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浙江:对农业结构调整与效益农业发展的分析研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5日 11: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省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供求逐渐进入买方市场,粮食、生猪、柑桔等大宗农产品普遍出现卖难,1997年下半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首次出现下跌,但优质农产品仍供不应求,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突出。1998年我省农业生产进入全面的结构调整和优化时期。2000年中央提出战略性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2001年我省及广东、海南等省在全国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农民有了更大的生产自主权。2003年后由于供求关系变化等原因,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
出,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

    自1998年我省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来,六年过去了,农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发展情况到底如何?在新形势下,我省又该如何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效益农业。本文从全省农业发展的角度,作了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1998年以来农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发展情况和特点

    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世纪抉择。1998年12月,浙江省委九届十四次全会通过了《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我省在全国比较早提出了效益农业概念。所谓效益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使得发展效益农业有了可能和空间。效益农业的良好发展,加快了我省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一)农林牧渔业结构优化,但进展不快,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内部结构调整明显。

    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我省农林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2003年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比1998年降低2.9个百分点,牧业和渔业比重分别提高2.2个和1.5个百分点。但总的来看,四业结构变化不大,特别是牧业所占比重仍然偏低。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比较,2003年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仅略高于海南省,排全国倒数第二位。与《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提出的畜牧业产值应达到30%以上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见表1)。

    表1:浙江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构成

                                2003年   2000年   1998年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1165.23   992.52   931.84
    一、种植业比重(%)           45.5     45.3     48.4
    二、林业比重(%)              5.6      6.8      6.4
    三、牧业比重(%)             20.0     17.9     17.8
    四、渔业比重(%)             28.9     30.0     27.4

    1、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在耕地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我省种植业通过结构调整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2003年我省种植业总产值为529.44亿元,比1998年增长32.6%,年均递增5.8%。种植业产值的增长是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实现的,主要是结构调整的功劳。2003年我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2834.39千公顷,比1998年减少1085.21千公顷,减幅达27.7%,年均递减6.3%。

    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我省各地立足本地特色,重点发展了蔬菜、花卉苗木、果用瓜和药材等效益较好的经济作物(见表2)。

    表2:浙江种植业主要品种生产情况

    单位:千公顷

    -                       2003年    1998年   2003年比1998年增减%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2834.39   3919.60                 -27.7
    粮食作物面积           1427.77   2799.51                 -49.0
    其中:春粮面积          152.46    505.66                 -69.8
    早稻面积                129.35    750.40                 -82.8
    秋粮面积               1145.96   1543.45                 -25.8
    油料作物面积            250.90    281.88                 -11.0
    其中:油菜籽面积        229.49    266.61                 -13.9
    花生面积                 17.52     11.70                  49.7
    棉花面积                 17.63     62.84                 -71.9
    甘蔗面积                 19.21     10.71                  79.4
    药材类面积               26.16     12.04                 117.3
    蔬菜面积                700.77    368.03                  90.4
    果用瓜面积               97.54     58.32                  67.2
    花卉苗木面积            114.27
    其中:花卉面积           28.67      5.60                 412.0
    茶叶产量(万吨)         13.27     11.32                  17.2
    园林水果产量(万吨)    286.29    206.42                  38.7

    与1998年相比,2003年我省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71.4%下降到50.4%;蔬菜种植面积比重则提高到24.7%。花卉苗木作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1998年种植的花卉苗木数量还很少,但现已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成为全国主要的花卉苗木产区。2003年全省花卉苗木面积达114.27千公顷,成为我省播种面积仅低于蔬菜和油菜籽的主要经济作物。

