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进入碰撞轨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8日 10:46 证券市场周刊 | |||||||||
    世界经济正在进入碰撞轨迹。长期以来是全球经济增长和金融的主要引擎美国挥霍了本国的储蓄,现在又毫无节制地利用世界其他国家的储蓄。东亚地区的中央银行,尤其是日本和中国的中央银行,已成为美国最后可以依靠的出资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国家正在使本国的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要准确无误地判定爆发点往往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目前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与今天世界其他的东西一样,这也很可能会是“中国制造”。
    美国的经济失衡现象持续加剧人所共知。本国储蓄的极度短缺已导致创纪录的,而且还在不断增加的经常项目赤字。但目前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有别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当时美国的对外赤字是“良性的”,用于以投资为导向的增长,如今的短缺却是“恶性的”,因为美国是在为无节制的政府预算赤字和美国消费者的过度支出筹资。目前,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之高,已使美国的外债到了越来越富爆炸性的程度。纽约大学的鲁里埃尔·鲁比尼(Nouriel Roubini)和牛津大学的布拉德·塞特塞尔(Brad Setser )在最近合写的一篇文章中对这种可能性进行了预测,他们在有关储蓄和经常项目的三个选择性的设想中,把2008 年美国的债务净额设定在相当于GDP40%-50%的范围内。他们指出美国的国际债务到2004年年底可能会接近出口额的300%。试比较,阿根廷和巴西在危机前的债务与出口额比率约为400%。美国正在迅速向“香蕉共和国”靠拢。     但这只是部分情况。有债务人,就必有债权人。外国对美国固定收益证券的需求成为了其外部融资的主要来源。与普遍的看法相反,这不是一场由热情的海外私人投资者掀起的源源不断的“购买美国债券”的浪潮,而越来越多是外国政府有意识的决策结果。在截至2004 年7月的11个月里,外国官方买入的美国证券总值占美国净流入资金的35% ,是长期正常水平的1倍多,是2000-2002年7.6%比例的4.5 倍。     “大买家” 的身份——亚洲的中央银行——已不是什么让人猜不透的秘密。亚洲的中央银行目前持有大约2.2 万亿美元,约占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80%。截至2003年年底,美元资产在这些储备中大约占到了70%。无庸赘述,假如美元在美元持有额大量悬置的情况下继续下跌,资产组合的损失将会是巨大的,其产生的效应相当于亚洲债权国公共福利大幅度下滑。一旦出现这种结果,即使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美国也不会在面临美元贬值或巨大的资产组合损失的情况下,而给予亚洲的中央银行以特别的施舍。这种情况在80年代后期出现过,在不远的将来可能还会出现。     美国挥霍本国储蓄使自己陷入险境,亚洲的这些出资国也同时在实行同样不计后果的政策,为这些不平衡提供大量的资金。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国。中国正面临一系列重大政策失误的危险,而这可能会导致亚洲新模式的失败,不能掉以轻心。     近年来,在面对世界日益加大的压力下,中国坚持联系汇率制。这种权宜做法是正确的——即在融入全球经济和世界金融市场的关键阶段给中国并不发达的金融体制以喘息之机。这是一码事。但是中国目前在利率政策上采取毫不松动的立场,拒绝把被广泛认可的常规政策手段作为抑制经济过热的主要方法。中国更喜欢采用中央计划式的行政命令——控制信贷和项目融资的数量,而不是控制其价格。     中国不可能两全其美。日益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正依赖中央计划的微观思维来应付宏观问题。这种脱节会造成令人不安的后果。正由于中国外汇储备的巨大规模,中国中央银行要使货币干预不产生副作用越来越困难;这将很可能会削弱央行对国内货币供应的控制。同时,中国保持低利率,将进一步加剧经济过热。货币和利率挂钩的结合还会进一步加剧过热经济当中已经明显存在的压力——不断加剧的通货膨胀,大量的投资悬置,以及一些重要的沿海城市房地产泡沫增加。通过固定价格但试图调整数量的做法,中国的不平衡压力正在以越来越危险的方式释放。     惟一能让不平衡持续的是世界上的大国都能步调一致。但是,这种越来越脆弱的安排能够持续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美国的负债已经到了危险的境地,而中国出资支持的能力也同样到了危险的境地。中国可能是这个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其现行的一系列宏观政策根本是无法持续的。如果中国不放弃其足以致命的货币和利率挂钩的结构,那么,全球的经济再平衡将会进入极其危险的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