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石事件促发行制度完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1日 11:15 广州日报 | |||||||||
    ◆如果监管层对“王小石事件”反思到位,并由此促进发行制度改革和完善,丑闻也许能带来正面效应。     ◆改革发审委制度,是证监会实现完善和规范股票发行程序所走出的第一步。
    日前,沸沸扬扬的王小石事件对当前市场来说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不过,案件引发的除了愤怒,还有警醒。     由此促进发行制度改革     昨天,一位业内知名人士认为,如果监管层对“王小石事件”反思到位,并由此促进发行制度改革和完善,丑闻也许能带来正面效应。     分析人士认为,主要是通过研究企业上报的资料进行判定,而不是进行实地考察,发审委的工作状态和模式,长期以来受到业内的特别关注。这种关注被市场赋予了“高价”。     一位正在给某企业做辅导的女士表示:“企业最终能不能过关,都取决于几位神秘专家,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但只要这种过会模式不变,大家还得送钱,没办法。你不送别人送。”     发审委委员名单长期以来处于保密状态,据说是为了不让企业提前知道消息。但“保密”反而造成了稀缺,“一段时间来,名单成为业内高度关注的东西,至于能不能卖钱,就看当事人怎么判断了”。消息人士表示。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只有彻底放开市场准入,允许企业自由上市,同时严格执行信息披露制度,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市场选择机制”,让投资者的选择左右上市公司的走势。     2003年底,证监会推出了新的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制度(简称发审委制度),这项重大股票发行体制的改革旨在建立起企业发行上市的约束机制,发挥监督作用,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最大限度地剔除股市中的“烂白菜”。     管理层决心“上市从严”     另外,按新规定,问责和监督机制纳入了新的发审委制度。发审委委员的身份也不再保密,将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应该说,改革发审委制度,是证监会实现完善和规范股票发行程序所走出的第一步。而从近期管理层的一些言论及相关政策措施(包括国务院的“九条意见”)来看,可以深刻感受到来自管理层“上市从严”的决心,比如,即将实行的保荐制,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严查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严禁虚假重组等等,这针对的目标不仅仅是欲上市、已上市或欲借“壳”上市的公司,还包括与此相关联的中介机构。     从50%到100%     记者在今年4月9日以来举行的8次发审委工作会议上(截至第25次工作会议),分别有第18次、第19次、第20次、第23次、第24次五次发行人过会率达到100%,即便是在过会率没有达到100%的第21次、第22次、第25次工作会议上,共计也只有一家配股、两家首发企业落榜。如此高的过会率,这与本届发审委工作刚开始阶段发行人60%左右甚至50%左右的过会率形成鲜明的对比。     记得一位营业部经理当时对记者说,较低的发行人过会率还给人希望,可能是发审委工作从严把关的结果。而现在100%的过会率,是不是又从起点回到了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