    2、畜牧业饲养结构调整,规模饲养比重大大提高

    2003年我省畜牧业总产值为233.01亿元,比1998年增长35.4%。虽然畜牧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还不高,但发展速度是农、林、牧、渔四业中最快的。在这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我省畜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点是:(1)饲养品种结构调整。生猪和家禽是我省畜牧业生产的主体,其产值占牧业产值的80%左右。在生猪、家禽饲养加快发展的同时,近年来我省草食型动物饲养快速发展。2003年与1998年相比,全省奶牛存栏数增长了2倍,羊存栏增长26.6%,兔存栏增长39.8%,大大快于生猪存栏8.8%的增幅,也高于家禽存栏23.5%的增幅。(2)饲养方式的变化。农村散养的畜牧数量大幅度萎缩,规模饲养户大幅度增加,畜牧饲养逐渐朝着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2003年,全省年出栏在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饲养户(包括企业和农户)数量为2.48万户,出栏生猪中规模户饲养的比重达到47.2%;家禽存栏中规模户饲养的比重已占到45.4%,出栏家禽中规模户饲养的占到61.6%。(3)蚕茧生产下滑。浙江省作为全国蚕茧生产的主产区,1998年~2001年,蚕茧产量一直位列全国首位。但由于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近年来我省蚕茧生产下滑幅度较大。2003年蚕茧产量仅为7.91万吨,比1998年减少24.1%。

    3、水产养殖快速发展,渔业生产以捕捞为主转向捕捞养殖并重

    长期以来,我省渔业生产以海洋捕捞为主,但近年来水产养殖特别是海水养殖得到快速发展,渔业生产转向捕捞养殖并重。2003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482.82万吨,比1998年增长14.2%,其中海水养殖和淡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97.6%和53.8%,而海洋捕捞产量则下降3.7%。海洋捕捞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由1998年的77.2%下降为2003年的65.1%。海水养殖面积117.41千公顷,比1998年增长67.3%;淡水养殖面积215.16千公顷,比1998年增长6.7%。海水养殖中鱼类、虾蟹类产量成倍增长,但养殖数量最多的仍是贝类;淡水养殖仍以鱼类为主,虾蟹类和特种养殖发展很快。2003年,海水养殖产量中贝类占81.5%,淡水虾蟹类产量比1998年增长五倍,甲鱼产量比1998年增长7倍,淡水珍珠产量比1998年增长4倍。

    (二)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效益农业得到良好发展

    1、立足特色,效益农业结硕果。结构调整并非轻而易举之事,简单的减粮扩经不一定就能带来效益。结构调整难,主要难在难以选准生产市场适销对路的那些品种。然而,浙江人凭着开拓精神和市场意识,凭着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历史沉淀,效益农业取得巨大的成就,涌现出了一大批发展效益农业的成功典型,形成区域农产品特色,基本具有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有的甚至已经能够左右国际市场的价格。如余姚的榨菜,萧山的苗木,常山的胡柚,诸暨的珍珠,建德的草莓,金华的佛手,长兴的吊瓜子等。

    2、围绕生产优势发展效益农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我省有优势农产品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十大农业主导产业(粮油、水产品、茧丝绸、果品、竹木、畜禽、蔬菜、茶叶、食用菌和花卉),除粮食外在市场上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在全国的生产优势得到加强(见表3)。

    表3:浙江省主要农产品生产在全国排列位次

                               2003年   1998年
    油菜籽产量                      8        9
    水产品总产量                    4        4
    蚕茧产量                        4        1
    水果总产量(包括果用瓜)       10       11
    竹笋片产量                      2        2
    板栗产量                        5        6
    村及村以下木材采伐量           3*        3
    村及村以下竹材采伐量           6*        4
    生猪出栏头数                   14       15
    家禽出栏只数                   14       17
    蔬菜种植面积                   10       13
    茶叶产量                        2        2

    注:加*为2002年数据排位。

    浙江农业主导产业的主要农产品在全国的排位上升,说明浙江农业结构调整走在全国前列。

    3、围绕“优质、高效”发展效益农业。发展效益农业,就是淘汰劣质品种,压缩大路品种,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至2003年底,我省建立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3977个,种植面积211千公顷,畜牧生产示范基地614个。“粮棉油”统一供种率达66.0%,粮食优良品种种植面积达75.8%,“双低”油菜面积占油菜籽总面积的69.3%。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发展。效益农业的发展,我省在有限的农业资源上产出的价值量大大增加,耕地产出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2003年亩均种植业产值2217元,比1998年增长18.9%;劳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48元,比1998年增长58.0%。

