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小荣
广东惠州大亚湾,正在兴建一个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的石化项目。
这座总投资43亿美元的世界级石化项目,由荷兰皇家壳牌集团的壳牌南海私有有限公司与中海石油化工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一家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承担,双方各占
50%的股份。
据悉,项目的主体施工从2003年开始,预计2005年底投产,投产后可年产石化产品230万吨,主要是具有广泛民用和工业用途的乙烯及丙烯衍生产品。
不久前,国内曾传言世界石化巨头壳牌“准备退出”惠州的合资项目。然而,在大亚湾4.2平方公里的工地上及其附近的社区内,记者不仅看到这一迄今国内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已见雏形,并且因其在社会、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形成的巨大效应而大开眼界。
在考察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三天中,记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资本都是追逐利润的,可为什么一家跨国公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要自觉地对社会、环境、效益提出那么高的标准?它不怕赔钱吗?它提出的那些标准对政府以及中国企业到底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
壳牌的可持续发展并非出自政策压力
一提起化工厂,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浓烟滚滚、污水横流的严重污染情景。但是,记者在大亚湾并没有见到此情此景而更让记者感慨的是发生在工地以外的事情。
通常一个国内大项目的上马必须通过根据国家标准制定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EIA》),而中海壳牌邀请独立的国际专业机构,在南海石化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的基础上,根据国际环境影响标准增添了新内容,特别是加入了“社会”部分,完成了一份名为《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估报告》(《ESIA》),而其中“社会”部分的关键点正是“赋能予人”。
记者获悉,项目占地内原有2707户、8351名村民安置动迁是惠州市政府在中海壳牌的“帮助”下完成的。在移民新村,记者看到多数村民都在安置标准住宅的基础上自己出资按统一设计盖起了3至4层的楼房。惠州市场常委、大亚湾区委书记李秀峰认为,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如果不这样做,地方政府会有很多麻烦,代价更大。
为移民提供住宅和生活费毕竟是政府的事,标准高低也可以由当地政府根据规定及该地区的具体区情况来掌握。但南海石化项目移民安置动迁行动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在政府和项目企业的职责或义务范围之外,为移民提供了更多的培训、就业机会,为移民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和生活水准赋予某种能力,也就是壳牌所说的“赋能予人”。
中海壳牌为什么
那么,中海壳牌毕竟是一个企业,而非慈善组织,出资费力做这类“份外”之事到底为了什么?
中海壳牌总裁蓝仲凯称:“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围绕着三个关键的支柱:人类、地球和盈利。其中的人类代表我们的社会责任。我深信没有周边社会的同步发展,公司就无法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如果一个企业处在一个周围充满愤慨、敌意、不满或不和谐的环境中,从长远看,它不仅难以获得地利、人和优势,而且还将为此支付更高的成本。”
对此,随同考察的中国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所所长、社会学家陆建华博士说,以往那种“先生产后生活”的观念已经过时,人不应是发展的代价,而应是发展的动力和受益者;可持续发展固然强调的是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来实现目前的发展,但也不是说要以牺牲这一代人的利益来争取未来的发展,而是要将以人为本应贯彻始终。
壳牌给政府和企业提出了什么挑战
面对大亚湾的良好环境,随行的专家和记者们最关注、也是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随后跟进的大批上下游项目企业是否能达到中海壳牌项目那样的环境和社会标准?大亚湾的环境会不会因为后进来的企业达不到这这样的标准而恶化?
随行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所长陈琨甚至认为,在这个世界级大型石化基地上,哪怕只有一小部分没有达到壳牌示范的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标准,那么“珠三角”地区的“最后一块绿洲”就将会消失。
李秀峰代表惠州政府表示决不能让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进入惠州,中海壳牌树立起的社会和环境标准不会降低,为此,惠州政府正与中海壳牌共同商定一个统一的项目准入及施工、运营的环境和社会标准。
事实上,对政府和企业构成挑战的不仅仅是中海壳牌树立的环境和社会标准,按李秀峰的说法:“压力和冲击是全方位的。”
他坦率地说,“目前我们还不能与壳牌带来的国际惯例或规则完全接轨”,其中包括行政管理水平、法规、招标程序、官员素质等,“特别是在观念上”。
那么中海壳牌的中外合资双方之间以及与地方政府是如何在背景、观念和价值尺度不同的情况下,就如此高的项目环境和社会标准达成共识的?
陆建华博士认为,经验教训告诉人们,遵循较高的环境和社会标准,实现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可以减少麻烦,提高效率。为此先花钱是必要的,目的是为了以后少花钱;关键点多花钱,整体上就会少花钱。
事实上,无论国企还是地方政府,在近期效益和长期可持续发展上,难免会倾向于选择前者,因为任期有限,又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追求近期效益出了问题也是后任的事,这就是所谓“短期行为”。
而中海壳牌项目特别值得一书的要点在于,当地政府和作为国企的中方合资伙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突破了“短期行为”的国内“惯例”,他们不是与壳牌就如何降低环境和社会标准讨价还价以求尽量减少投入,而是认真讨论如何提高标准以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达成了高度的一致。
对中海壳牌来说,在相关问题上,与政府部门、客户和周边社区的协商至关重要,而且是“持续不断的”。陆建华对此评价说,在中海壳牌项目中,人们看到了一种新型的政府、生产者、消费者和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关系,这是一种相互协调的经济社会整体系统演进。
国内企业、地方政府从南海石化项目上到底可以学到些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