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联合通讯》近日围绕大米谈判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连续报道。
第一,大米谈判结束期限只剩40余日,政府和国民面临两难选择。政府此前坚持将开放时间继续推迟10年,作为交换,将关税配额(TRQ)进口量由目前的4%增至7%,但在实际谈判中收到许多苛刻要价,因此,有农业专家认为,如TRQ进口量超过8%,还不如实施关税化,事实上,与韩情况类似的日本早在1999年就因义务进口量负担过重而选择实施关税化。反
过来,如果选择关税化,虽可避免义务进口量大幅增加并可维持较高关税,但受国际市场价格和汇率波动影响增大,且多哈发展议程主张大幅削减实际关税,一旦达成妥协,韩大米产业将遭毁灭性打击。韩农林部高层表示,即使继续推迟关税化,市场迟早还是要开放,政府和农民都应通过大米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竞争力。韩农业专家也呼吁农民不能坐等政府对策,而应积极自救。
第二,中国等谈判对象国促韩允许进口大米用于市场销售,韩政府恐将被迫接受,预计明年起外国大米将直接进入韩国人的饭桌。2003年,韩自华进口大米占其总进口量的57.4%,美、泰分别为27.6%和15%,但因韩居民偏好的糯性中短粒米仅在韩、美、中、日等地有栽培,因此最大的威胁将来自美、中两国。
第三,如何应对大米市场开放。目前,韩农民团体和专家对乌拉圭回合以来政府失败的农业政策十分不满,10年来,农民较城市人口收入水平由90%降至70%,农户平均负债2661万韩元(约合2.4万美元);粮食自给率由1992年的70.3%降至去年的50.9%;农村人口由1992年的570.7万人降至去年的350万人,务农人口中的58%是60岁以上老人。韩政府虽计划今后10年内再投入119万亿韩元(约合1080亿美元)用于农业发展,较1992-2002年间投入的62万亿韩元大幅增加,但有关方面对政府能否有效使用资金、切实提高韩国农业竞争力仍存有较大疑虑。
(信息来源:驻韩国经商参处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