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走近期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30日 10:46 证券时报 | |||||||||
    与证券市场的“私募基金”相比,期货私募基金仍处于萌芽状态,证券市场“私募基金”规模据传在6000-7000亿之间,而目前国内期货“私募基金”的规模应该不超过20亿元,受制于市场规模的局限,我们仍习惯的称之为“期货理财”。     早期的“期货理财”大多以“理财工作室”的形式存在,主要以手续费返佣和盈利分成为盈利模式。由于“理财工作室”操作门槛低,部分“理财工作室”追
    国外对冲基金迅速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引入做空机制进行多元化投资将是未来投资理财的新模式,对冲基金在理财市场推行的“绝对盈利模式”对传统基金的“相对盈利模式”形成巨大的挑战,这成为国内期货“私募基金”即将迅速发展的背景。其实就投资工具而言,目前许多期货“私募基金”已经能够在国内外期货市场进行跨市场操作,还可以在国内期货市场和证券市场之间进行组合投资,这些基金已经具备了形成“绝对盈利模式”的条件。但如何进行跨市场的分析与研究,如何在分市场、分品种的投资项目上实现科学的投资组合,如何最终形成自己的投资决策,许多机构仍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     这些机构普遍采取集合资金或管理账户的形式代客理财,在正式接受委托理财前,都会与客户签订委托合同,确定双方关于可能发生亏损的分担和盈利的分配方案。有了募集资金,如何进行理财业务的操作,国内机构普遍采取的方式有许多种。比如,一种是在市场中小有名气的操盘手,操作一定数量的资金规模。由于这种模式机构对于盈利前景的把握性很弱,给机构理财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往往仅限于机构初期的行为。另一种模式是机构自己组建理财团队,制定符合自己的交易决策机制和风险控制体系。这种理财模式的决策机制更加系统化,但“人才瓶颈”成为制约这种运作模式的关键问题。团队理财必须有决策核心,往往机构发起人并不具备作为“决策核心”的条件。     从”理财工作室”到“私募基金”,期货理财正在寻求突围。急功近利在理财市场注定短命的结局,规范化的运作模式是对客户的负责。无论是“理财工作室”还是“私募基金”,只有将客户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够在期货理财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