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国际发展环境变化后中国外交的战略选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9日 08:55 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国际发展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第一,客观评判中国的大国外交。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的外交是作为一个大国同时也是落后的穷国的外交,其历史功绩不容否定。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外交在整体上要韬光养晦,因为中国专心致志求发展,要保持一个安静的外部环境。

  第二,充分认识中国国家安全环境的严重性。在上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格局中,中国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惊无险”。建国以来,中国最好的国际环境实际上是1979年-1989年这段时间。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步强大起来,中国的国际环境大有改观,这本身就是对国际上试图制约中国的势力的一种威胁。当前中国的发展环境尚无大碍,但十年、二十年后中国的发展环境可能会趋恶。“居安思危”总是文中应有之义。

  第三,中国需要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推动了市场经济份额逐渐扩大的进程,即劳动力资源和国际市场资源发展和扩张的过程。中国至少需要20年的和平发展环境,没有和平就谈不上发展。如果能够维系20年以上的和平环境,中国的持续稳定发展才可能有根本保证。

  第四,界定准确判断国际发展环境的内涵。其中包括: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大国关系的变化趋势;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等等。今后20年中国战略发展机遇期,是指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刚刚达到人均1000美元这样一个发展阶段;中国现在所要采取的战略决策、战略选择都与此密切相关。当前美国在世界的独霸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但伊拉克战争以后的美欧裂痕反映了世界各国的一种愿望和追求;这种愿望和追求何时能形成一种多极化的态势,则需要相当长的过渡时期。

  第五,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已经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变动中的影响分量逐渐增大。这使世界上其他国家在研究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时候,一定要研究中国的经济情况,研究中国经济政策的变化,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中国经济和国际经济的这种互动关系,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负面影响即担心中国发展太快对别国产生威胁,这就会产生相互之间的制衡关系。这种相互利用和相互制约的制衡关系将始终存在。

  第六,国际经济形势调整变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目前国际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际金融体系的变化趋势,包括欧元地位的上升,对美元的挑战等等类似的情况,对今后整个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都会产生影响,中国也不可能例外。今后世界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不确定的因素,包括石油的问题、美国的利率问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都比较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国民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影响增加以后,与之相伴而生的贸易冲突、贸易壁垒、贸易摩擦等等,对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都会涉及到一个外部环境博弈对国际经济格局会产生何种影响因素的问题。

  第七,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外部环境和效应。一是以市场换技术的做法是否能继续下去?二是在外交事务中以项目实施促进经济关系发展是否合适?三是招商引资如何促进技术(特别是研发)的本土化?四是如何促进内需?反思邓小平同志曾经鼓励、支持的上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绝不是要简单否定这类经济增长方式的成就及其客观存在,而是要思考这类经济增长方式对中国国际发展环境所带来的现实影响,进而更好地应对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国际环境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第八,国际发展环境与外交和内政的关联。判断国际发展环境的目的,更多的是应当考虑自己应该做什么。中国外交在世界外交中,就大国来说,国内负担是最大的。中国自身发展的环境是变化的,国际形势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两个变化结合在一起,就为中国塑造了新的发展环境的机遇。软环境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国内的环境问题。最终好的软环境,是使内政和外交相辅相成的软环境。中国要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怎样争取中国的话语权非常关键,不能总是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下讨论中国是不是和平崛起。中国的对外交流要改进质量,要用西方人听得懂的语言和能够接受的语言为主。

  实践大国外交韬略应当提上议事日程

  第一,中国大周边的概念可以扩大到美、日、俄、欧。把俄、美、日、欧视为大周边,或者是大周边的延伸,可以更好地塑造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要关注和研究美、日、俄、欧和中国之间关系的不对称性。中国和俄罗斯、欧洲的关系,明显好于和美国、日本的关系。中欧之间的关系发展非常迅猛。通过中俄友好关系条约的签署,中俄关系会有很大发展。美国新一轮的全球军事部署调整,虽不能说是针对中国,但使中国周边环境更加趋于复杂。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处在冷和状态,这种状态有其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美国和日本之间的战略协作在加强,要把日本变为远东的英国。

  第二,美欧关系的弥合和世界战略模式的新发展。现在的欧洲思潮中,要跟美国平起平坐的理念占了上风,这是美欧裂痕的思想基础。在共同利益驱使下逐渐弥合的美欧关系,分歧始终存在。这是如何正确理解欧洲共同外交安全防务的关键。同时必须看到,欧洲建立共同的外交安全防务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中国和欧盟以及俄罗斯的整个战略关系,或者与其他战略板块的关系事关世界战略形式的新发展。在当今的国际关系对比中,大国与美国关系的失衡,已经构成国际关系动荡的重要原因。包括中国在内,俄罗斯、欧盟这三个力量板块,大家都共同感受到来自美国单边主义和单级霸权的强大挑战。

  第三,中国在可预见的将来仍然是一个地区性的大国,中国的国际影响也许会越来越大,但要成为世界大国的道路仍很遥远。这不仅取决于国际力量的对比,还取决于中国国内状况的变化,追求和平的国际环境仍然是中国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从这个意义讲,提出和平崛起的理念实际上打破了西方国家一直主导的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霸权;作为中国国际发展环境的软力量,在一定时期内这种理念仍然是有价值的。

  第四,重新评判美国的单边主义。美国的单边主义具有不同的表现和策略,例如中国问题现在第一次没有成为美国两党竞选的焦点之一。美国本身作为一个单极霸权有根本的特征,但实际上在美国两党的争论中间和在美国人民中间,也有很大一部分人采取不同的立场,或者说是有不同的单极、单边主义的反映。

