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民
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以各种方式干预经济。政府的干预既影响整体经济的运行,也影响企业的决策与运行。因此,政府行为是企业决策与运行的外部约束条件,而且,这种约束是强制性的,我们称为“硬约束”。
政府的行为也许会有错误,也许会限制企业的自由,但总体上说对整个经济和企业的运行是有积极作用的。作为一个企业只想提高自己的效率,实现利润最大化并不错。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之下,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会使社会福利增加。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利润最大化与社会福利增加并不总是自发地一致的。或者说,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或十全十美的。现实中存在着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仅仅依靠市场调节并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是市场不能提供充分的公共物品。这就是说,市场在提供私人物品时是有效的,但在提供充分的公共物品时是无效的。私人物品指个人消费者物品,在消费中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要消费私人物品必须购买。企业生产这种物品可以获利。价格的调节可以自发地使供求实现平衡,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公共物品指集体消费的物品,在消费中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消费公共物品不必购买,可以搭便车(即免费消费)。这样,企业就无法通过直接生产与销售公共物品获利,因此,公共物品的供给必定小于社会需求。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公共物品,如国防、基础教育、基础设施等是必不可少的,充分的公共物品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这就需要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者由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买者。
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二是外部效应的存在。外部效应指生产活动时与该活动无关的第三者的影响。当不存在外部效应时,企业生产的边际私人利益和边际私人成本与整个社会的边际社会利益和边际社会成本是一致的,企业的生产活动增加了社会福利。但当存在外部效应时,这两者就不一致了。如果外部效应是正的(即给第三者带来有利的影响),边际私人利益就小于边际社会利益,说明这种活动不足。如果外部效应是负的(即给第三者带来不利的影响),边际私人成本就小于边际社会成本,说明这种活动过多了。这就是说,当没有外部效应时,市场调节能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与社会利益一致,但当存在外部效应时,这种一致性就不存在了。这就需要政府对那些带来正外部效应的企业活动给予支持,对那些带来负外部效应的企业活动进行限制。
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三是垄断的存在。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完全竞争之下才能得以实现。市场经济开始时竞争是较为充分的,但在竞争过程中形成了大企业。这些大企业的出现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但也引起了垄断。垄断的出现破坏了竞争。这就使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了限制。而且,市场机制无法消除垄断,因此就需要政府用行政的力量来限制垄断。
市场经济实行按贡献分配的原则。由于个人能力、努力程度和机遇的不同,也就会出现贫富对立。这种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但违背了社会公正的原则,而且也会引起社会动乱,对整个社会不利。作为社会利益代表的政府应该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实现某种程序的平等。政府不仅追求效率,还要追求平等。这就需要政府运用收入再分配政策,使收入不平等保持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使许多经济学家认识到,仅仅依靠市场机制不仅会产生市场失灵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而且会引起经济中周期性的波动。繁荣和萧条的交替成为市场经济下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引起整体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只有政府对整体经济进行调节才能减缓经济波动的程度,使经济大体上稳定。这就产生了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宏观经济政策。二战以后各国都运用了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尽管在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中各国政府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失误,有时甚至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但总体来看,对经济稳定所起的作用还是利大于弊。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了整个经济的运行,也影响企业的决策。
政府的这些政策行为无论正确还是错误,都是一个企业无法改变的,是企业决策和运行的硬约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人只能适应环境,而不能改造环境。一个好的企业要善于适应政府的行为,在这种不可改变的制约条件下作出最好的决策。从这种意义上说,企业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要处理好政府的关系就必须了解政府如何干预经济,学会利用政府的行为发展自己。(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