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原油价格飙升,引起世界瞩目。关于石油进口(进口依存度)与石油安全的关系,目前国际上存在两种说法。一是当一国石油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30%时就会产生安全问题;二是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5000万吨时,国际石油市场的行情变化就会影响到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而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8000万吨以后,就必须运用外交、经济、军事手段来保证石油供应的安全。
石油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紧迫问题。而国家提出的“走出去”战略中,资源战略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看待“走出去”中的石油安全战略呢?
一、我国的石油安全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的石油消费量逐年增加,2002年达到2.457亿吨,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相比之下,我国石油生产增长比较缓慢,2001年产量1.649亿吨,2002年产量为1.689亿吨,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近10年来,中国GDP平均增长9.7%,石油需求年增长5.77%,净进口原油已由1993年的1000万吨/年增长到2002年的7680万吨/年,增加了7倍;2003年石油进日量已占到国内消费量的32%。而国内石油生产年均增长仅为1.67%,石油产量基本保持在1.56~1.68亿吨之间,年平均增幅仅为1.2%。根据IEA的预测,2004-2005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将突破9000万吨,也就是说,我国将不得不正视石油安全问题。
就目前情况来讲,我国的石油安全体系还很薄弱,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对我国石油安全的战略选择中,应当重点研究建立积极型战略体系的新思路,探索走出国门和立足海外、参与多方面市场竞争、建立多元化战略同盟、规避国际市场风险以及运用多种避险手段等方面的政策与战略。
二、“走出去”战略下的核心资源竞争
石油安全不仅仅涉及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而且关系到我国的资源安全战略。从我国资源的实际状况出发,维护我国石油安全的立足点应放在“走出去”上。
石油资源的“走出去”主要指:一是要遵循国际石油行业资本运作规律,到海外进行石油开发,占领和拓宽资源渠道,保证我国原油进口的稳定供应,将产油国的政治风波及地区冲突对我国石油安全的干扰及影响降到最低;二是要通过建立“石油金融一体化”体系,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积极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争取国际石油定价的发言权,这将有利于石油生产者、供应者、消费者规避风险。
我国在“十五”及此后一段时期内的新增石油需求几乎将全部依赖于进口。特别是从一个长期过程看,到2020年前后,我国的石油进口量就很有可能要超过日本(日本目前的石油进口量约为2.5亿吨/年)而突破3亿吨/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面对这样一个数量巨大的资源进口预期,要及早在获取稳定的海外资源供给上采取战略性对策。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参与对海外石油富集地勘探开发权的竞争。
据悉,去年中国石油在中东—北非地区对苏丹1/2/4区实施作业,建成了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以上的大型油田并获得了超过4亿吨的探明地质储量,建成了1506公里的长距离输油管道和年加工能力250万吨的苏丹炼油厂,形成了集石油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输送与终端销售为一体的完整石油工业产业链,由此辐射到利比亚、阿尔及利亚、阿曼、叙利亚和伊朗等国家。这可以看作是我国石油企业积极“走出去”的一个成功尝试。
从目前国际局势的发展看,我们一方面要调整我国参与海外资源开发的战略布局,通过产权市场的竞争积极参与对资源富集地的投资;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我国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和外交政策,在注意规避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对第三世界富油国家的石油开采投资力度,通过对核心资源的控制,加强对国际石油价格制定机制的话语权力度。
三、“走出去”战略下的“石油金融一体化”
应当强调,经济全球化下的竞争已经是实物市场与虚拟市场联动的全方位竞争。当前,不仅国际油市上的操作日趋金融化,期货交易量已经完全脱离了实物供给量与需求量,而且在其价格波动的背后,国际金融资本已经大规模参与到了实物市场中来。应对这样的竞争格局,我们也需要在“走出去”的战略中制定相应的金融对策,要把石油领域的“走出去”与金融领域的“走出去”、石油安全与金融安全联系起来考虑。
我国石油资源短缺,需求量大,在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竞争中基本是处于被动地位。近年来尽管也有一些公司参与期货交易,但一般只停留在套期保值的层面,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很小。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我国的总体利益,据粗略估算,在今年石油价格的暴涨中,我国为1.2亿吨的进口量大约多支付了88亿美元。
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是国际市场上新增需求的主要来源国,我们需要大规模参与风险市场的竞争,使我国在市场价格形成与市场游戏规则制定上具有更大影响力。但现时国内在制定产业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决策时,石油天然气产业和金融业是分开考虑的,而目前国际上的趋势是石油和金融已经密不可分了。今年油价之所以涨得这么厉害,并不是供应有问题,而是金融机构与石油组织联手操控的结果。
因此,我国石油企业在参与国际风险市场的操作中要学会更大规模地利用国际金融资源,特别是要注重培育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信用能力的期货市场交易主体。同时也是要建立对实物储备的金融支持体系,把单纯的货币储备及外汇储备与更灵活的石油等资源的实物储备、期货储备密切结合起来,通过变换资产存在形态来提高金融资产质量和规避金融风险、汇率风险。相应的也要制定专门的“石油金融”货币政策,具体规定紧急情况下国家银行提供融资的条件,为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的风险操作提供战略性的后备金融授信额度,提高操作主体遭遇恶意狙击时的持仓安全性。
四、石油企业“走出去”的风险规避
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开发海外资源,面临诸如政治、经济等现实风险,因此,风险规避就成为了企业关心的首要问题。
由于当前国际上资源富集的大油田仍主要掌握在西方的国际垄断资本手中(世界排位中前20家大型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81%),导致我国在海外已获取的资源产地大多分布于政治经济不稳定的敏感地区。对此,国家已经确立了专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比如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的海外投资险,就可以帮助企业覆盖东道国的政治动乱、外汇汇兑限制、战争和政府征收等风险。
企业在投资时,还要面对融资等困难。毕竟,“走出去”是要到海外投资,国内的金融机构对贷款的安全性考虑是必然的,由此导致的放款谨慎性是可以理解的。企业应该广泛拓宽融资渠道,规避项目投资的财务风险,比如可以利用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担保,通过专门的政策性产业基金筹措一部分资金等。目前已经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国际机构联合发起成立“海外能源基金”,以期对企业“走出去”提供融资支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展经济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再一次提出国有特大型企业集团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如果到2010年我国通过海外投资获取的“份额油”达到3000万吨以上,海外石油生产基地的产量占到国内供给缺口的25%-30%时,我们就能在国际油市的采购价格和采购规模上取得较大的主动权,这将大大有利于国家的石油安全。
作者:曹虎啸
摘选 《国际工程与劳务》 2004年 11月 总第244期
《国际工程与劳务》(月刊)简介
《国际工程与劳务》创刊于1988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管,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主办。
本刊以宣传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事业方针政策,传播国际工程承包先进管理、技术和前沿市场信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为已任。以中国驻外经商机构、国外驻华使馆、国外企业驻华机构、国际经济组织、国内外大承包商为资源依托。
本刊主要栏目:专栏、战略、市场、论坛、在线、管理、金融、案例、实务、资讯等。
(信息来源:贸研院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