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对陕西省农村收入、消费与商品市场发展情况的思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3日 13:4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村以“大包干”为标志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开始驶入市场经济的轨道。然而,统计资料表明,二十多年来,农村经济与农村居民收入未能同步增长,农村商品市场的发展也远远落后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在社会普遍关注“三农”问题的背景下,分析农村居民收入偏低和农村市场落后的原因,有利于各级政府通过政策调控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我省人民整体小康水平。

    农村经济与农村居民收入

    我国改革开放的号角是从农村开始吹响的,核心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此项改革打破了农村分配制度的“大锅饭“,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统计资料表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别呈现缩小的趋势。198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6元,以农村居民的收入为1,二者的比例为1:2.06,比1978年的1:2.33明显缩小。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别又逐步扩大,农村居民的收入相对增长缓慢,2003年,二者的比例为1:4.06。2003年和1978比较,我省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6倍,同期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仅增长1.8倍。

    如果片面地看待二十多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成就,有一个数据颇能说明问题。按可比价格计算,2003年和1978年相比,我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2.7倍,年平均增长5.3%。客观地说,这个发展速度是不低的;然而同期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1.8倍,年平均增长4.2%。在1979年至2003年的25年中,扣除价格因素,有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低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增幅(其中有7年农村居民收入比上年下降),也就是说,有12年农民存在着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有一些年份,农民增产不增收或少增收的矛盾比较突出。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已经远远超出了农林牧渔的范畴,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全省农村现价工业产值已经达到1052.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从乡镇企业得到的劳动报酬为28.84元;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也成为劳务经济的主体,200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外出务工的收入304.08元。从表象看,农村居民的收入已经建立在传统农业、乡镇企业和劳务输出的三元产业基础之上,但是,农村居民收入增势依然缓慢是不争的事实。

    农村居民的收入慢于经济发展,我们认为有以下主要原因:

    一、农业成本增长过高。2003年和1978年比较,化肥、农药、水费和农村电价分别增长了数十倍,而且农业生产的投入明显加大。如我省1978年平均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为62公斤,2003年为510公斤,增长7.2倍;1978年平均每公顷耕地用电量为287千瓦小时,2003年为2831千瓦小时,增长8.9倍。由于农业成本增长指数超过了同期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收购价格指数,农民只能扩大生产投入,牺牲生活消费来满足生产。在农村居民的消费总量中,1980年农村居民人均生产性消费为14.76元,2003年为398.42元,年平均增长15.4%;而1980年农业居民人均生活消费139.23元,2003年为1455.39元,年平均增长10.7%,比生产性消费增长速度慢4.7个百分点。生活消费与生产消费之比也由1980年的1:9.43,降到2003年的1:3.65。很显然,高成本、低价销售导致了传统农业的亏损经营。长期以来,各级政府都在致力于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扭亏增盈,而事实上传统农业长期处于亏损经营。依据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事实,我们有理由断言,这些年城市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

    二、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二十多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以农民土地承包的积极性为动力,农业粗放式经营模式没有根本改变,许多地方的水利设施状况恶化,小农经济特征明显。1978年至2003年,我省的农业人口由2371万人增加到2786万人,年平均增长0.65%。,同期的传统农业生产率却提高缓慢。以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看,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今,粮食、棉花、油料、烤烟、蔬菜等农作物的产量年度内增减波动不大。

    三、农村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土地是农村居民赖以谋生的生产要素,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的条件下,耕地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收入的数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村耕地被大量占用。2003年和1978年相比,我省的可耕地面积下降27.4%,农民人均耕地面积由2.44亩下降到1.51亩。

    四、低投入和高收费不利于农民休养生息。建国以来,我们长期推行的是以农养工的政策,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较少,农业积累难以形成规模。另一方面,虽然农业税收较低,但长期蔓延滋长的农村乱收费、乱摊派和乱罚款加重了对农村居民的盘剥,在一些时期,农村“三乱”成为突出的社会矛盾。