    4、走出乡土发展效益农业。受土地资源的限制,浙江农民大胆走出乡土,到外地寻找发展空间,是浙江效益农业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如嘉善的农民到上海郊区种蔬菜;温岭农民到广东、海南等地种西瓜;建德农民把草莓种到了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的郊区;丽水农民异地开发食用菌,足迹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县;诸暨农民把珍珠蚌养进了中国四大淡水湖。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全省至少有20多万名农民带着资金、种苗、技术,走出浙江,从事种植、养殖业,足迹遍布除台湾省外的各省(市、区),有的还走出国门从事种养业。走出去的农民把浙江优质农产品带到全国各地,开拓了全国市场甚至国际市场,为效益农业的发展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二、对我省农业结构调整与效益农业发展的评价

    农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发展总的目标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优化农产品的品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农业的效率,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二是增加农民的收入;第三是实现农业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但质量仍需不断提高

    农业结构调整后,广大农户努力生产市场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使我省农产品的供给特别是有效供给增加,市场供应更加丰富。同时,因为效益良好,农民有了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增强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发展后劲。虽然我省在发展效益农业的进程中注重农产品质量,农产品质量也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产品的质量仍需不断提高,总体上仍未达到消费者放心的程度。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市场供应中数量不多,价格太贵,对普通居民来说承受能力有限。

    农业作为一个为城乡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的基础产业,在现阶段的发展来说,产出仍然需要增加,质量更需不断提高,特别是需要不断增加价格适宜的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二)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增收作用仍不够明显

    勿庸置疑,效益农业的发展在部分地区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但从全省范围看,农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发展的增收作用仍不够明显。2001年、2002年、2003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的收入,仅分别比上年增长3.8%、0.3%和3.7%,对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只有11.0%、0.8%和7.4%。说明农村居民来自家庭经营农林牧渔业收入虽然有所增长,但增长速度并不快,增加额也不大;家庭经营第一产业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很低,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仍然是非农收入。

    (三)农产品的整体国际竞争能力增强,但有些农产品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1998年以来,我省农副产品出口额稳定增长,国际竞争能力有所增强。2003年我省农副产品出口额为39.56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1.45倍,年均增幅为19.7%。特别是水海产品、茶叶、蔬菜、蚕丝等主导出口产品,2003年比1998年出口增长分别达到70.6%、1倍多、24.3%和43.2%。但活猪出口有较大幅度下降,比1998年下降34.3%,花卉苗木出口形势也不乐观。

    (四)规模化生产稳步推进,但水平还较低

    近年来效益农业的良好发展,规模经营的稳步推进是一个重要因素。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业领域,为土地的规模经营创造了前提条件,全省出现了一大批农业经营大户。2003年全省有农业种养大户19.47万户,其中种植业大户9.13万户,养殖业大户10.35万户。相对集中连片的基地建设取得良好进展。全省现有万亩以上种植业基地300多个,万亩以上水产养殖基地约50个左右,面积占全省水产养殖面积的四分之一多;年出栏万头以上生猪饲养户(企业)2003年有94个。有规模才有效益。我省农业正在从“小而全”格局向“大而专”布局转变。但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只能根据现实条件逐步地稳妥地推进,农业特别是种植业规模化生产的水平还是非常低的,20亩以上种粮大户的种粮面积只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4%。

    (五)主要农产品集中产区初步形成,但离真正形成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仍有比较大的差距

    经过结构调整,各地大力发展本地有生产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使我省农产品的布局相对比较集中,一些跨行政区域的优势农产品的片状、带状区域化布局已经或正在形成。如食用菌,2003年温州、嘉兴、丽水和衢州四市的产量占全省的87.6%。茶叶,全省80%以上的产量集中在杭州、宁波、绍兴、金华和丽水五市。花卉苗木,杭州、宁波、绍兴、金华四市的种植面积占全省的80%,特别是萧山区,其种植面积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多。竹笋片产量,杭州、湖州、绍兴、宁波和丽水五市产量占全省86.7%,其中临安市产量就占全省的21.9%。2003年,全省有43.8%的乡(镇)茶园面积在千亩以上,有72.5%的乡(镇)果园面积在千亩以上。虽然我省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各地所形成的产业带比较分散,规模偏小,离真正形成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仍有比较大的差距。

