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国际金融论坛:证券市场创新与企业融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2日 10:35 上海证券报

    中国证券业协会副会长 马庆泉:实行分类监管 推动行业创新

    按照风险状况实施对应的监管措施,是西方一些国家金融监管的主要理念和手段之一,这对于我国证券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中国证券行业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适当调整监管思路,实行"分类监管、区别对待"政策,大胆扶植优良公司开拓创新、做大做强,进而推动行业在创新中加快规范发展的步伐,增强核心竞争
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这是解决当前证券行业存在的问题,应对挑战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中国证券业协会在中国证监会支持下,积极研究、推进分类监管工作和行业创新活动,目前,已有16家证券公司递交了申请,三家公司已通过评审获得创新试点资格,另有若干家证券公司也即将通过评审。另外,第二类证券公司评审标准也正在研究、制订当中。

    证券公司创新试点与实行分类监管、促进行业发展紧密联系

    证券公司创新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工作,它在促进证券公司在完善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守法合规经营的基础上,可以有效拓展证券公司的业务空间,有利于整个证券业的规范与发展。

    证券公司的创新不具有排他性,关系到行业内的每一个证券公司,有利于为整个行业开创新的业务领域、提供新的经营管理模式。

    证券公司创新试点工作是分类监管的一个起步,体现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先行制订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标准,再根据不同类型证券公司的风险程度、内控水准、财务实力、合规状况等情况,制订相应的分类标准,逐步采取"分类监管、区别对待"政策,最终逐步建立科学的分类监管体系。

    开展证券公司创新试点工作的背景与基本思路

    近年来,我国证券公司发展不平衡的格局趋于明显,出现了差异较大、资质条件参差不齐的局面,同时证券公司的发展目标也已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因此,现行的按综合类、经纪类分类并实施同等规格监管方法已不能涵盖实际差异,表现出"监管不足"与"监管过度"并存。故而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分类监管、区别对待"政策,确立以风险控制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允许一批证券公司在各自的安全范围内进行业务创新与扩张,同时加大对公司的监管力度,督促引导他们改善管理。

    开展证券公司创新活动,目的在于先行选择一批公司治理和内部风险控制较好、资本充足率水平较高、经营较为规范的证券公司,在确保客户资产安全和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的前提下,给予其相应的创新空间,为拓展行业发展空间闯出一条路子,带动行业整体的创新发展。这将有利于增强行业活力,激发市场主体的内在动力,体现开拓创新与风险控制的和谐统一;有利于逐步改变证券公司同质化发展、经营管理模式雷同、行业低水平竞争的被动局面;有利于行业内最好和比较好的证券公司脱颖而出,恢复证券行业正常的、应有的社会形象和市场商誉。

    从证券公司的主观愿望、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工作的实践积累等方面来看,在当前开展证券公司创新试点工作比较有利。首先,证券公司逐步对合法合规经营有了深刻的认识,证券公司普遍具有创新发展的愿望。其次,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框架为开展创新试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和政策保障。另外,多年来证券监管和行业自律工作的经验积累是开展证券公司创新试点工作的实践基础。

    监管机关将按照"现实可行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思路,为率先从事创新活动的证券公司提供创新空间,先行实施在现行法律法规无明显障碍、监管机关可自主决定、操作性较强的措施。在此基础上,监管机关将结合证券公司分类管理工作,通过制定或修改相应的业务管理规章,拓展全行业的业务领域和发展空间。

    创新试点证券公司的评审和持续管理

    创新是证券公司和证券市场发展的动力,同时也要防范和控制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在推进证券公司创新的起步阶段,要先行试点,以点带面,合规有序地展开。当前,中国证券业协会评选试点证券公司的指标体系是遵从如下原则设计的:挪用客户交易保证金一票否决原则;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协会除了要求试点证券公司必须满足基本条件外,还建立了对证券公司高管人员的问责机制,以确保申请材料的真实性。为保证评审工作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和高效,协会采取了以下措施:尽量设置可衡量的硬性指标;建立以问责制为核心的评审制度、评审回避制度和公示制度。协会还将加强对试点证券公司的持续动态管理,建立动态监管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金融研究所理事长 王连洲:基金业发展需要稳定的市场环境

    我想阐述几个观点:一是中国基金业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取得很大进展和成绩。二是基金业目前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投资者对于基金业正在或者已经失去信心。三是中国基金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要继续前进,要坚定信心和决心。四是基金业要展示潜力和发展余地,基金业要健康发展,还需要内外市场环境的改善和优化,特别是制度缺陷的根本解决,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的完善,以及严格执法,提高市场中的违法违规成本。五是基金业能否有吸引力,能否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最终取决于基金业能否为投资者带来比较稳定的收益。不顾投资者的信任和委托,不能为投资者赢得利益,就要失去投资者。下面我来详细阐述:

