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滚滚热潮20年 CEO走下神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6日 03:06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今年正值美国《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推出50年。最新一期《财富》杂志专门发表评论文章,对历史上的著名CEO进行了回顾。该文指出,当以CEO为代表的商业明星和经济周期共起落的时候,CEO热潮其实已到需要总结的时刻了———

  《财富》杂志每年会评出共八项企业排名。《财富》的各种企业排名中,最被看重的是4个,即全球企业500强、美国企业500强、美国最受欢迎的企业排名和全球最受欢迎的企业
排名。今年正好是杂志推出世界500强排名的第50年。

  《财富》杂志负责企业排名的工作人员只有5人。他们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并且是集体操作。集中对某一国家和地区进行排名以后再转移到另一地区。全球500强统计的截止时间是每年6月份的最后一天,经常是在最后一刻还要修改最新数据,甚至改变个别企业的排名顺序。这项工作是1954年开始的,当时条件比较艰苦,但现在已经容易多了。除了设备和手段比以前先进以外,经过这么多年经验积累,工作人员已经熟门熟路,有了完整的体系,只要把公司的财务报表输进去,就有了排名大概的轮廓。

  为了每年能按时完成资料收集和排名工作,《财富》杂志建立了大型的资料库。目前《财富》杂志的资料库中共有1.1万家公司的基本情况,其中1100家公司(包括650家海外公司)是非常活跃的,因此也成为《财富》杂志的重点跟踪对象,他们甚至掌握着这些大公司25年来的资料。

  由于《财富》世界500强排名所依照的数据比较复杂,再加上有些国家和地区某些企业不能及时向《财富》提供其财政数据,世界500强排名还不够全面,但并不影响其权威性。

  《财富》排名的强力竞争对手是《福布斯》的排名。《福布斯》只统计上市公司,国有非上市公司不统计,而《财富》把国有非上市公司也统计在内;《福布斯》以统计截止时间的企业所在国货币与美元比价为准,而《财富》用的是当地货币与美元的全年平均汇率。此外,两家杂志所使用的截止日期也不一样,往往排名顺序也存在出入。

  如果你是一个CEO的崇拜者,给你一个忠告,当你在媒体上看见你崇拜的CEO正驾车环游世界的时候,他或许只是在推销公司的产品———汽车。20世纪80年代艾科卡开始掀起的CEO热潮一直延续了近20年。现在,人们已经开始反思,CEO热的根源是什么,媒体与CEO之间的紧密关系究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CEO从幕后走到台前

  1/4个世纪前,艾科卡被外界捧为克莱斯勒公司的“救世主”,在此之前,大量的公司管理者不为外界所知。当然,约翰·洛克菲勒、安德鲁·卡内基、亨利·福特、托马斯·沃森这些美国历史上神话般的人物例外。他们被奉为创造者、建设者,甚至任何一种对美国来说好的东西都可以用来比拟他们的形象。

  显然,公司管理者不是指这些人物,这个职位内在的含义是“妥协处理”和“个性压抑”。即使这些管理者在他们各自的领域已经成为了“传说”,例如:阿尔弗雷德·斯隆或者皮埃尔·杜邦,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他们还是没能超越普通人。

  然而,艾科卡以后,一切都改变了。这个转折点恰好是《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50年历史的中间点。1980年前后,艾科卡开始以克莱斯勒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身份出现在自己公司轿车的广告中。这个举措被哈佛商学院教授雷克什·库拉纳称为艾科卡人生的另一个起点。这位教授曾经著有《寻找公司的救世主:对超凡魅力CEO提的无理性问题》一书。

  此次事件以后,管理者的地位才真正提高了,可以说,他们从“管理者”变成了“名人”。此后的20年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分水岭,管理者们开始从幕后走到幕前,成为公司的核心人物,同时显得越来越“酷”。从杰克·韦尔奇、路易·郭士纳到名人CEO名单中的最后一个名字阿尔·邓拉普,似乎一夜之间,领袖人物就聚集起来,他们在爆满的曼哈顿饭店得到一张专属的餐桌或者是卖掉成百万册的自传。他们被称为“英雄”,当然,这种称谓后来被事实证明是不恰当的。

  过去的十年中,这些商业明星和经济周期一起升起又跌落。20世纪50年代,虽然商业发展十分迅速,但大公司被广泛关注仅仅是刚开始。耶鲁管理学院副院长杰弗里·索南费尔德指出,当战争年代刚刚过去的时候,人们还沉浸在战争的阴影中,当然,关注的焦点不可能是那些穿着灰色法兰绒西服的商人们。那时侯,在大公司里工作意味着忍耐而不是出名。60年代的时代精神使商人这个形象认同度更低,变得更糟糕。随后的70年代也没有什么大的改观,石油危机、经济倒退和大量工厂的倒闭打击了美国的工业。

  改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幸运的艾科卡像一个骑在白马上的英雄,先是被福特公司不拘一格聘为主席,之后,又扮演了克莱斯勒公司救世主的角色。短短6年时间,艾科卡把克莱斯勒公司从倒闭的边缘拉了回来。这个时候,人们已经看不见汽车制造业复苏这个大背景,只看见艾科卡的成功。他的自传销售大好,甚至有人提出把他推举为美国总统的候选人。坦率地说,艾科卡是明星,但是,仅此而已。