    五、乡镇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效益差。由于缺少资金和科技投入,我省的乡镇企业以小煤矿、小水泥厂、小砖瓦厂、小冶炼厂为多,近年来许多企业属于国家强制关停之列。由于高投入和低产出,企业经济效益差,工人的收入也比较低,难以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体。2003年,来源于乡镇企业的收入只占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72%。

    六、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较少。近年来,由于耕地面积减少,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逐年上升。受观念和技术的制约,陕西农民外出务工人员相对较少,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采取季节打工方式。由于多数农民工没有一技之长,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所以收入很低。2003年,来源于外出务工的收入只占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8.75%。

    七、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有其代表性,但也忽略了收入结构的差别。在农村的商品经济进程中,一部分农民脱离了农业生产,在农村兴办了二三产业的企业,成为农民中率先富裕起来的阶层。另一方面,养殖业的专业化发展,也使原来户户经营的牧业财富相对集中在少数农户手中。由于绝大多数农民仍然只能依靠土地谋生,加之农产品价格连年走低,生产者贫困程度加深,农村贫富的差距随之扩大。在农调队的农村居民调查户中,人均年纯收入的高低差别,已由1978年的1:4.93扩大为2003年的1:8.61。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与农村商品市场

    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呈现了缓慢的增长趋势。2003年和1978年比较,我省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年平均增长3.5%,而同期农村消费品市场的份额却逐年下降。这个过程可以依据农业居民的消费状况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0―1984年,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生活资料消费增长较快。以1984年为例,当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87.47元,比1980年增长42.8%,年平均增长9.3%。这一阶段农村居民的消费主流是食品和衣着类商品,主要解决温饱问题。在1984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类的消费比重(恩格尔系数,下同)为60.4%;衣着类比重为10.42%;居住10.6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7.17%;医疗保健2.2%;交通和通讯0.55%;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1.76%。农村的销售主体是供销合作社,个体商户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1984年全省县以下的零售额比重为29.46%。

    第二阶段是1984―1991年,随着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结构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食品类和衣着类消费质量明显提高,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等高、中档商品开始进入农民家庭,住房、医疗和教育消费的比重上升。在199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类的消费比重为55.8%,比1984年下降4.6个百分点;衣着类为9.12%,下降1.3个百分点;居住17.26%,上升6.62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4.8%,下降2.37个百分点;医疗保健3.66%,上升1.46个百分点;交通和通讯1.15%,上升0.6个百分点;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4.92%,上升3.16个百分点。由于农村居民的消费档次提高,加之交通条件的改善,农村居民异地购物比较普遍,农村商业网点发展缓慢,1991年全省县以下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下降为21.18%。

    第三阶段是1992年至今,农民的温饱得到基本满足后,部分家用电器的拥有率明显提高,同时居住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变。但在这一阶段,农村居民的服务性支出大幅度增长,特别是教育和医疗支出,成为制约农村居民商品消费的主要因素。在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类的消费比重为39.35%,比1991年减少16.5个百分点;衣着类5.85%,减少3.3个百分点;居住16.24%,减少1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4.36%,减少0.4个百分点;医疗保健7.33%,增加3.7个百分点;交通和通讯6.69%,增加5.5个百分点;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18.41%,增加13.5个百分点。同期的农村商品消费增长缓慢,2003年全省县以下的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下降为16.2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逐步提高,农村消费不断扩大。但是,农村的商品市场却没有得到同步发展,突出表现在商业网点萎缩,农村商品零售额比重大幅度下降。2003年和1978年比较,农村的商业网点总数增长4.3倍,但个体商业网点的比重却由1.27%上升为88.88%;同期城镇的商业网点总数增长21.3倍,增幅比农村高出17倍;其中个体商业网点总数的比重由16.67%上升到77.48%。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看,2003年县以下商品零售额138.53亿元,比1978年增长10.9倍,年平均增长10.4%;同期市及县的商品零售额年平均增长15%,比农村搞出4.6个百分点。