    一、基金业取得重大进展,基金的影响与日俱增。这可以用数字来说明,截至2004年9月30日,共有152只基金正式运作,引资合计3200多亿元,已经在证券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市场的影响与日俱增。可以说,基金已经成为支撑证券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主流基金业务在目前一直面临着严峻的尴尬的境地,存在着一些现实的困难。从行业外部来说,业界竞争幅度增加,竞争加剧,一些新成立的基金公司面临生存压力。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委托理财、商业银行的信托理财,保险资金的投资等,从证券投资信托以及基金行业来说,都没法摆脱投资理财的样式,这对基金来说,不得不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态势。与此同时,各种基金选择的投资对象和范围十分狭窄,基金投资的渠道受到限制,专业理财潜力难以得到充分挖掘和展示。目前,基金的投资对象除了债券市场、有限的货币市场,主要就是1300多家上市公司的股票。目前股票市场走势疲软,包括基金在内的投资者很少不受到制度缺失的损害。在上个周末收盘,所有54只封闭式基金的总体折价率为35.83%,其中折价率最高的达到40%多,折价最低的也达到了22%。总体上大盘基金的折价率远远超过小盘基金的折价率。基金运作没有为投资者带来收益,相反倒亏损15亿元,每年投资者人还要多交10多亿元的管理费。

    三、对基金当前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但不影响对基金市场发展前景的判断。我之所以认为基金业还有一个大的发展空间,是因为我国经济处于新的增长周期,公司的治理结构将得到提升和改善,资本市场的空间一定会发展壮大,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基金业仍将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监管机构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思路仍然不会改变。此外,巨额的银行储蓄中,必然会有一部分资金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渠道。基金专业运作、组合投资,虽然仍有风险存在,但较个人投资者仍然有着较大优势,且有法律的保驾护航,因此,基金仍是投资者的一个重要选择。与此同时,发行制度有望改革,目前存在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还有,就是对比国外基金业的发展状况,中国基金业应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四、基金业要展示潜力和发展余地。基金业要健康发展,还需要内外市场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从行业内部来说,首先应再次强调一定要把投资者的权益放在首位,基金核心的目标就是为投资者赢得回报。投资基金本来就是一个特殊的金融信托产品,其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取决于基金投资人对基金管理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投资信任。基金管理人不只是拿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而是一种神圣的信任委托。正因为如此,基金受托人在相当程度上是作为投资的一个载体而存在,因此,摆在基金管理人面前的一个重要事情,就是要不断地改进基金管理的制度和措施,来保障拿别人的钱把别人的事办好。换句话说,就是建立基金的各种运作和优化机制,如基金业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等。从行业外部环境来说,主要是体现在基金行业的外部监管和投资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上面。基金监管要制度化、规范化,监管的最终目的是防范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基金监管有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甚至财政部、国资委等,当然这是出于风险防范的考虑。但是,监管部门要依法监管,不能随意监管,要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力监管。在不久的将来,跨行业业务会不断增加,如果在监管分工和协调上不和谐,就有可能不是出现监管的交叉和重复,就是出现监管的漏洞和空白。因此,有必要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将来是一个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形态,尽快建立综合的权威的监管机构,以减少和避免全民的权利政府化,政府的权利部门化和部门的权利个人化。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时不我待,机不可失。资本市场不能只注重融资功能,更需要重视投资回报。"国九条"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使资本市场发展面临难得机遇,通过管理层和业界的努力,积极优化市场运作机制和治理结构,才能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才能推进中国基金业的发展。

    上海证券报社社长 严文斌:肩负财经媒体责任 推动资本市场发展

    今天,中国国际金融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来自海内外的经济、金融与证券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齐聚盛会,相信对中国的金融业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以及趋势令全世界关注。在宏观调控仍处在非常关键阶段的大背景下,伴随中央对金融业的发展前所未有的改革决心和力度,伴随《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加快落实,中国金融业已经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金融体系加快创新,还是一些优秀的企业借助金融市场实现高成长,当前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刻。中国国际金融论坛适时召开,对解决一系列的深层次问题,寻求和推进金融证券业更好发展的有效途径,帮助高成长企业拓展新的融资渠道,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作为国内财经领域的主流媒体,上海证券报一贯致力于并将继续为海内外人士提供信息相互交流、观点相互碰撞的广阔平台。

    中国的金融市场还不成熟,内地的证券市场还很年轻,一批优秀的企业欲跻身国际舞台的实力还有待提升。作为报道经济、金融的财经媒体,我们愿意为推动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推动金融业的改革创新,为推动更多的企业做大做强作出积极努力。这是财经媒体肩负的历史责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夏斌:发展资本市场的宏观意义