  频繁现身媒体的CEO们

  突然之间,你只要打开电视就可以看见CEO的踪迹。万事达卡、麦当劳、联合食品等公司穿着深色西装的首席执行官频繁在各种媒体上露面,彻底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汽车经销商和纺织品商人沉默寡言的形象。1980年,艾科卡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的时候抱怨,过多的演艺活动让人疲惫不堪,但是,他同时又强调,只要是对公司有利,他就身先士卒。他甚至与著名艺人弗兰克·辛纳区一起出现在广告中,并且出席了克莱斯勒公司近80个不同的活动。

  并不是每个人都赞同CEO频繁曝光的趋势。广告人把这个趋势看成是一种循环的“噩梦”。知名广告人LindaKaplanThaler这样描述她的看法,她说:“你总是希望在过分夸张的时候还可以尽量接近事实。你想让人们认为CEO的形象是严肃的,他们不想频繁出现在广告中,但是,很快你就会发现,他们确实希望出现在广告里。这成了一个解释不清的循环。而受害者则是一代电视观众。”

  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初期,仍然有很多管理者对于过多曝光保持谨慎的态度。他们不在乎人们的恶意评价,甚至觉得这种评价比称赞更为合适。比如,通用电气公司的CEO杰克·韦尔奇由于他的“无情”就被人们称为“中子弹杰克”。他的裁员决定、收购或出售业务的决定,总是遭到媒体的大肆攻击和无情嘲讽,但这些并没有改变他的做法,也没有影响通用电气的业绩。

  20世纪80年代中期,情况又发生了变化。被人们视为“赌徒”的新的CEO形象出现了。以卡尔·伊卡恩、本·皮肯斯、索尔·斯坦伯格为代表的CEO们被看成是美国公司恃强凌弱的最佳代表。他们的名字也成为了追逐利益的代名词。你可能没有听说过前面这些人物,但是,你肯定知道这个时代臭名昭著的伊凡·博斯基和“垃圾债券大王”迈克尔·米尔肯。在这史诗般的十年里,很多像迈克尔这样为了利益不惜违反法律的CEO被赶下了历史舞台。

  高科技时代的CEO

  在一些CEO退出了历史舞台的时候,另一些人崛起了。

  随着高科技公司的发展,人们把目光投向了这些公司的领导者。而正是这些人成了新偶像。他们如此容易被人们关注得益于他们所从事的行业。

  硅谷霍夫曼公关公司的总裁路·霍夫曼指出,由于人们不了解高科技产品,所以也不能理解这些高科技CEO的工作性质,这些CEO的形象就更容易被推广和崇拜。正是因为这样,以比尔·盖茨、斯蒂夫·乔布斯、拉里·埃利森为代表的新一代CEO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被包装成独立创业的神奇人物,受到众多媒体关注。1983年,比尔·盖茨被《人物》杂志评选为当年世界最受关注的25人之一。仅仅在第二年,他又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

  另一个高科技时代的表现是,由电子媒体参与的CEO造神运动成果斐然。随着CEO越来越受关注,投资者在商业媒体上的投入也随之加大。最具代表性的是1989年成立的CNBC。这个专业频道给CEO们提供了更多从平面媒体走上电子媒体的机会。这些CEO在电视上频繁出现,为观众提供商业信息,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了明星。号称投资之神的沃伦·巴菲特就是通过电视代替了沃尔特·克朗凯特在美国人心目中最可信赖的人的位置。甚至有投资者愿意出25万美元与他共进午餐。

  到了90年代中期,由于商业娱乐化的运作加剧,商业已经与性感联系起来,即使CEO们与著名女演员和名模在一起也不会有人觉得奇怪。CEO的个人魅力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每个公司的股票价格都和它所雇佣的CEO直接挂钩。假如想提升公司股价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请一个世界知名的CEO。1996年,阳光公司在聘请了绰号“链锯”的阿尔·邓拉普为其CEO的当天,股价就上涨了49%。阿尔·邓拉普是一个解救困难公司的明星,但是,同时也被看成一个冷酷无情的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ScottPaper公司的经营陷入困境时,邓拉普操刀对其进行了改造。他解雇了1万多名员工,削减包括研发、工厂修葺及慈善捐款在内的一切开支,最终令公司业绩改善,股价也上扬了225%。这些作为不仅给他带来了“链锯”的绰号,也让他在短短18个月中进账1亿美元。当他接受《财富》杂志对他的采访时说:“我不在乎你们叫我‘自我主义狂人’。”他甚至对关系亲密的助手也毫不客气,有位助手为此有一年半的时间没有和他说话。

  随着阿尔·邓拉普两年后被阳光公司解雇,CEO热潮也随之过去。一批CEO相继离开岗位。CEO与媒体关系过于密切的弊端已经显露出来。道理很简单,如果CEO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周旋于无休止的媒体活动中的话,必然将影响其对公司运营情况的了解程度和决策的正确性。人们对于CEO的态度也趋向冷静,有些人已经开始反思CEO热潮。可以肯定地说,CEO们在电视上露个面就可以卖掉产品的时代应该已经过去了。

  《国际金融报》 (2004年11月16日 第八版)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