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发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新变化 , 但这并不会改变其对外投资的战略目的——寻找战略性资产,以培植核心竞争力 , 形成垄断优势 , 实现内生增长,获得高额利润。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过程就是不断在全球寻找和获得战略性资产的过程。因此 ,跨国公司投资必然是一把“双刃剑”,不仅会产生巨大的技术外溢效应 , 也会产生技术内敛效应。有效利用跨国公司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 ,防范技术内敛效应 ,推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开发 , 是保持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 也是利用外商投资的战略安排。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新特征
入世后 , 我国利用外资政策法规发生系统性变化 , 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进一步改善 , 外资进入成本降低 ,外商投资快速增加,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
第一 , 跨国公司的制造中心、 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向我国转移 , 加快了本土化进程。
从全球来看 , 当今跨国公司母公司依靠股权控制子公司的情况逐步减少 , 更多的是放弃股权控制,靠技术输出、品牌输出、管理知识输出和企业治理制度输出 , 把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 , 由外国企业进行生产 , 然后在外国建立采购中心,使生产链变短 , 自己专事技术研发 , 甚至将研发中心也转移到外国 , 加快本土化进程 , 以获得高利润。
近年来 , 跨国公司把生产制造、研发、营销、管理与人才的本土化整合起来,在我国实行全方位的本土化战略。许多世界著名跨国公司都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 , 研发中心启用中国技术人才,从针对中国市场的、改进型的、专有技术的研发 , 开始向面向全球制造体系的研发转变,跨国公司投资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随着在中国投资规模扩大 , 跨国公司更加重视在中国投资的整体协调和在未来市场的战略投资,作为其经营战略地区化、全球化的控制协调机构——地区总部纷纷转移到中国。跨国公司还纷纷在我国设立采购中心,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如美国的沃尔玛、英特尔、IBM、微软、麦当劳、迪斯尼、柯尼卡 , 日本的松下、日立、三洋、东芝 , 德国的圣戈班,荷兰的菲利浦等 , 都纷纷在我国设立采购中心 , 并开始选择中国管理人才负责业务管理。
第二 , 跨国公司青睐以购并方式投资。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 跨国购并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最主要方式 , 掀起了全球跨国购并浪潮,跨国购并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之间。进入21世纪 , 随着美欧日世界三大经济体同时陷入不景气,全球跨国购并逐步退潮。但在我国 , 跨国购并才初露端倪 , 占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比重逐年上升。
第三 , 优惠政策对跨国公司投资的吸引力下降 , 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吸收跨国公司投资的中心地带。
在国际上 , 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继续构成国际投资的主体,制定了大量优惠政策、具有区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反而不如发达国家对跨国公司更具有吸引力,在我国跨国公司集中聚集在某些发达城市或经济中心。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吸收跨国公司投资的两大中心地带。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南通、常州等城市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热土 , 跨国公司大批进入通讯、计算机、软件、微电子等高新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快速发展;以深圳、广州、东莞、中山、顺德等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 , 外商投资持续增加,己发展为全球瞩目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跨国公司对经济发达城市和中心经济区的投资热情,远远高于新制定了许多优惠引资政策的中西部落后地区的投资兴趣。
二、改变投资市式的动因
在发生着深刻变革的时代 , 敏锐地捕捉外商投资动态 , 完整准确地解释跨国公司投资以及我国外商投资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制定切实可行的外资政策 , 必须具有坚实的国际投资理论的基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不断发展 , 从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 , 到费农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柏克莱、卡森的内部化理论 , 再到邓宁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原因 , 并在一些重要方面,验证、补充、修正和发展了对外投资理论 , 使之更加深入和贴近现实生活。根据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 ,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动机,一是为了实现跨国公司拥有的知识资产和规模经济等垄断优势;二是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对外转移投资,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三是克服外部市场不完全的缺陷,实现内部化优势;四是绕过高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五是分享其他国家或地区经济高速成长的机会和利益。