  第五,中日合作应当借鉴欧盟经验。应当加强中国同欧盟的关系,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中日贸易的地位会下降。应当让日本考虑,他们坚持现在的对华政策可能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有人说,中日合作要像德、法一样,通过经济合作加强联合。必须指出,不要忘记欧洲的经济联合是以政治和解为基础的,是政治推动经济,经济联合反过来推进政治互动。是德、法政治家首先在政治上和解,然后推动了经济合作;是德国首先认错道歉,然后才有法国以至整个欧洲对德国的谅解和信任。

  第六,加强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制约中国经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瓶颈是能源资源问题,而离中国最近、最容易获得的能源资源在俄罗斯。虽然石油能源的管道问题还没有一个最终的结论,但这种合作方式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中国都没有放弃。俄罗斯根据自己的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其远东地区的总体开发计划和环境状况,必然十分重视与中国的合作。中国能源的进口需要多元化,不能只依靠中东,要重视中亚,要重视俄罗斯。

  第七,重视中俄科技合作。俄罗斯在科学技术方面,从世界总体水平来讲,仍然拥有相当高的水准和发展潜力,中国应当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并采取具体的措施加强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对俄合作,一方面要让对方了解中国的需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就是要研究对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国的需求。中国要通过投资、深度的经贸合作来改变现在民贸产品对中国形象不利的影响。

  第八,扩大和深化中欧贸易关系。中欧政治关系友好,同时经济关系中贸易量也非常大,欧盟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技术合作方面,中欧之间的合作远远好于日本和美国。中国经济发展目前需要的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技术,恰恰在这个环节上,欧洲对中国最好。欧盟现在是中国最重要的技术来源地,这一点特别需要在中国的国际发展战略中予以考虑。中国应当进一步扩大对欧盟的贸易,减少贸易方面的摩擦。

  第九,适当估计欧盟在国际多极化格局中的作用。对欧盟在国际多极化格局中的影响和地位不应估计过头。实际上,从军事实力、科技实力方面分析,欧盟在国际多极化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都是非常受限制的。欧盟经济实力当然不错,经济规模跟美国差不多,但是欧盟的军事实力很弱。欧盟科技实力也很重要,但实际水平跟美国也有差距。欧盟虽然早就宣布建成了统一大市场,但实际上这个大市场还很不完备。经济政策还是各个国家“各自为政”,社会政策也是如此,因此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市场,至少现在还是一个不完善的统一市场。同时,欧盟如果在外交和安全方面没有一个真正运作有效的共同政策,从国际关系上讲它在政治上的分量就很有限。

  积极开创多边国际合作的新局面

  第一,确立多边主义的外交战略和对策。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重视研究国际形势的发展规律,增强判断国际形势的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这是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最近一段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经验总结。决定强调在新的时期要把科技进步和全面发展并提,把反霸和反恐并立,注意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这是产生多边主义战略和对策的基础。多边主义就是要促进世界化、国际化、民主化、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各国和平发展的方向演进,是要促进新的国际安全观的发展。决定提出正确处理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的关系,主动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充分体现中国外交理念在与时俱进地发生变化。

  第二,既坚持多边关系又重视双边关系。中国应当既坚持多边关系又重视双边关系,因为多边主义实际上具有务实性。实施多边主义的重要标志就是要积极参与多边国际组织和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在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中发挥作用。联合国对当今国际事务的主导地位无法代替,但也有它的局限性。特别是受到美国单边主义冲击的时候,这种局限性就更明显。当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仍然以新安全因素出现的时候,国家的稳定和世界的稳定越来越相互关联。因此就必然产生多种形式的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安全机制。所以,地区安全组织的作用是对联合国作用的补充和延续。这种安全机制必然要多元化、重叠化、网络化,同时在多元化安全机制中保持传统或者新的双边关系的必要空间,这种新国际多边主义的趋势很难避免。

  第三,倡导“亚洲的中国”理念。中国塑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的重中之重,是应当搞好东亚一体化合作;要消除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根本途径是中国能够积极平等地参与东亚地区的合作。塑造有利于中国的国际环境,应当走德国道路。所谓的德国道路,即不能使欧洲成为德国的欧洲,而应该是德国成为欧洲的德国。这也就是说,中国要成为亚洲的中国,不应该使亚洲成为中国的亚洲。这样的提法,不是人们接受不接受的问题,而是客观上存在不存在的问题。放弃德国马克、统一欧洲货币,是德国统一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中之重。实际上,欧洲的一体化也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和平崛起。亚洲和中国应当从中得到启示。

  第四,建设和完善东亚区域一体化国际制度。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区域因素在中国越来越被强调,即更多地从区域的角度来强调中国的发展。在东亚地缘战略中,区域性的战略设计会越来越多地体现建设和完善国际制度的内容。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可能会制约一些单一国家的因素,但更多地将是提供一种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实际上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也是区域性国际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中国目前实际参与东亚区域建设性战略的方式,一是参与,二是主导,三是创设。现在东亚任何区域性的国际制度建设,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其发挥的作用总是受制约的。

  第五,加强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因素。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中国目前带头参加发起的多边合作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必须得到进一步加强。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建立和加强上海合作组织与其他多边国际组织的联系。作为多边合作的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开始重点考虑的是安全因素,实际上不能仅限于安全因素,经济因素要得到加强,还要考虑到文化因素和其他相关(如社会)因素。因此,作为地区性的国际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综合性有待发展。就经济因素而言,目前应当有效地解决上海合作组织与东盟如何互派观察员的问题。同时,要具体解决上海合作组织与已经东扩到亚洲地区的欧盟的关系问题,解决上海合作组织和不断东扩的北约的关系。

  (执笔:夏汛鸽)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