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证券业:不要妄自菲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7日 08:00 上海证券报

    证券业从一个高盈利行业转化为一个高亏损行业,其"角色转换"速度之快,大概令常人难以想象。

    确实,从"证券公司比米店多"到"证券公司改换门庭"已给人一种目不暇接之感。把此种现象以"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来形容,可能夸张了一点,但总体似不为过。至于前些时期暴露出来的个别券商违规国债回购,挪用保证金等问题,更导致了整个券业的
信任危机与生存危机。

    出现此种严峻的局面,个中缘由,颇为复杂。有识之士曾潜心研究,寻找其"病因",一是资本规模偏小,总体竞争能力弱;二是经营方式趋同,缺乏有效盈利模式;三是金融创新工具缺乏,创新空间逼仄;四是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扩张冲动难以满足,如此等等。时下的问题是,找到了"病因"之后,如何走出"病态"为业内人士更为关注。

    于是乎,形形色色的方案与设计纷至沓来。但看了2004年全国证券业协会工作交流会的报道,我以为,当务之急似乎应是客观评价证券行业,如庄心一会长所说,恢复证券业正常的应有的社会形象市场商誉。这些话是否为"吊人胃口"的大道理?非也。

    庄心一会长是如此解释的:证券业目前虽然面临困难和挑战,但是也有了新的发展机遇。可以说,证券业进入了一个表面上看起来最困难、但也最有希望、外部发展环境改善最快的阶段。依我之见,这段话至少传递了这样一些信息:由制度设计缺陷以及证券公司多重层面集中爆发出来的问题,使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实质有了充分的认识。从高层的重视以及敢于正视并着手解决这些问题,着眼于制度层面上的标本兼治,意味着"最有希望的阶段"已经开启。这不是大话、空话,而是实话,真话。

    如此观之,不要妄自菲薄,是证券业走出危局的必要的精神条件。提升未来向好的预期,一方面,需要对业内积极的、向上的做法及时总结和推广,恢复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市场商誉;另一方面,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标准,让最好的和比较好的券商脱颖而出。双管齐下,券业的重振雄风,指日可待。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证券业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驻伊美军围攻费卢杰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世界杯预赛国足VS香港
歌手江涛涉嫌携带毒品
车市“小鬼”当家?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