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从消费结构变化看安徽合肥市全面建设小康之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6日 1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近年来,合肥市经济一直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居民收入稳步上升,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消费环境逐步改善,人们的消费能力也不断增强,消费水平逐级上升。200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4亿元,人均购货额比1978年增长近32倍。以下通过对我市消费结构升级变化的分析,探讨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

    一、居民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

    按目前相关统计方法制度,将居民消费性支出分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与通讯、娱乐教育、居住、杂项商品八大类,其间的相互关系及比例就构成了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消费者收入的变化、消费习惯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对消费结构发展变迁的研究,能够看出不同历史时期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高低。理论上我们将食品类消费所占的比重称为恩格尔系数。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依据恩格尔系数的数值,将居民生活水平分为五个等级:60%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49%为小康,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的界定,通常需要对恩格尔系数进行系统、深入地分析。

    二、改革开放后我市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居民消费随着时代进步,走过了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齐全、由温饱到富裕逐步升级的过程。

    (一)从总体看,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共跨越四个阶段:

    1、以满足生活基本需要的必需型消费阶段。基本特征:吃、穿、用为主要消费内容。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居民告别了物资短缺的时代,长期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得到初步地释放,人们迫切地需要补足“吃、穿”等生存型消费的缺口,全面地追求数量上的提高。消费结构中吃、穿的比重较大,消费水平也呈现出补偿型消费需求猛增特点,因此同期的恩格尔系数相对较高,平均在50%以上。在农村,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算是数得上的三大件,在城市,黑白电视机、收录机成为消费主流,1981年我市百户拥有量只有58.8台和11.3台。百元级的消费品是这一消费阶段的主要特征。

    2、较好地解决基本生活后的起步型消费阶段。基本特征:简单家用电器为重要消费内容。经过改革开放数年努力,已经能初步感受到人们生活富足的气息,有些家庭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进入起步型消费阶段。当吃、穿数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增长的消费才有可能流向吃、穿以外的其它商品。这主要体现在1988年前后的一段时期,城市居民的消费选择发生了变化,以彩电、冰箱等家电为主的消费异常强劲,拉动着消费性支出大幅提高,导致消费结构的第一次调整,消费水平得到进一步地改善。同期的食品消费仍在稳步增长,但由于家用电器消费形成的冲击,同期的恩格尔系数波动在50%左右。生活消费品逐渐丰富,衣着消费明显攀升,1978年我市城市居民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彩电47台、冰箱69.5台、洗衣机79台,“新三件”已成为城市的消费时尚,电视机、收录机也开始进入农民家庭。千元级的消费品已经进入平常百姓家庭。

    3、以体现个性特点的发展型消费阶段。基本特征:讲究品牌消费。上世纪90年代后,短缺经济日渐消除,交通、通讯设施的不断完善及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办学力量投入的不断加大及教育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带来了以电子信息产品及服务和教育为主的新一轮发展型消费,消费结构出现了新的调整,消费水平得到快速提高。尤其是1997年以来,教育、交通与通讯、医疗等项消费增幅较大,同期的食品消费稳步提高,家电消费继续增长,但同期消费水平的多元化增长趋势显现,增长的消费不仅分布在吃、穿、家电类消费领域里,在教育、交通与通讯等领域也快速增长,消费水平呈较快提高的态势,我市的恩格尔系数从1995年的50.2%下降2000年的43.0%。在这个阶段,万元级消费群体迅速扩大。

    4、以追求生活质量的享受型消费阶段。基本特征:以要求舒适、追求时尚、讲究情调为消费宗旨。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以数码电子产品、住房、汽车为特征新的一轮消费浪潮掀起,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巨大变化,住、行消费日渐凸显,带动消费水平质的飞跃。最近几年,我市恩格尔系数已有加速下降的趋势。迈步在全面建设小康路上,居民家庭在食品、家电等消费稳定增长,但增长幅度相对有限时,更多消费增量将分布于食品、家电以外的消费领域,因此目前的恩格尔系数仍有很大的下降空间。2003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6.8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达到28.7平方米,住房消费成为家庭消费重点,同时一些家庭教育消费支出明显上升,为了小孩能上满意的学校,不惜花费数万元的择校费。2003年,城镇居民每百户彩色电视机达到135台、电冰箱和洗衣机也已达到98台,渐趋饱和;另一方面移动电话、家用电脑、家用轿车正大幅度进入居民家庭。几十万到上百万的消费品成为消费热点,是这个时期主要特征;另一个最重要的变化是超前消费现象大量出现,居民个人贷款消费量猛增。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居民消费能力增长很快,消费能级迅速提升,从百元级到千元级,再从万元到十万、百万元级,中间间隔越来越短,升级幅度越来越大。总体上看,我市居民消费方式正处于由小康型向现代化型的过渡阶段,消费方式、消费环境、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之中。

