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3日电中共中央党校的机关报《学习时报》近日载文指出,影响2005年中国物价总水平的主导因素正从发展和总需求因素让位于改革因素和供给因素,主要包括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资源价格和资金价格。
文章认为,从有关数据和研究结论来看,包括土地、资金、劳动力和资源在内的生产要素价格被严重低估是导致投资过热的重要诱因。
笔者估算称,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通过非法和非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以超低成本获取土地、资金、劳动力,使得投资成本比正常条件下至少节省了20%—40%。而导致要素价格被严重低估的核心原因是要素的市场化程度太低:我们的土地一级市场被政府垄断;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和汇率受到控制;政府保护职能的缺位使得劳动力市场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市场化;资源价格也是由政府确定。这使得这些要素的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稀缺性,严重偏离市场均衡价格。
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彻底改变,市场自身就不能对投资过热进行有效抑制,宏观调控就永远走不出行政手段的迷宫。
实际上,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也将是下一步改善宏观调控和改革的着力点。中央高层领导多次指出,必须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保障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从传递出的各种政策信息来看,土地管理方式改革、资金市场化、劳动力保护和资源市场化已经或者正在被纳入下一步的政策重点,这必然会对要素价格、进而对物价总水平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笔者认为,影响2005年中国物价总水平的主导因素正从发展和总需求因素让位于改革因素和供给因素,主要包括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资源价格和资金价格。
文章最后写到,明年的物价运行将主要受改革力度的影响。同时,温和的通货膨胀也有利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如果说,2004年宏观政策是在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做出协调的话,那么,2005年则将在市场化改革和通货膨胀间做出平衡。(金三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