效应。

    ──具备充分支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群众基础和人力资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是全区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求稳定谋发展是人心所向。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国民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大批科技人员和各级各类管理人员成长起来,在改革和发展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

    ──西部大开发战略迈出实质性步伐。根据国家确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总体规划,自治区出台了再造新优势,实现新飞跃的西部大开发规划纲要。近几年来,国家明显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西部大开发已经有了一个良好开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事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改善。

    从奔小康到总体达到小康,内蒙古用了20年的时间实现历史上的伟大跨越;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新的宏伟目标激励着内蒙古各族人民将不断谱写更为壮丽的篇章。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区来说,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远比过去艰巨而复杂,但现有基础和条件也是过去不能比拟的。完全可以相信,只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依靠全党和全区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内蒙古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家居家装实用图库
北京打折楼盘信息汇总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