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安
2004年1至9月,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3%,达到每平方2777元,房地产价格持续走高已经成为宏观调控中值得关注的现象。国内房地产业是逐渐发育成长起来的支柱性产业,在全国每年9%左右的经济增长率中,约有1·5%—2%是由房地产业创造出来的。在国内,许多城市无论是开发商还是购房者,都沐浴在房市价格急剧攀升的一浪高于一浪的“
幸福时光”之中,真切地感受着房地产业流金淌银般的“财富效应”。
应该说,持续火爆的房市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占用大量的资金,同时也会带来市场供需失衡,极易形成泡沫。国际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一个月内连续发布两份有关中国房地产业报告,认为世界经济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大房地产泡沫之上,中国也在其中,并发出“中国地产泡沫即将破裂”的预言。而早已习惯于靠炒作“圈钱”的房地产商们,自然不愿他人指点房市的“软肋”。对于房市“泡沫说”自然是众口一词地表示反对;而建设部的一家研究机构专门发布了研究报告,反击“泡沫说”,认为目前房地产金融风险尚在可控范围。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对于国内房价急剧攀升,该报告则认为,房价不仅可以极大地脱离成本,甚至可以极大地脱离实物层面的供求关系。
尽管业界对于房地产“泡沫论”的界定,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但国内房地产价格和空置率的“双高”,以及资金持续涌入房市却是不争的事实。如房价收入比,国际通用的标准是3至6年的工资收入,但在国内一些城市,一套普通的单元房需要花去工薪族10至15年的收入,而在美国只需要约为3年半的收入;尽管在新一轮房价上涨过程中,住宅空置率有所下降,但权威人士认为,空置率仍远远超过15%,这个数字正是国际上认可的警戒线;而在房地产投资方面,一个各方均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尽管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但房地产投资仍在持续增长,仅去年一年房贷就增加了1万亿。
国内房地产业高度依赖银行的融资模式,潜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而制度上的缺陷更使得房市对于银行有一种很大的依赖性,无论是房产商开发,还是消费者购房,都需要银行掏钱,由于住宅商品本身所具有一些特性,再加上某些市场监管机制存在的缺陷,使得房地产市场完全处于寡头垄断的结构状态,购房者完全处于弱势地位,根本不可能与房产商叫价,只能跟风买涨不买跌。再加上银行贷款管理不透明,房地产金融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如此下去,在房地产狂飙突进的过程中,房价累积涨幅过大,导致资产泡沫膨胀,一旦转势,资产失去流动性,挤泡沫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巨额财富的缩水。如日本上世纪末地产泡沫“崩盘”,导致长达20年的经济衰退;香港房市在东南亚金融过后,已经跌价65%以上。
或许,从现在房地产业“一枝独秀”的繁荣表象面前,我们看不出有任何金融风险的征兆。但实实在在的数字似乎最能说明房贷金融风险已经初见端倪。尤其是自今年10月29日起,央行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后,房市必然会进入一个调整期,房地产风险将会进一步突显。对此,政府需要保持高度警觉,及时预警和调控,才是未雨绸缪之举。如果任凭房市“利益共同体”蒙蔽视听、谋取暴利,最终损害的是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整个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晓航/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