    农村商品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甚至比农村消费滞后,我们认为有以下主要原因:

    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农村的购买力最终取决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如前文所述,农民增产不增收,制约了生活消费。特别是最近几年,由于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农业遭受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回落,以及外出务工困难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增长趋缓。从我省目前农民的收入来看,有相当的部分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如在2003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342元属于实物收入,占纯收入的20.41%。此部分实物一般用作自给型消费,难以实现为购买力。我省大多数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来自种植业,实物收入比重较高,这也导致农村居民购买力较弱,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二、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商品供求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二多一少”。即不适应现有农村生活条件、不符合农村居民消费心理与习惯,不适合农村居民购买力水平的商品多;城市市场上淘汰、积压,过时处理的商品多;适合农村居民需要的实用、实惠的商品少。供求结构上的差异,使农村市场上出现“有的不要,要的没有”的供求矛盾。近几年来,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消费需求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但和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相比差别较大。有一些企业长期把生产经营重点放在城市,当城市市场一般消费品普及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造成产品相对过剩、企业库存增加。多数企业不善于研究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消费特征、消费心理及消费条件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发农村适用产品,热衷于通过价格和促销甩卖商品。由于对开发农村市场重视不够,致使农村市场商品供给结构与农民的消费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制约农村居民即期购买力的有效释放。

    三、农村现代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备,售后服务网络不健全,消费成本高。在我省农村大部分地区,缺电(电压不稳,供电不正常)、缺水(乡镇以外的村落无自来水)的问题依然存在,使得大件家电消费难以实现。而售后服务网络不健全,又使得农村居民难以确立消费信心而形成有效需求。高档消费品在农村销路不畅,除了农民收入水平低外,还存在用不上和用不起的问题。比如洗衣机,因为没有自来水系统用起来十分麻烦,只好不用。农村电价普遍高于城市,大多数农村电价在1.0元/千瓦时以上,比城里高出0.40元,个别地区的农村电价高达2.0元/千瓦时。使用冰箱、空调等家电的电费数额相当可观,许多能买得起的农民都因电费太高而作罢。

    四、农村居民住房、教育投资比重日趋扩大。现阶段,多数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集中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除此而外支付其他消费的财力较小。“小康不小康,农村看住房”,这是广大农村十分流行的说法。在一些地区,农民在城里买房已经成为时尚。据调查,延安和榆林市富裕农民的20%以上都到镇或县城买了商品房。教育支出也成为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特别是教育乱收费增加了农村居民储蓄的发展。由于建房、买房和教育支出比重上升,农村居民商品消费比重逐年下降。

    五、农村地区的销售和服务网络不健全制约农村消费。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绝大部分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网络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商业网点分散,规模小,售后服务差。目前农村大部分基层供销社已名存实亡,商品流通的主渠道是个体商户。农村个体商业受“小生产”流通方式的制约,形成了各自为战、互不协作的经营格局。

    由于个体商业在经营、仓储、信誉等方面有很大局限性,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需要。如农村缺乏销售服务网络,农民购买了耐用消费品,常常因售后服务跟不上而遇到麻烦,这就使其他农民的消费欲望大打折扣。

    六、农村市场上消费品需求分布极不平衡。少数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在农村市场购买支出中占有主要份额;而多数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户,在购买支出中所占比重极小。从目前情况看,高收入水平的农户,其大宗商品购买已基本完成,而低收入的农户,欲购置大宗商品却无相应的购买能力。

    开拓农村市场的途径与对策

    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要保持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农村市场的健康发展,所以我省经济增长必须启动农村市场。开拓农村市场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把巨大的需求潜力变成有效需求,启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为此应采取综合的、多方面的对策和措施。

    一、增加农民收入是扩张农村市场的根本。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消费水平提高的基础,因此,增加农民的收入是提高农村购买力,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扩张农村市场需求的长久之计。拓宽农村市场,说到底是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民购买力。增加农民收入,应该加速发展农村经济。我们认为,应该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农村股份制改造,组合贸工农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组织,为农业经济的集约式生产创造经济基础。