    (六)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仍有待提高

    浙江人多地少,劳动力成本又高,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唯一的途径在于依靠科技进步,把科技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增强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事实上,正是依靠了科技的力量,我省效益农业才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从1999年起,我省实施省级种子种苗基地建设,提高辐射和带动能力。各市、县也因地制宜,逐步建立了各自的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依靠科技进步,我省设施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2003年我省设施大棚数量达187.74万只,比2001年增长31.6%,蔬菜和果用瓜生产中,大棚种植已占相当大的比重;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设施农业发展很快,设施栽培面积59.56千公顷,比2001年增长28.0%。由于尝到科技给效益农业带来的甜头,我省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热情高涨。2003年全省各县(市)举办农业技术培训4121期,培训人数达34.49万人次,乡(镇)举行的短期培训就更多,达1.41万期、140.6万人次。但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目前我省农业的科技支撑力仍然不强,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受体制、经费及基层农技队伍等因素制约,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不强,目前科技推广率和覆盖率均只有30%左右。

    (七)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大力发展,但仍处于初期阶段

    发展效益农业,使我省农户直接置身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中。分散的农户显然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效益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农业经营机制的创新。一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引导,二靠浙江农民敢闯肯干的精神,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合作经济组织得到大力发展,农民进入市场和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2003年全省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7110个,从业人员89.7万人,固定资产297.4亿元,带动农户537.33万户,所带动农户已占全省农户总数的46%。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公司+农户+基地”等方式使农业市场风险降低,收益提高。各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迅速发展,在农产品的市场推广和营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从茶叶到蔬菜到苗木到果品,各地的特色主导农产品,基本上都组建了行业协会。农业产业化,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是我省效益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加工能力弱,利益联结机制还比较松散,农业生产与市场脱节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对策与建议

    在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是长期的任务。在考虑效益农业发展的思路时,要从统筹城乡的全局出发,考虑质量和产量的统一、速度和结构的均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多方面因素。要树立效益第一的观念,依靠科技进步,实施产业化经营,建设品牌农业、特色农业、规模农业。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我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以下一些方面也是应该引起重视与关注。

    (一)重视农业的定位

    从发展效益农业的实践看,特色农业、都市型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型农业、绿色休闲农业等模式和概念,凡获得成功的,都是立足当地,经过充分论证的。所以,各地在发展效益农业时,如何根据本地区的资源和优势,确立本地区农业的定位是很重要的。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基础也是建立在对农业如何发展的正确的定位上。在新形势下,对浙江农业的定位,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研究。我们认为,走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之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发展高效农业,首先,可以考虑发展都市型农业。一般认为,都市农业是一个地域经济概念,它处于城乡过渡地带,或者如网状分布在城市群之间。都市农业具体包括都市内的小块农田、庭院和阳台绿化,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和远郊农业以及环大都市经济圈在内的适宜大都市市场需求的农业。浙江地处长江三角洲,毗邻我国最密集的城市群。嘉兴等浙北地区,可以通过接轨上海,成为上海的菜篮子,使上海的市场成为我省农民的钱袋子。省内其它地区,发展都市型农业同样大有可为。发展都市型农业,不仅可以为城镇提供蔬菜、水果、鱼虾等鲜活农产品,还可以为城镇提供休闲观光场所和生态功能,同时,城市也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资金、信息和管理支撑。

    发展创汇农业,我们有产品优势,也有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外贸主体。水海产品、茶叶和蚕丝等具有生产优势的传统产品,近年来保持了较好的出口形势。在此基础上,应努力扩大花卉苗木、蔬菜、食用菌等新兴农产品的出口。近年来我省花卉苗木发展很快,但能否象荷兰一样,靠着花卉业和奶业,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把我省的花卉市场拓展到国际市场,做大做强。

