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理财产品进入竞争时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6日 09:48 上海证券报

    据统计,国内目前20%的人掌握着80%的金融资产,而在全部储蓄中,10%的人占有了66%的比重,国内超过100万资产的家庭已经超过1000万户,个人金融资产在结构上的过度集中决定了理财已成为一种现实需要。最近,各种理财新品种层出不穷,这不仅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将各类金融机构带入到了一种全新的竞争格局中。本次"读者讨论"刊出的稿件反映了投资者对发展理财市场的期望。

    西南财经大学 李伟:银行、保险、基金、券商:谁更有优势

    随着政策面的逐渐宽松,中国内地的理财市场逐渐进入了"百家争鸣"、"百舸争流"的大时代,各类理财产品也不断推陈出新。那么作为这场激烈竞争的主体------银行、保险、基金、券商这四者又各具备什么样的优势与劣势呢?谁又将笑到最后呢?

    从银行来看,其劣势主要有两点:一是在于投资渠道较为狭窄,目前我国仍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银行资金不能进入股市,这意味着银行理财品种的收益率不可能太高,因此其客户将以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为主;二是在于银行开展理财业务起步较晚,而且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通晓各方面金融知识的专业理财人士。但银行发展理财业务的优势也很明显:首先目前我国银行业总资产已经突破了30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95%。银行业庞大的资产既为银行理财业务提供了充足的信誉保证,同时由于各大机构理财业务的主要定位就是吸收银行系统原有的储蓄存款,而银行在这方面无疑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其次银行在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操作方面既具备规模优势也有丰富的操作经验;最后银行营业网点众多且分布广泛,这点优势在目前各公司理财产品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就特别突出了,事实上目前相当大比例的基金和分红险就是通过银行渠道销售的。

    近段时间来保险市场最为热闹的就是有关保险的"泡沫论",有专家指出目前占据国内保险市场半壁江山的分红险是泡沫。其实国外分红险发展一直都很健康而且也占据了保险市场的主流。与其他理财产品相比,分红险既有理财功能同时又具备一定的保险功能,因此其发展迅速也在情理之中,这也是保险公司理财最大的优势。但笔者认为仍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制约着分红险的发展:一方面是从近年的实践来看,分红险的投资收益往往不高。由于保险公司在基金和国债市场收益欠佳甚至出现了保险业务收益补贴投资业务的倒挂现象,特别是在目前加息的大背景下分红险面临了更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分红险作为将保险和投资有效结合的产品,其对人员素质要求非常高,而保险公司目前的人员结构显然很难满足这些要求。

    基金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其理财业务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首先,基金在理财业务上起步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而且相对而言历史包袱较轻;第二,目前基金业已形成了较为完整和成熟的产品群,能更广泛地满足客户需求;第三,基金运作透明度高,市场形象较好;最后,目前基金在整个金融行业中从业人员素质是最高的。但基金发展理财业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基金的管理费率太高,目前股票型基金年托管费约为1.5%,这个比例相当于一年期存款(税后)的80%,也远高出券商新推出的股票理财产品1%的费率。第二,基金的销售目前越来越依赖券商和银行,如果这些机构将来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基金的销售可能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最后,与银行、保险、券商相比,基金公司的注册资本往往较小,能给客户提供的最后保障较少。像此次中信证券(资讯 行情 论坛)理财产品推出的2亿元风险赔偿,基金公司如果没有外部单位提供的支持是无法提供的。

    从此次中信和光大推出理财产品后市场反应看,券商理财业务还是有广阔发展空间的,笔者认为其优势集中在一点:券商在股票市场上摸爬滚打最久,对证券市场最为熟悉,而且此次试点券商的素质都比较高。此外,为了顺利推动新产品的发行,券商还在管理费率、风险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创新,这些都吸引了市场的眼球。但是其发展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首先是券商近几年的经营状况很不理想,以往的委托理财业务时常有纠纷出现,个别券商甚至还出现过挪用保证金的行为,因此能否唤回投资者的信任将是券商理财业务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其次,券商能否在理财业务和自营业务以及其它业务间设立有效的防火墙以阻止各类风险的传播与扩散;最后,券商创新产品的信息披露能否做到及时、全面、准确也是其业务成败的关键。