    (二)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消费结构升级、水平提高的原因

    1、收入提高,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水平提高

    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居民实现消费欲望的先决条件,在消费扩张期,只有当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后,居民潜在的消费欲望才能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消费结构才能不断得到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每一轮新的消费热潮的掀起和形成,都有同期不断增长的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做后盾。80年代末,以家电消费为主的第一次消费结构升级;90年代后期,以通讯、教育等消费引起的又一轮消费结构的重组都印证了收入增长是消费结构升级,消费水平提高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2、相关政策的实施对居民消费结构和水平的影响

    与城市居民生活与消费息息相关的各种政策的变动,对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产生着较大的影响,80年代影视文化、娱乐生活的不断丰富,打破了人们的思想禁锢,充实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了城市居民对录音机、电视机等娱乐性家用电器消费的需求,为消费结构升级,消费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90年代中期,在住房、医疗以及教育制度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增加了城市居民在这些方面的支出,引起了消费结构的重新布局,促进消费结构的重新整合、消费水平的全面提高。

    3、各个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水平提高

    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消费结构升级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每一次消费结构的变动都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土地改革,带动第一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农民劳动积极性的提高,极大地丰富了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的供给,充实了城市居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补足了城市居民吃、穿消费的缺口;80年代中期我国工业投资力度加大,带动第二产业的迅猛发展,改变了城市居民以吃、穿为主的消费结构,家电消费从无到有,并不断迈上新台阶,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升级;90年代的房地产业和交通、通讯业的快速发展,极大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和交通、通讯状况,拉动了城市居民家庭的居住和交通、通讯支出的快速增加;教育的产业化发展,扩大了高校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带来了居民家庭教育消费的高幅增长。

    三、全面小康社会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构想

    消费结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发展,必将带动着城市居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共同提高。人的各种需求大致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由“温饱”转而基本达到小康生活后,人们更注重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消费领域将不断拓宽,消费结构将会更加合理,消费水平将呈现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度。

    1、食品消费比重将继续走低。在小康社会,伴随着消费总量的全面扩张,食品消费必将同步增长。膳食的营养搭配将发生质的改变。以奶、蛋、鱼等优质蛋白质为主的食品和天然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消费将增加。以加工食品,在外用餐等服务方面的支出的比例将继续增大。小康社会的市民将吃得更加科学合理、营养健康。食品消费虽然增加,但增幅将大大低于消费性支出的增幅,和其它消费品比较,比重将降低。

    2、衣着消费仍将增长,但比重会降低。小康社会,衣着消费更注重质量、品味与时尚兼收并蓄,消费额也将进一步提高。但衣着消费的增幅仍有限,毕竟多年来轻工业的发展,已在一定程度地满足了人们对于衣着消费的欲望,人们的消费期望值相对不高。

    3、医疗消费增幅趋于平缓,比重可能不会加大。小康社会,人们文化程度提高,生活水平改善,更注重科学合理地工作、生活和养生。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完善,人口患病比例减少,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人们将改变有病再治的观念而热衷无病预防,保健消费将多于治病消费。并且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全,更多的人被纳入医疗统筹范围内,这种挤占家庭其它方面消费的比例可能将有减小趋势。

    4、居住比重大幅提高。目前我市城市居民家庭住房多集中于单居室和二居室,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0平方米左右,小康社会解决城市居民“有所居”,达到至少户均一套住房的问题,而且功能分割更加合理,品味更高。随着住房消费时代的到来,将有更多的人会实现拥有第二套乃至第三套住房的愿望。据分析在城市居民人均住房达到30-35平方米和人均拥有一间房之前,城市居民都将保持较为旺盛的住房需求,因此我市城市居民的购房热情将不断高涨,住房消费将不断上升,进一步影响和改变消费结构布局。

    5、文化娱乐、教育消费比重加大。每年是否旅游度假,目前成为时下市民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消费结构的发展也遵循着一个普遍的发展规律,尽管有不同的文化、生活背景,但是旅游、度假也将是各国人民共同追求和向往的。小康社会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加上教育产业化的继续发展,教育消费必将只增不减。因此在小康社会,我市城市居民文化娱乐、教育消费将大幅度提高,向与食品消费并重的方向发展,有可能成为消费结构里的重头戏。

    6、交通、通讯消费快速发展。在小康社会里,人们生活质量的标志之一就是家用轿车的拥有比例将大幅度提高,我市城市居民为此需要填补的空间很大。小康时代即进入真正的网络、信息时代,交通、通讯服务消费将是一个刚性支出领域,因此交通、通讯消费仍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在消费性支出中比重将加大。

