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阿仑
一些经济学家说,中国经济发展“过热”,需要加强控制和有所冷却;另一些经济学家说,中国经济发展还不够热,而是处在又一个高速发展的开始时期。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这几年的国民总产值有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2003年达到9.1%,主要是房地产、汽车业和软件业等“热点”产业投资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投资不足,特别是在
农村,这些长期发展和基础实力方面的投资更是严重不足。这种结构不合理的投资,造成了“点热”而“面冷”的现象,或者说,所谓“冷”说和“热”说,都有部分根据,却只能说明某几个热点领域,不能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总图景。《纽约时报》曾发表了综合报道《中国是下一个泡沫吗?》。这篇报道集合了北美、西欧、南亚和日本等地的经济学界和企业界讨论的一个观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现象几乎是在重复发生于日本、南亚和美国的“泡沫”增长。根据过去20多年的经验看,热点投资支出与平均资本支出占国民总产值百分比的比例超过15%,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就走进泡沫急剧破裂的危险区,而在中国,该比例已经超过15%,正向20%挺进。
正是由于中国做法在重复1980年代以来的日本、南亚和美国的做法,所以,这些国家的经济界和企业界发生了一个讨论:继日本、南亚和美国以后,中国经济很可能将是下一个“泡沫”。其实,问题不在于这个泡沫什么时候破裂,而在于中国是否具备日本、南亚和美国的承受泡沫破裂的实力,是否能以最小的社会代价、通过泡沫破裂而完成国民经济结构和投资结构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比如,日本、南亚和美国泡沫破裂,没有发生高比例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而中国的泡沫破裂是否会发生高比例的通货膨胀或紧缩问题,还是个很大的未知数。
这个“泡沫”讨论,也许并不代表西方整个经济学界和企业界对中国经济的流行看法,然而,它所提出的问题却是十分重要的。依笔者看,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泡沫总要破裂。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高,但实力并不强,难以承受发生在日本、南亚和美国那样的泡沫急剧破裂。因此,如何使早晚要破裂的泡沫能平滑地化解为实效增长,应该是带有全局意义的决策考虑。笔者观察,北京市政府的做法很值得关注和借鉴。例如,北京市政府采取了统筹兼顾的全局结构调整政策,一方面,实行更开放的投资政策、对相应体制采取了改革措施,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投资从热点产业走向社会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等基础实力发展项目;另一方面,忠实地和不折不扣地执行农村农业减负增收政策,政府运作措施果断和公开透明,为农村和农民切实获得减负增收的实效提供可靠的政府服务。这样做,发生在北京的泡沫增长不但有了“泄气”渠道,而且,热点产业投资逐步走向全局平衡投资也有了回报可能;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人均产值增长跟人均购买力增长彼此挂钩、产业发展跟社会发展实效彼此挂钩,能稳健地把泡沫增长化解为实效增长。
陷入“冷”与“热”的怪圈、忽略了如何化泡沫增长为实效增长,这跟许多政府官员和报刊媒体缺乏国民经济统计知识有关。国民总产值及其增长率是重要数据,但那是决策参考,而不是发展目标,更不能全面说明经济实力和是否存在泡沫增长。今后几年,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结构性调整,既包括地区性调整、又包括行业性调整,既包括体制方面的改革、又包括决策思路方面的完善,还包括加强全国的社会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等实力基础发展。这些,都需要特别警惕泡沫增长、提倡实效增长。正确地、全面地理解和使用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则是做好决策和执行政策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发达国家,政府招聘官员的考核包括如何阅读和使用国民经济统计数据。中国不妨参考这方面的经验,增强相关考核内容。报刊媒体也需要加强国民经济统计知识的学习和普及,帮助全国民众掌握必要的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这些并不是经济发展决策本身的内容,然而,做好这些事情,将大大有助于经济发展决策思路跳出“冷热”怪圈,从而能减少泡沫增长、争取实效增长。(日京/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