    目前国内理财业务刚进入一个"战国纷争"的时代,但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其发展空间还相当广阔。那些充分扬长避短,在产品开发与创新、风险防范、经营管理等方面特色突出的机构必将在最后胜出。

    冉亚玲:理财之道 安全第一

    不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手头钱多了总是要想方设法打理一下。目前市面上流行的理财产品不少,但是仔细比较下来,真正能让投资人放心的却没有几个。

    券商委托理财一度曾经是上市公司趋之若鹜的"香饽饽",现在随着证券市场几年熊市,已经变成了上市公司利润报表中的"最伤心的痛"。委托理财成了"委托理亏"倒也罢了,以证券投资为专长的券商又接二连三地曝出自营黑洞,从主动做庄到被动套牢,再下来就是高位跳水,动不动就是亏损几十个亿,真难以让投资者再敢去投资券商推出的所谓理财新产品。

    投资基金号称是专家理财。但是根据晨星(深圳)金融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4年11月4日,股票型基金今年以来的平均回报率仅为1.6%;配置型基金今年以来的平均回报率仅为2.1%;债券型基金今年以来的平均回报率竟然是让人不可思议的--0.11%。专家理财高明在何处?

    国债一向是以无风险债券、金边债券著称,但是随着债券市场利率走低,储蓄存款利率又受到加息周期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国债也不能成为理财的主力品种。

    市面上一些保险产品也曾打着理财的旗号吸引投资者,但是在让投保人忘却投保的根本目的是取得保障,而糊里糊涂地把钱交给保险公司料理了一段时间以后,才发现所谓的"投资分红"、"投资帐户收益"都是不能实现的"假定收益"。

    有的理财专家讲:"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选择不同的理财产品来分散投资风险";又有理财专家讲:"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样才能集中精力管理好理财产品"。其实,风险总是与收益并存的,不论是一个篮子还是多个篮子,首先要保证篮子结实耐用才好。理财的目的不是在于赚得多,而是在于赚得持续、稳定、长久。不久前国家有关部门联合颁布的《个人债权及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收购意见》中有关"个人债权本金10万元以上部分九折收购"的条款更是给投资人上了一堂金融风险教育课。

    看来面对层出不穷的理财产品和变化多端的理财产品营销手段,投资者还是要把"saftyfirst(安全第一)"多在心里默念几遍才好。

    施国华:呼唤"核心竞争力"

    短短几年,中国金融行业的理财服务市场已是生机勃勃,尤其是今年以来,各金融机构争夺理财市场份额的竞争愈演愈烈。这种竞争有望在未来进一步加剧。有关权威专业机构对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四个城市进行的专项调查显示,74%的被调查者对个人理财服务感兴趣,41%的被调查者则表示需要个人理财服务。专家预测,未来10年,我国个人理财市场将以年均30%的速度高速增长。

    然而,到目前为止,各大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高端客户理财服务多数还只是构建了一个服务的平台,虽然容纳了众多服务品种,但是其中的细分层次、价值挖掘和整合的程度还远远不尽如人意,多数只是形成一个现代金融服务架构的雏形。特别是受分业经营以及服务水平影响,为高收入群体所设计的个人理财服务的趋同性越来越明显,各种服务品牌之间的服务差异性日渐弱化,难以形成独树一帜的产品核心竞争力,无力满足高收入群体"个性化、多样化"的理财需求,与国外知名金融机构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这种差距必然使国内的个人理财业务在未来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格局中处于被动局面。因此,如何培养一支熟悉市场、资本、金融、投资、贸易等多方面知识,具备灵活运用各类金融商品和投资衍生工具的能力和经验的理财队伍,如何根据客户需求,对各种个人金融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组合和创新,产生出满足高端客户增值、保值资产及安全、方便投资需求的个人综合金融产品,成为国内理财市场的当务之急。

    可喜的是,国内一些商业银行逐步开始对顾客的需求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不断了解顾客的消费心理、需求特征、行为偏好,认真研究各种顾客服务理论,解构顾客的需求层级,灵活整合自身资源,推出有自己个性的理财产品,努力为顾客提供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实现客户价值的飞跃。

    商品经济时代就是品牌时代,而品牌的树立必须依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理财产品只有注重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为客户实现增值最大化,提高客户的认同感,进而推动银行赢利模式的转变。