    目前证券市场面临一些困境,需要意识到的是,困境的解决不在于现在要采取什么措施,而是要有战略眼光,从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出发,进行制度安排。因此,需要加大落实"国九条"的执行力度,加快落实"国九条"的速度,积极发展资本市场。

    积极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宏观意义在于四点。第一,社会经济的改革,尤其是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由此带来的大批资金的投向、运营和效率值得关注。由于我国债券市场不发达,这就使做大股票市场成为整个中国改革的必要条件。第二,目前中国间接融资比例过高,导致银行风险大量积聚。因此需要鼓励发展直接融资。如果不尽快将资本市场做大、质量做高,这种不合理的融资结构是无法改变的。第三,随着外资银行的逐步进入国内市场,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一样的游戏规则、监管制度,要竞争就要首先满足8%的资本充足率,因此,银行就需要改革,也就不可避免地要从资本市场上筹集资本,这也要求中国资本市场必须发展。第四,目前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这将使得银行承担利率风险,客观上要求除了股票和债券之外推出其他的金融市场的避险工具,而金融衍生品等风险管理工具的推出和完善,都需要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健全。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 吴晓求:创新首先是理念和制度的变革

    中国资本市场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必须进行观念的变革。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只是停留在增量融资平台上,而没有发挥存量资金交易的功能,同时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重组的功能也没有发挥出作用。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中国的市场只会成为一个投机性购并和重组的平台。实际上,市场的融资功能完全可以由商业银行取代,而存量资金的交易商业银行却不能取代,这种功能分配是资本市场能够生生不息发展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只是出于对其融资功能恢复的考虑,我个人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第二,要完成这样一个理念的转型,必须先要进行制度上的变革。因此中国的市场目前面对最重大的任务就是制度变革。其最核心要素是,要给投资者一个长期稳定的预期机制。目前证券市场持续下跌,面临的是市场危机,但是如果这两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就可能演变到金融危机。因此,我们必须整合制度结构。

    关于证券公司的创新,我认为有两个问题最重要。一是要有退出机制。现阶段的130多家证券公司,我认为可以淘汰一部分,如果不淘汰那些差的公司,就是在消耗社会财富。不应该对那些差的公司降低门槛,可以通过重组、并购、淘汰、破产、清算等方式,把那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淘汰出局。二是证券行业一定要对外开放。目前我国整个资本市场开放的顺序,是先开放投资市场,后开放服务市场。而实际上应该先开放服务市场,后开放投资市场。如果这样,我确信挪用保证金的问题是不会存在的,证券公司也不会开展保本理财的盈利模式。资金的引入和产品的创新,实际上都比不上市场变革重要。

    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 胡祖六:有效借鉴胜于闭门创新

    创新是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个标志,就其发展趋势来看,推动金融创新的很重要的力量,就是要有宽松自由的监管制度、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与健全金融机构。而目前在中国市场一方面监管制度比较死板,压抑着金融创新和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的竞争环境不够健全,金融机构内控机制比较薄弱。在这种条件下,太过严格的监管制度会使得市场丧失效率,而不健全的市场竞争环境和金融机构,会使得一旦行业放开,就会加剧金融危机的隐患。因此,以上因素没有改善,是不可能谈及真正的金融创新。这种情况下,可以借鉴发达金融市场有效的监管框架、机制、市场结构、产品等等,通过有效模仿和借鉴,可以不付学费、不走弯路。而一味的闭门创新,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个"四不像"。

    摩根大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龚方雄:国际化要求金融产品和市场层次多样化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必然要走国际化的道路,而国际化体现为"请进来"和"走出去"。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请进来"就是引入了QFII机制,实施效果比较好但是规模过小,仅有30亿美元左右。尽管引入QFII的初衷,是在引入资金的同时也要把价值投资的概念引入国内,进而发展成长。但是,目前的局限因素一方面是规模很小,另一方面外国投资者面临很多运作上的限制。这些限制主要表现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层次深度和广度欠缺,衍生金融产品极度缺乏。这使得证券市场存在风险管理工具的缺失,进而造成投资者的行为表现出间断性,也限制了国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投入。而证券市场的"走出去",就是内地好公司纷纷在海外上市。内地市场的发展需要有好的公司上市,而这就又需要尽量拓宽这个市场的容量。因此,完善整个市场机制、监管环境、市场的深度广度和层次,这些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因为惧怕市场不稳定而拒绝引入衍生金融产品等风险管理工具,或者不允许拓宽市场层次,这样只能造成金融市场更加的不稳定。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证券市场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驻伊美军围攻费卢杰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世界杯预赛国足VS香港
歌手江涛涉嫌携带毒品
车市“小鬼”当家?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