    依据以上分析,食品、衣着增长相对有限,增幅将低于总消费的增幅,构成比重将降低。医疗消费比重减小趋势可能性较大。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保持平稳增长,比重略有加大。住房、文化教育和娱乐、交通与通讯的消费比重和增幅都将大幅提高。结合我市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我市居民的消费习惯预计,我市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在目前的基础上,将继续平稳走低,到小康社会,预计在2020年降为30%以下。

    近年来,人均消费性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幅度相近,步入小康社会后,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成倍增长,消费支出的总量也将成倍增长,消费结构将打破主次分配的格局,大致向平均分配方向发展,消费水平也将呈现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四、我市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差距

    目前我市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现状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因素影响理论与现实的偏离。民以食为天,居民通常是优先考虑食品消费,然后才会考虑其它消费,但是当居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以后,有一定能力提高食品消费质量的时候,如果非食品消费增长的需要胜过对食品消费增长的需要,那么非食品消费会一定程度地挤压食品消费增长的空间,这时居民消费并未完全是一种由食品消费向非食品消费增加的自然转移。而那些源于劳动就业、子女就学、医疗养老等方面带来的压力,使食品消费更多的是表现在量的满足上,而在质的提高上却显得冲力不足,因此恩格尔系数发展到某一阶段才会表现出有一点儿数值偏离,也正说明了我们现在的消费结构还仅仅是一种“内敛型”的消费结构,并未完全地自然扩张。只有在消费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消费结构布局才能逐步合理,才能与理论上恩格尔系数界定的小康更接近,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小康。

    2、收入总水平与小康社会存在着较大差距。尽管我市城市居民消费结构正在逐步升级,消费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距离小康社会还有很大的差距。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2003年度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85元,距离全面小康社会还有一定的差距。

    3、不可小视的社会不同阶层的内部差距。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一部分人小康不是真正的小康,总体平均数值上的小康也不是完全意义的小康,真正意义上的小康应该是总体达到指标要求,还要考虑到社会内部不同收入层次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目前最低收入户家庭与高收入户家庭的差距与小康发展目标的差距就很大。

    4、心理预期影响消费结构布局。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居民个人未来的预期收入不理想,加之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有些政策措施还不完善,这些难以量化的因素综合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消费心理,左右着消费需求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而现实中每一次消费结构调整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既有时代背景的被动因素影响,也有来自于消费者自身的心理因素影响。

    五、措施和建议

    全民进入小康社会并不是遥不可及。对于我市而言,时间很紧迫,任务很艰巨,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1、发展经济、扩大就业。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命脉,是全民进入小康社会的根基。经济健康有序、稳定繁荣地发展,将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将会为提高城市居民收入成为可能,为改善人文居住环境提供保障,才能按照我国的发展战略,实现全民奔小康的愿望。

    2、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增加收入是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对于百姓来说,不开源就只能节流,节流与消费结构升级和扩大消费水平逆向。持续稳定地增加城市居民收入,不仅要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更要关注低收入水平阶层,如下岗、失业人员,尤其是一些无一技之长的体制外人员。因此要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调整国内生产总值支出的比重,适当降低投资率,提高消费率,为增加城市居民收入提供保障。

    3、调整产业结构满足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也反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结构需要不断适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居民消费领域的拓宽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引导人们的消费走向更高层次,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良性循环,为全面小康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

    4、提高素质、适应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提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因此需要大力加强教育,提高总体水平,优化人才结构布局。文化素质是影响消费文化的最基本因素,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接受消费、推动消费的动力,达到提升消费的层次、质量和理念,适应小康社会消费结构的生活需要。

    5、加强保障、减轻顾虑。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范围,提倡“即要享受今天,也要保障明天”的理念,应加强保障机制,做到应保尽保,取消人们对未来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忧虑,刺激人们对即期消费的欲望,加快消费结构升级的速度。

    6、改善环境、促进升级。商品房价格居高,服务欠规范。这都影响了消费结构升级,应对市场加强监管。教育的不合理收费挤占了居民家庭的大笔资金,心理上降低了居民的消费欲望,制约了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旅游行业的欠规范管理及旅游黄金周期间出游人数的过分集中,虽然烘托了一种火爆的气氛,但是还有更多的人“望游兴叹”,限制了部分人的消费,应考虑建立职工的旅游休假制度并合理设置不同行业的休假时间,强化透明旅游行业管理,建立长效发展机制。轿车进入家庭,也有很多现实的制约因素,道路、车位、维修、运行、环保、安全等系列问题也亟待解决。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安徽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驻伊美军围攻费卢杰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世界杯预赛国足VS香港
歌手江涛涉嫌携带毒品
车市“小鬼”当家?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