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你会怎么做呢?据笔者耳闻目睹得到的反馈大多是“扩大生产、保证供应”、“乘胜出击、占领市场”等等,这种营销策略其实很有问题。市场缺的不是产品的产量,而是产品的品牌,或者品牌也不缺了,缺的是有价值的品牌。盲目扩产增销,会危害品牌,导致品牌掉价,进而影响长远赢利。先看看一些成功的商家的另类做法。
品牌是这样炼成的
在意大利有家专卖首批新产品的“莱尔市场”,进货者遵循只进首批、售完为止的原则不变,于是“不理解的顾客”和“听诉说的旁人”蜂拥而至,渐渐地生意越做越火,莱尔市场在人们心中树立起这样的印象———买新上市的产品就得去莱尔市场,这是它赖以生存的品牌效应。
莱尔市场只出售新上市产品,这无疑抓住了顾客求新、惜稀的心理,如果它也为求销量提升而出售哪怕是受欢迎的非首批货,它的品牌特色也就玩完了,它将混同于一般市场而让人淡忘。不过,不以销量求胜的最值得一提的应是路易·维登。它制作世界上最有名气的箱包,有报道称,游客在巴黎的专卖店里甚至凭护照才能限购一只,英美上流社会和好莱坞红星都视路易·维登箱包为珍品。
路易·维登的成功之处在于除了对产品讲究质量、做工精细外,还一直坚持专人销售、限量供应的营销方式,专卖店里的陈列品不标价,而且不陈列所有的产品。他们实行一对一销售,每个顾客均有专门的销售人员介绍产品,由销售人员推荐产品,逐一报价。而且绝对严格控制销售量,无论碰到要货量多大的顾客,也不为之所动。曾有一位日本顾客提出要买50只手提箱,但销售员声称已无存货,只卖给他两只。这位日本顾客一连8天上门十多次,都没如愿。路易·维登公司采用这种限量销售的方法,人为地造成了供不应求的紧俏气氛,赢得了世界消费者的喜爱,而且都是忠实的高层次消费者群。
物以稀为贵,路易·维登是靠质量过硬和限量销售来维持其品牌含金量的,这与国内不少企业惯用的手法的确截然不同。例如上市公司泸州老窖是国内酒业的知名品牌了,可你知道吗?它的子品牌和酒品曾多得恐怕连自己也未必算得清!为免泸州老窖的老字号受到损害,该公司终于宣布自2004年6月起,旗下的51个子品牌、630多种酒品将退出市场。泸州老窖方面称,之所以砍掉这些子品牌,是因为这些酒品的进入门槛低,市场表现参差不齐,并且过于泛滥,加上个别子公司又不注重品牌维护,“一个品种不行,马上就换一个品种”,给核心品牌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而最近,著名的五粮液也出于同样的原因,一举砍掉旗下38个品牌,重点培育10个名牌产品。
品牌需要饥饿营销
产品不是摊子铺得越大、卖得越多就越有生命力,如果卖得越多同时也亏得越多,那离死亡就不远了。产品的生命力较之产销量更依赖于其特色。产品愈具有特色,便愈有生命力。不少消费者购买商品不是单纯为了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还要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产品品牌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品质个性甚至比产品的实用性还具吸引力,试想,如果只当普通箱包用,谁会愿多花N倍价钱、时间和口舌去买路易·维登呢?这在高层次消费者群里尤为如此。因此,产品企划时须为自己的产品创立鲜明的特色,让自己的产品与众不同,让营销手法异于寻常,从而塑造出独特的市场形象而生存于市场。名牌不能摆在地摊卖,地摊买到的路易·维登是假货。产品子品牌和品种过多过滥,为求促销不惜到处削价叫卖,必毁损身价,结果赚得百粒小芝麻却丢了一个大西瓜。品牌身价流失,附加值必然下降,此中得失,确值得细算。精明的商家不是不重视市场占有率,而是选择占有市场最有价值、“最有钱图”的层面。而占有这个细分市场,靠的不是喂饱反而应是饥饿。采取供应低于需求的办法,有意识地营造市场紧俏气氛,使品牌身价始终维持高位,也就维系住高端消费者追捧的信心(因为这也代表其身份),从而达到巩固市场成果的长远目的。
饥饿营销的确是养护品牌的一个好办法,因而也是赚钱的妙招。“卖10瓶能赚100法郎,为什么要卖20瓶去赚100法郎呢?”这是盖斯迪尔公司算账的逻辑。在法国,盖斯迪尔公司生产的葡萄酒比人家的要贵十几倍以上,但却供不应求,靠的正是量少质优。可见,在价格战中采取廉价多销的策略固然可赚得一时之快,但毕竟本高而效低,所以有人谓之“自杀”亦不为过。其实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和品牌实行优质高价的策略,也不失为制胜良策。
当然,实行优质高价的饥饿营销策略也要慎重,盲目运用限量供应的“饥饿行销”可能会成了孤芳自赏的可笑败着,特别是对于无名气的产品而言,不易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培育客源,甚至不为人所知,当然也就无法提升品牌价值。兰文(子琦/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