    (二)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步骤。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突破口。农业部于2003年1月发布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对我国要优先发展的11种优势农产品布局专门作了规划,涉及到我省的有“双低油菜”、“柑橘”和“水产品”。我省在2003年9月也正式制订出台了《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将重点培育水产品、蔬菜瓜果、笋竹、干鲜果、蚕茧、花卉苗木、食用菌等11类特色优势农产品。笔者认为,要进一步优化我省农业的区域布局。第一,要大力宣传《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让企业和农民对《规划》了解和熟悉,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民在优势区域内投资和生产特色优势农产品,以促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聚。第二,农业部发布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特别强调指出,水稻、生猪等部分农产品因为在全国种植和饲养范围很广,近期国家不作专门规划。但从浙江情况看,应该将主要农产品都纳入区域布局规划,可将《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上升为《浙江省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从浙江这几年农业发展的实践看,市县一级出台的区域农业发展规划较多,一般立足本地资源和市场,发展本地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的区域化生产。从全省看,我省虽然是一个农产品生产品种较多的综合性农业区域,但一些农产品的产地还是比较集中,要形成一些规模较大的跨行政区域的优势农产品布局,非常需要省政府的指导。第三,我省不同地区的具体生产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不同,资源禀赋差异大,也需要运用各具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合理的生产组合。第四,必须尊重农民意愿,要通过示范和引导,让农民自愿地改变种植品种和经营方式,而不能搞强迫命令,强制推行统一种植和统一经营。

    (三)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我省设施农业已开始有所发展,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设施大棚中80%以上是普通大棚和季节性大棚,与荷兰、日本、以色列、美国、韩国、法国、加拿大等设施农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国外工厂化农业现代化程度相当高,种苗产业非常发达;单产水平高,如荷兰温室番茄年产量达到每平方米40~50公斤;温室日趋大型化;计算机智能化温室综合环境控制系统开始普及;管理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无土栽培发展迅速,成为主要栽培方式。而我省与其相比,只能说处在初级阶段。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不仅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需要,也是解决我省人地矛盾的必然选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扩大,已经为发展设施农业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据省统计局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抽样调查资料,2003年与1998年相比,无论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粮食的直接消费量都下降了,而蔬菜、瓜果类、肉类、鱼虾等消费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设施农业作为科技含量高、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化生产方式,在蔬菜、瓜果类、花卉苗木等方面的生产上具有非常巨大的优势。同时由于设施农业高产出产生的替代效应,可以使我省有更多的耕地用来发展粮食生产,也可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四)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目前,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处于初期阶段,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仍需下大力气抓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一,是要扶大扶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肩负着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目前,我省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与基地或农户的利益联结还比较松散,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所以,全面提高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扶大扶强农业龙头企业是重点。对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的农业龙头企业要一视同仁的予以扶持,除了省里重点扶持的企业外,各地也要选择一些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予以扶持。

    第二,进一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效益农业的发展中,我省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有了一些发展。但农民在交易中仍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流失,农民组织还需进一步壮大。通过农民自己自愿组织和政府扶持,成立一些行业组织、专业协会等,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五)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现代农业的效益,更多地产生于产后的加工和流通环节。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率仅30%左右,而且以初级加工为主。农产品大都以鲜活形式推向市场。农产品加工水平低,也削弱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工业经济中农副食品加工业所占比重也较低。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农副食品加工业所占比重只有2.0%,增加值中所占比重1.3%;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农村工业企业总产值中农副食品加工业所占比重为1.8%,增加值中所占比重1.4%。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部于今年年初制发了《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方案》,将在全国组织实施的农产品加工业推进行动,将建设九大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带。其中优质油菜产业带加工示范项目,柑橘产业带加工示范项目,优质水产品产业带加工示范项目,优质茶叶产业带加工示范项目等都与我省密切相关。我省应该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搞好初级加工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把廉价的农产品变成价值高的产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水平。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浙江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