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医药领域外包兴起 中国能否把握机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4日 08:53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刘春

  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能在控制风险,提高效率的同时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对制药企业来说,有效的办法之一是实施战略性外包业务。新药研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研发的整个过程中,不同公司有不同的优势,没有几家公司是全能公司。而与其他公司建立伙伴关系,分工合作,进行类似于软件业的“外包”无疑是一个上佳的选择。

  据有关数据统计,2003年全球制药公司新药研究工作的外部采办业务价值高达20多亿美元,业务的承包商主要是一些美国的专业技术公司。到2007年,这部分业务的价值预计将达到60亿美元。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包括诺华,施贵宝,礼来等开始将自己的部分研发工作外包给东欧诸国及印度。

  而近期的各种动态表明,在新兴的制药业外包浪潮当中,中国的医药产业正在迎来自己的又一个机遇。

  人力成本优势开始显现

  一般而言,欧美发达国家开发一个新药通常需要花费7-10年时间和超过8亿美元的费用。因此,为了降低日益增长的新药开发成本,因此那些受到新药研制成本不断上升困扰的全球制药企业正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向中国,寻求当地研发的低成本优势。选择把研发工作外包给中国。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是因为中国拥有受过良好教育的科学家,而更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的薪金待遇只是西方同行很小的一部分。

  而近期很多全球制药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人力成本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例如,罗氏本月在上海郊区的研发中心开始投入使用,该研发中心将雇佣40名中国科研人员。另外辉瑞将斥资在上海兴建地区总部,负责监管地区内现有的制造及营销业务。而诺华制药近期也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结成了合作伙伴关系,上海的科研人员将从传统中药中筛选出可能有助于诺华制药科学家开发新药有帮助的化合物。

  对此,美国保健业风险投资专家谢涅伊表示,人力成本上的节省对于这些大型制药商来说非常必要,因为它们可以把节约下来的资金用于开发有可能成为畅销药潜质的药品,而在这个方面它们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与在美国和欧洲搞研发相比,在低成本环境中从事药品研发使得这些全球制药商能够更有效地调配资金。

  印度外包经验的又一个借鉴

  但实际上,中国并不是欧美医药外包业务的第一个吃螃蟹者,与IT业外包的状况相似,印度的制药业外包又一次走在了中国前面并尝到了甜头,这其中的经验同样有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

  近年来,美国和欧洲的制药商越来越多地把临床试验和研发工作转移到印度,包括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德国拜耳公司、法国安万特和美国辉瑞公司等世界大型制药公司都已经在印度开始了外包工作。印度生物技术协会主席KiranMazumdar-Shaw预测:“继软件和信息工程之后,印度正在成为生物科研和临床试验外包的目标。预计5年以后,这一业务能给我们带来50亿美元的年收入。”

  印度与中国相似之处在于能够提供更低的成本,在欧美制药公司花在研发上的费用要占到销售额的20%。而印度制药商在这方面的花费只是这个数字的1/4甚至更少。据印度Rabo金融公司报告,在印度进行临床试验的花费也只占到西方国家的1/4。而据上文提到的投资银行负责人Epstein介绍,前不久德国Mucos制药公司委托印度的SIRO临床药物公司寻找750名病人,试验一种治疗头部及颈部癌症的药物。这家公司在18个月的时间里,就从五家医院雇到了足够数目的志愿者。“而在欧洲,花了两倍的时间才在22家医院里找到了100名志愿者。

  国内业界人士称,中国生物技术公司无论从技术,人才或设备方面都丝毫不比印度同行逊色,因此对于全球生物技术外包这块大蛋糕,中国应该比印度分食更大的一部分。不过虽然前景诱人,中国生物技术行业还需要解决一大堆问题才能真正成长为全球生物医药外包业务的承接中心。

  专业人士认为,以前中国许多生物技术创业公司更喜欢研发新药而不屑于接受外包业务,这是导致中国落后于印度的原因所在。另外,语言也是一个问题,虽然中国研究人员在学术上面能力很强,但他们欠缺交流和沟通技巧。对于大多数跨国公司来说,尚存的顾虑是中国公司的技术和设备水平低,而且知识产权可能还会被侵犯。

  新兴公司的机遇

  然而令人欣喜的是,中国一批新兴的医药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医药外包业务的重要性,正在利用外包积累经验,壮大实力。而在西方国家除了大型制药商,一些些刚刚起步的企业也纷纷把研发工作转向中国。这使得中国的医药外包业务充满生气和希望。

  新兴公司的轻装前行映衬出了国内行业的一些弊端。业内人士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对生物技术行业的公共投资比例是相当大的,但这一投资被大大地浪费了,因为许多由政府和高校投资的生技公司不愿专注于某一领域的研究,而是全都要配备全套的设施。因此这些公司应联合起来专注某一领域,共享彼此的设备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另外,跨国公司在近期内不会改变对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考虑。不过作为战略,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可以放弃承接一些小型的,技术门槛较低的工艺,同时与大公司签订保密协议,并严格遵守承诺,这样其业务才会逐渐增长。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东航客机在包头坠毁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巨能钙被检出含双氧水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国足告别2006世界杯
广州车展美女图100张
网友偷拍国产新车谍照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