这些传统的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理论一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 其重点在于解释跨国公司为什么对外投资,而不能解释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是怎样形成的 , 所有权优势是如何运用的 , 如何保持和不断巩固跨国公司垄断优势和所有权优势,因而也就不能完整解释当今国际投资中所出现的新趋势和新的变化 , 更不能圆满阐释前文提到的我国人世前后外商投资出现的新特征,如:为什么传统的跨国公司母公司依靠股权控制子公司的情况在减少 , 越来越多地依靠技术、品牌、管理知识和企业治理制度输出,把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 , 缩短产业链 , 自己专事技术研发 , 甚至将研发中心也转移到国外,推进本土化;为什么跨国购并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最主要方式 , 跨国购并又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之间,或发生在跨国公司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之间;为什么优惠政策对跨国公司投资的吸引力下降 ,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继续构成国际投资的主体, 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吸收跨国公司投资的中心地带。
只有进行理论上的创新 , 找到坚实的理论基础 , 才能制定出符合我国经济利益要求的外商投资政策。为此,就事论事地讨论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的变化缺乏深远意义 , 我们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分析跨国公司对外投资行为 , 给出理论上的解释。
内生增长理论不仅解释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 而且从中可以延伸出对跨国公司投资的新理论,找到跨国公司垄断优势形成的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增大 , 知识经济时代到来 , 人类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内生性经济增长成为最主要的方式 , 企业的成长和经济发展主要不是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而是取决于要素生产率增长。要素生产率增长又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素质提高、更有效率的资源分配、技术的进步。内生增长理论尤其强调教育和知识的积累、边干边学对于人力资本积累、劳动者素质提高和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作用。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形成正是依赖知识的不断积累、劳动者素质提高、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不断进步。
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垄断优势实质上是通过知识的创造形成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业务和核心能力),它具有独特性——不可分割、不可交易、不易模仿 , 因为知识的学习和创造是通过专业化、团队作业,在企业运营中边干边学不断总结经验积累起来的 , 企业家精神渗透于企业每一个人的行为中 ,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企业组织系统长期孕育成熟, 受特定的历史传统条件的影响 , 甚至模仿还会受到法律的限制 ,顾客对于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行企业具有路径依赖 ,模仿的企业不易抢走客户;同时 ,核心竞争力也具有整体性和隐含性——企业独特的知识、诀窍、运营风格等是集体智慧的逐步积累 ,渗透于企业文化和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 ,难以用语言表述和传递。
由于跨国公司通过知识创造的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整体性和隐含性 , 跨国公司才不必过分担心其他企业的模仿 ,而对生产链条进行调整, 把生产线转移到其他国家 , 输出品牌、组织管理知识和企业治理制度 , 分包给其他企业加工生产 , 减少股权控制,自己专事技术研发、创新和设计等核心业务。
经济、社会在不断进步 , 在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相互促动的过程中,跨国公司需要在发展中动态地不断发现、寻找能够补充和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资源 , 获得战略性资产,维护自己的先行优势和垄断优势。获得战略性资产 , 巩固核心竞争力 , 是跨国公司过去十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原因,也是跨国公司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寻找战略性资产、巩固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 , 出现以下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一 , 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战略与跨国公司之间的战略联盟一样 , 都是为了快速积累知识 , 以增进其核心竞争力,实现内生性增长。跨国公司的采购本土化 , 可以调整产业链 , 聚焦于核心业务和核心能力的开发;人才本土化,可以大大降低人力资本的开发费用 , 增强积累知识的能力;技术研究开发本土化 , 可以聚集当地的创造性资产,推动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
