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证券市场应建立问责机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8日 09:03 中国经济时报

  时报时评张炜

  周三媒体上的两篇文章,联系起来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文章一是有关证监会官员东窗事发的新闻。11月4日,在中国证监会发行监管部任要职的发审委工作处副处长王小石被检察机关带走。据传,王小石涉嫌向拟发行上市的公司出卖
发审委资料,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贿赂。

  文章二是水皮先生评论股市的杂谈,网络上刊登的标题为“中国股市一步一步被人变成了垃圾场”。水皮先生在文章中谈到股民深恶痛绝的圈钱现象,并以江苏琼花为例说起监管部门的责任。“江苏琼花的总经理和财务总监均引咎辞职,我们并没有看到和听到发审委有什么人为此而承担责任,一个没有问责机制的机构又如何肩负起监管别人的重任呢?”

  证监会官员涉嫌出卖发审委资料,与证监会中没有人对江苏琼花虚假上市承担责任,两件事联系起来肯定给投资者留下了不良印象:肩负维护证券市场“三公原则”的监管机构未必称职,还难以让市场信赖其能真正做到保护投资者利益。“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口号喊了多年,但只有落到实处,才会使投资者信心增强。而目前的证券市场,仍被圈钱等“老毛病”所拖累。可以认为,无论发行制度实施怎样的改革,走到与国际接轨的哪一个步骤,没有问责机制就难以从根本上遏制圈钱现象及提高发行质量。也正因为缺乏问责机制,才会导致个别官员肆无忌惮,甚至敢于违法出卖发审委资料。

  国内证券市场已建立民事赔偿机制,使因上市公司虚假信息而受害的投资者能够讨个说法并获得补偿。证券民事赔偿增加了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但从实践看,有限的违规成本并不足以从根本上遏止违规行为。已判的几例刑事案件,同样对肆意违规的上市公司高管缺乏约束。在此背景下,尽管发行制度不断实施改革,但仍未从源头上杜绝圈钱现象。受到上市圈钱利益的巨大诱惑,难免有上市公司更大胆地尝试把掌握发审大权的官员拉下水。而缺乏问责机制约束的监管机构,即便已经付出很大的努力,还是无法让投资者完全放心。否则的话,圈钱现象为何至今难以遏制?其实,监管者不应将证券市场的顽疾过多地归罪于上市公司、券商及会计师事务所。一方面,谁能通过发行审核的门是由监管者控制着;另一方面,对蒙混过关者的处罚也由监管者掌握。

  国内足球市场中出现的问题,同样可在股市中找到相似的影子。同是监管部门,都没有把该管的事管好,都出现了尴尬的令人痛心的“多输”格局。足球市场和证券市场的监管部门都对不住普通老百姓,从而遭到他们“用脚投票”。“为什么政府的利好一个接一个,沪深股市不为所动?”说到底,投资者缺乏信心,包括对监管部门缺乏信心。如果不能尽早改变这一点,国内证券市场将十分危险。政府可以出台措施调控股市中的供需关系,指望新的资金来挽救股市危局并撑起新的牛市,但政府的利好举措仅仅是“救急救穷”。只要历史问题依然存在,圈钱等“老毛病”依然屡见不鲜,投资者的信心就难以重新振作。或许利好调动的资金需求会促使股市反弹一段,但下一次调整将会更惨重。坦率地说,股市中的投资者越来越清楚他们需要的是什么,而不会再像几年前那样盲目冲动。

  投资者相信的是制度保障,而不是口号与讲话。证券市场应尽早建立起问责机制,增强交易所运作的独立性,从而使监管部门真正肩负起监管上市公司、券商及其他市场参与者的责任。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驻伊美军围攻费卢杰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世界杯预赛国足VS香港
歌手江涛涉嫌携带毒品
车市“小鬼”当家?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