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杂志执行总编辑 曾华国
《董事会》杂志今天正式面市。这本坐落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期刊,旨在探索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制度化治理公司的中国模式,为千千万万在经济改革开放中先富起来的“新兴阶层”提供巩固和壮大其基业的方向和方法,造就中国的常青公司。
过去二十多年里,中国的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往往各领风骚三五年。企业“河东”“河西”的频繁变迁并非好事。特别是近年来的“银广厦”、“蓝田”、“德隆”、“托普”等事件,表明了所谓“企业英雄”的脆弱性,暴露出中国公司治理的杂乱无章,也使诸如“三株”“巨人”“飞龙”之类的庞然大物哄然倒地。企业做大难,做强更难,做久则是难上加难。如何造就常青公司?
回顾世界公司发展史,基业常青的公司往往具有优秀的企业家。企业家以自己的创新力、洞察力和统率力,发现和消除市场的不均衡性,成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成为社会经济细胞——企业的主导力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有赖于一大批企业家。一个没有企业家的国家必须经济落后,社会停滞;一个没有企业家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
基业常青的公司往往具有伟大的董事会。一些强大的力量正在对董事会所扮演的角色和活动进行重新界定:大量需要留意的兼并和收购案、机构投资者对于业绩不佳企业的治理角色的关注、首席执行官们的加速流动等等。得时者昌,逆时者亡。顺应时变是董事会决策的重要任务,也促使他们在公司的日常领导活动,以及高级经理人继任规划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基业常青的公司往往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它基本上包含两个系统三个层次。两个系统指公司内部的权力分配系统和来自公司外部的市场压力。三个层次是公司内部的权力博弈,公司外部的控制权争夺,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信息披露机构。发端于英国的公司治理制度,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司真正的挑战来自并购的威胁、人口结构的变化、客户需要的变化、更为白热化的竞争、供应商能力的改变、新兴渠道的浮出、政府管制的出现与消失、经济的雄起与跌宕以及组织自身的惯性。这需要未来的公司领导具有更远大的战略思想,更准确的预测能力,更敏锐的机会把握力。作为平衡首席执行官的力量,董事会成员必须朝着领导、人才管理、全球化、电子商务以及承担更大责任等方面转变。
世界潮流迫切要求中国的企业精英及时调整方向,迎头赶上。经济全球化和经济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的转轨由培育竞争向产权多元化方式转变。投资已由政府分配渐变由市场配置。投资者有能力承受由于经营失误而造成的损失,却无法接受公司治理的缺陷。因而,完善公司治理是中国成功实现经济转型的基础,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关键,也是提升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构成。
公司治理改革是一项复杂的改革。这意味着公司的董事会及高级管理人员决策时,需要共享其他同行的经验、知识和教训。中国的企业精英创造性地借鉴和运用了市场经济的各种概念,以及国外公司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他们在公司治理方面,显示出卓越的学习和使自己现代化的能力,实现了把引进的概念和制度嫁接到旧的、传统的制度,从而改善了市场经济的各种制度;中国的企业精英们还需要努力的是,不断地完善从宏观到微观的制度建设,把振兴公司作为国家复兴的重要手段,制度化地保障其基业的常青。
《董事会》杂志顺势而生,应势而为。她将致力于超越公司事件表面的冲突与矛盾,探究内在的规律性成因和制度性缺失,凭借着国内外实力雄厚的公司治理研究团队,密切地关注着中国和世界公司发展的战略变动,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公司问题,为中国的常青基业提供战略和战术资讯,促进中国的公司创新,推动中国的企业进步。(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