    二、研究实行农村消费信贷政策。消费信贷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消费者有限的购买力与即期需求的矛盾,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目前信贷消费在城市已经开展多年,但在绝大多数农村尚局限于生产消费。一方面,农民没有超前消费的心理,对预期收入不看好;另一方面,由于我省农民收入普遍较低,消费信贷缺乏保障,银行也没有积极性。对于农村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既要看到面临的困难,更要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一些富裕的农村地区,可以通过抵押贷款等信贷消费政策扩大农民对大型农用机电产品和住房建设的需求,也可以在农村开展转型商品的信贷消费。因此,要抓紧研究制定有关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和在农村的具体方案,使信贷消费在农村规范、健康地发展。

    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到目前为止,除了社会救助和社会抚恤项目外,我国广大农村基本上还没有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农民遇到风险基本上是只能靠家庭自身化解,这种情况必然制约家庭即期消费需求,促使农民致力于“节俭”和“积攒”。对于仍然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家庭来说,收入偏低,还必须考虑储蓄一部分资金,用来抗御未来可能的各种风险,如治病、养老等。因此,尽管农民事实上有消费需求,也不会把可支配的收大部分用来即期购买。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该是尽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重点解决农民医疗保险问题。

    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要重点解决农村地区的用电、自来水、道路、通讯等问题,使家电等耐用消费品更多地进入农村家庭。对于农村用电、用水以及通讯这些有投资回报、能够长期收回的投资项目,可用贴息贷款等方式进行投资启动,然后再慢慢收回。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刺激农村消费,又能为城市过剩的人力、物力找到一个出路,最终使整个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这是解决目前买方市场困境的一条重要出路。

    五、开拓农村商品市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日趋扩大,农村市场的建设尤为重要。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开拓农村商品市场应抓好以下方面:

    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商品销售网络。传统的流通方式和集市贸易、代销点、货郎担等,虽然适应农村居民传统的消费心理,但它们早已与现代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农村要逐步建立起现代的流通形式。如组建连销经销集团,保证商品“质优价廉”,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商业集团的组建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原则,以资产重组为手段,根据需要和可能,逐步打破部门界限,采用直营连锁与加盟连锁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优势互补,统筹规划,充分利用闲置资产,组成集采购、储运、配送、批发、零售、售后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企业集团。另外,加大供销社改革的力度,把供销社建成真正的农民群众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促成商业企业与供销社携手合作,充分利用供销社商业机构健全经营网点发达的整体优势,共同做好日用百货等消费品的下乡工作,同时,组织好农副产品的收购和调运,为农民参与市场服务。

    二是企业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形成专业市场。工业企业要研究农民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和消费特点,生产出适合农村市场需要的产品。必须适时调整产品结构,促进工业产品与农村消费的有效对接。工业企业要大力培育农村市场,形成综合性市场与专业市场相结合、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相衔接、区域市场与全国统一市场相呼应的格局,吸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投身于流通领域。

    三是各级政府应认真贯彻商务部商务部2004年6月9日发布《全国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纲要》。开创开拓农村市场工作的新局面。在培育消费品市场方面,根据我省实际力争五年初步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开拓农村市场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必须加强领导,统筹兼顾,搞好协调,组织城乡有关部门相互协作,形成开拓农村市场的合力。一是各级政府要把开拓农村市场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摆上议事日程,并制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好落实。二是要围绕开拓农村市场进行广泛的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不断充实和完善思路,研究探索新方法,逐步把此项工作引向深入。三是积极总结、宣传、推广经验,充分发挥先进典型辐射和带动作用。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培育懂经营、善管理、有文化、能开拓的农民经销专业人才队伍。五是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杜绝假冒伪劣商品横行,维护健康的市场秩序,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陕西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东航客机在包头坠毁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巨能钙被检出含双氧水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国足告别2006世界杯
广州车展美女图100张
网友偷拍国产新车谍照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