第二 , 跨国购并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手段。当跨国公司发现对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有用的资源时,以收购、兼并的方式网罗旗下可以达到迅速快捷的效果。跨国公司购并其他企业绝不仅仅是看重其物质资产,而是看重其对跨国公司有用的战略性资产 , 即能够提升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资源。
第三 , 发达国家和经济活跃地区拥有比其他地区更多的人才 , 更多的技术创新、知识创造的能力,这比起降低成本、绕过贸易壁垒、实现规模经济 , 对跨国公司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而,发达国家与地区之间跨国公司的相互投资比起对拥有优惠政策的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更多 ,经济活跃地区能够吸引的跨国公司投资也更多。
第四 , 跨国公司在某一地区或中心城市聚集 , 正是利用跨国公司“外部性”影响的方式。聚集在同一地区的企业相互学习、竞争,可以传播信息、观念和知识 , 有利于跨国公司相互寻找战略性资产 , 补充其己有的核心优势的资源和能力,以及跨国公司知识的累积和核心竞争力的壮大。
我国入世后 , 跨国公司加快本土化进程 , 把研究开发中心转移到我国 , 在我国建立采购中心 , 实行人才本土化,跨国公司投资在我国中心城市聚集 , 越来越多地采用购并的方式对华投资 , 其中心意图都是为了跨国公司创造性知识的累积,利用“外部性”影响 , 寻找和补充具有核心优势的资源 , 增强核心业务和核心能力 , 实现长期的快速的内生性增长,得到最大化的收益。
三、外商投资的外部性影响
跨国公司扩大在我国的投资 , 是为了获得战略性资产 , 增强核心竞争力 , 实现内生增长和高利润,这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外部性影响。以往人们只是关注跨国公司的技术、知识外溢等好的外部性影响 , 而事实上外部性影响具有二重性,既有好的外部性影响 , 也有坏的外部性影响。
(一)好的外部性影响:外溢效应
1. 制度性外溢效应。
跨国公司加大对华投资力度 , 把生产基地和采购中心转移到我国 , 加剧我国市场竞争 , 有利于打破垄断 , 形成竞争制度,同时又促使政府必须防止跨国公司的垄断 , 维护公平竞争秩序:适应跨国公司扩大投资、放宽投资领域的要求,我国需要提供适宜投资的市场环境 ,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 改善政府的服务功能 , 增进政府效率 , 加快改革经济政治体制,形成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 以开放促改革 , 有利于形成提升中资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制度条件。
2. 资本积累的外溢效应。
在开放促进改革 , 以及跨国公司扩大投资推动我国自身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 人们的风险预期上升 , 储蓄率一直居世界前列,使我国能够保持较高的资本积累能力;另一方面 , 跨国公司投资扩大 , 弥补了我国的资本缺口 , 产品大量替代进口,节约了我国的外汇资源 , 也促使中资企业提高资本积累能力 , 形成规模经营 , 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3. 人力资源的累积效应。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 , 特别是研发和管理的本土化 , 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加盟,而他们的高报酬和良好的发展机会也产生了示范效应:个人只有加大教育投资 , 提高劳动技能 , 才能获得这样的就业机会,劳动者对教育、学习的重视 , 个人教育投资的增加 , 可以保证有充足合格的劳动力支撑经济规模的扩张。
4. 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外溢效应。
跨国公司扩大投资和本土化过程中 , 与中资企业之间发生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 在合作与竞争中 , 加入跨国公司的前项、后项产业链条,通过信息交流 , 中资企业可以学习到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管理理念 , 了解跨国公司的技术状况,促进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研发本土化过程中 , 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 , 为我国提供直接的学习机会;在人才本土化过程中,我国的技术开发人才和管理人才被吸收到跨国公司 , 参与跨国公司的研发和管理,并通过跨国公司对员工的培训(包括在国内的培训和在海外的培训), 使跨国公司掌握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在其设立的外资企业内部扩散,并通过人才的流动向企业外部扩散;在营销本土化过程中 , 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采购中心 , 开发我国市场,中资企业参与到跨国公司的经营链条中 , 跨国公司的管理知识外溢 , 可以提升中资企业的生产、营销、管理水平。
(二)坏的外部性影响:内敛效应
1. 外溢效应缩小。
由于中资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较低 , 制约着其加入跨国公司产业链、营销链,从而制约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技术、管理和知识外溢效应;由于现代高新技术开发越来越依赖团队的整体合作和联合攻关,零星的跨国公司的人才流出所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也会大打折扣。尤其是考虑到跨国公司的核心业务和核心能力具有独特性、整体性和隐含性,不易模仿 , 在运用自身的核心优势中产生的外溢效应必然受到限制。对于跨国公司投资战略调整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不能估计过高。
2. 技术内敛效应。
跨国公司在建立和运用自己的核心优势 , 不断寻找和补充具有优势的资产 , 形成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 , 实行本土化战略,购并我国优秀企业 , 对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会产生巨大的冲击。跨国公司还运用知识产权保护手段控制技术外溢。
3. 人才内敛效应。
跨国公司以强大的财力、健全的分配制度、先进的管理方式、完善的培训制度、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提供着高收入和发展成才、施展抱负的机会 , 吸引着中资企业研发人才、大学毕业生和海外学成归国人员,中资企业和研发机构的人才大量流失。