    陈丽棠:财富管理市场 尚需厉兵秣马

    麦肯锡曾给中国个人理财市场算过一笔帐,2002年中国个人理财市场利润达310亿美元,预计利润增长率16.5%,到2006年将增长到570亿美元。对中外金融机构而言,中国的理财市场是块巨大而诱人的"蛋糕"。财富管理业务在全球快速增长,而在中国却还处于萌芽起步阶段。

    虽然目前国内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跟国外在外延上仍存在巨大差异,但从他们紧锣密鼓地进行理财产品设计中明显可以感觉到他们已经意识到这种挑战并努力地提高竞争力。分业管理体制限制了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和财富管理业务上的跨度,加上金融衍生工具的缺乏,造成了目前金融产品的单一。随着混业经营体制的渐行渐近,银行获准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为其灵活设立理财产品及拓展业务提供了有利前提。在长期压抑的金融环境下,国内客户的需求与国外的相比显得非常低,他们大部分只要求资产的安全性及较银行储蓄利率稍高的增值。加上证券市场连年的低迷,大部分人成了风险厌恶者,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推出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所以一些兼具安全性和收益性的产品往往在无须大量宣传的情况下就被一抢而空。这种低要求对金融机构来说至少在目前是一种有利因素。但金融机构不能因此高枕无忧。

    在推出理财产品上,笔者认为更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要重质量,重诚信,善始善终,杜绝理财产品"烂尾楼"现象。理财产品销售后并不意味交易完成,而是标志着持续数年的后续服务,这期间如何经营,如何控制风险都成了重要课题。有的机构在销售产品时说得动听,可没过多久自己却被接管了。二是理财产品的设计应更加"平民化"。金葵花指数是都市高收入人群的理财指数;光大银行"阳光理财"起购点为11000元;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接受单个客户金额的起点都很高,限定性产品至少5万元,非限定性的要10万元,对于普通中小投资者显然是高门槛。市场需要更多人性化设计的产品。

    尽管目前中国金融监管方还不允许国外银行的产品在中国境内落地,境外金融机构负责人也认为目前启动中国市场为时尚早,起码要等5年以后,外资银行才会获准经营国内居民的业务,国内金融机构还是要在"保护期"抓紧时间厉兵秣马,在机构外部的重新整合,内部架构重组转型,产品设计,人员储备等方面做好相应准备,赶在外资机构之前切好"理财蛋糕"第一刀。

    邱亚桢:理财业务要有统一的监管标准

    近期市场上券商、银行、基金、信托投资公司等各种金融机构相继推出一些理财产品,在名目繁多的委托理财服务中,尽管形式不尽相同,但就其财产关系性质而言,均属信托方式。这些理财产品在法律关系、所承担的责任以及产品功能上都具有趋同性。但在我国现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下,不同的金融机构分属不同的监管机构,因而出现了同类性质的金融业务监管标准不一致的现象:

    一是受托人的主体资格问题。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行政规章规定,信托投资公司是资金信托业务的唯一主体。但在受托人主体的资格的法律界定上,现行的《信托法》和《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出现了一定的冲突。

    二是监管标准的不统一。在金融实践中,各类金融机构的委托理财产品中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存在直接的竞争的关系。监管标准的不统一,造成各类金融机构竞争条件事实上的不平等。还有税收、破产财产清偿处置以及会计制度等等,这一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委托理财业务的风险防范。

    三是对现行的以金融机构分业经营为基础的金融监管体制构成了挑战。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是建立在不同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基础上的,但就委托理财业务而言,这一前提实际已被打破。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不同金融机构的功能正趋于融合,因此以金融机构划分金融功能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因此,随着委托理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有必要统一金融机构委托理财业务监管标准以保证竞争条件的大体平等,统一委托理财业务对消费者的服务标准,制定统一的监管规则,以促进委托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

    方永根:信托产品的起点要低一些

    当每次推出信托理财新品时,不少投资者想方设法从股市里抽出一部分钱,去买信托产品。但现在购买信托产品的起点较高,一般要10--20万元。这就将许多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的投资者"拒之门外"了。难怪有人将购买信托产品称之为"富人的游戏"。

    在当前各种理财新品不断推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信托投资公司在推出信托新品时,如能做到投资项目的风险小一些,投资受益高一些,购买起点低一些,服务态度好一些,一定会更受投资大众的欢迎。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理财产品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