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长周小川有关利率和货币政策问题的最新表态,与其说解答了市场关于加息的诸多疑问,不如说更强化了管理层决策的复杂性和神秘性:即希望依据公开的名义数据和信息披露判断政策趋势还有很大难度。
周小川在最近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对加息和未来货币政策走向的表述可谓“滴水不漏”。在回答此次加息的时机选择时,他仅表示“这次利率调整在出台时机上配合了一系
列宏观调控措施统筹考虑”,而对于中国是否即将走入一个持续、小幅加息通道的问题,他只是蜻蜓点水地说,还“需要观察PPI(生产者价格指数)走势是否传达到消费物价或者劳动力成本上。”
债市交易人士普遍表示,这种表述“毫无新意”,他们从中未能获得非常有价值的新消息。相反,他的表态令市场对利率的判断标准变得更为复杂。
促使他们产生这种观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直被债市主流投资者视为主要加息参考指标的CPI指导意义遭遇挑战。
周小川在这次采访时明确表示将关注“整个经济的运行趋势”,并称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劳动力成本等都将是未来货币政策的参考依据。
而此前债市投资者大多以CPI为评价加息压力的主要指标,CPI达到5%即为加息警戒线的说法在债市投资者中也很有市场。
实际上,央行10月28日晚间突然加息的动作本身,已经给过于偏重官方名义CPI数据的投资者上了一 课。
由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9月份CPI数据从峰值开始回落,包括央行和发改委官员也纷纷作出四季度物价水平将稳步回落的各种预测,10月中旬以来债券市场人士一直欢欣鼓舞,部分人士甚至乐观预言,年内中国或与加息“擦肩而过”。而在这种乐观预期下,上证国债指数也延续9月15日以来反弹行情迭创新高。
某国内大型证券公司资深债券研究员称:“这一理念在央行突然宣布加息27点后,显然受到了严重打击。”加息决策出台后,各期限国债品种纷纷快速上升。上证国债指数单日跌幅达到0.83%。
在经历了半个月前的“加息突袭”之后,市场对管理层的信任度明显降低,即使上周五公布的最新CPI数据大幅回落,债券市场投资者也已开始清醒地认识到,“仅仅依据10月CPI增幅回落至4.3%的消息,不能推论央行年内不会再次加息”。
某国内知名证券公司宏观经济分析师称,这意味着未来市场不仅需要密切关注PPI、银行存款等官方数据,甚至还需关注公开渠道无法获得的资金体外循环等数据,才可能全方位地评估管理层未来的政策取向。(柴静)(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