4. 知识内敛效应。
跨国公司为防止技术外溢 , 形成强大的竞争对手 , 采取内部化的策略 , 如跨国公司在高新技术领域主要以独资的方式投资,很少设立合资企业 , 使中资企业学习跨国公司的管理方法、管理知识的途径受阻。
总之 ,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是一把“双刃剑”, 绝非只有利于中资企业技术进步、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和知识累积,也会对我国中资企业的技术开发产生冲击 , 制约中资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内生性增长。
四、对我国利用外资战略的思考
跨国公司本土化对我国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双重作用表明:仅仅依靠跨国公司投资进行技术开发无法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和知识创新体系,无法完成对跨国公司的追赶和超越 , 实现内生性经济增长和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简单排斥跨国公司投资和本土化也无法利用其外溢效应,实现经济技术快速进步。只有在利用跨国公司投资中引进技术 , 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和创新 , 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超越他人;也只有中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 才能增强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 , 进一步提高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层次,实现科技水平的螺旋形上升和知识的快速积累 , 支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一)加入跨国公司战略联盟 , 在更高层次上参加跨国公司产业链和营销链 , 参加跨国公司的本土化进程,是提高中资企业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策略。
在高层次上参加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与竞争 , 首先需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国家综合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综合竞争力提高了,跨国公司能够找到合格的合作伙伴 , 才能延伸在国内的生产链条 , 才需要通过深度技术研发和研发成果本地化 , 维护市场竞争优势,内资企业也才能在深度参与跨国公司本土化中获得更多的技术外溢、管理知识外溢的收益 , 加快知识累积 , 尽快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在提高企业竞争力中 , 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发挥工业化后发优势 , 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 , 根据比较成本基础上的相对优势理论,更多地选择发达国家不愿意参与的初级产品生产和出口 , 同时 , 为了实现现代化,亦步亦趋地跟随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进程。由于技术和资本的累积效应 , 很难赶上发达国家的技术革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越来越长;由于国内资本和技术相对短缺 , 资本积累率提高则消费受限 , 因而初级产品市场向发达国家集中,而控制着初级产品市场和中间销售过程的发达国家及其企业 , 又操纵着产品的价格。结果,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生产初级产品——廉价出口到发达国家——高价进口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制成品”的恶性循环。发达国家通过技术不断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出口竞争力,而发展中国家主要选择初级产品出口导向战略和高级产品进口替代战略,发展中国家成功者寥寥无几。相对优势理论显示出严重的缺陷。我国在与跨国公司的分工与合作中 , 应该避免重蹈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覆辙,不能过分倚重相对优势 , 而应着力培植竞争优势。拥有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体系中获得较高的利益。
企业竞争优势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 离不开以下措施:
努力实现生产销售一体化和对销售的控制 , 初期可以利用合作伙伴的销售渠道 , 但如今应该尽快建立我国企业自己的海外营销渠道,建立最终客户的反馈系统;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力度 , 尽量向产品差异化模式发展 , 同时 , 充分利用生产的规模性 , 降低成本,拥有核心技术 , 取得竞争优势;向国际竞争挑战 , 拓宽资源配置空间 , 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不能满足于国内同行业的优势或垄断地位 , 国际竞争将导致国内垄断的消亡 , 只有在国际竞争中拥有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企业,才可能拥有竞争优势;增加对企业人才培养的投入 , 这是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保障;制定适宜的产业发展规划导向 ,选择恰当的产业发展路径, 这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可以起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为了提高综合竞争力 , 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 矫正制约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 降低经济运行成本 , 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在进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汇兑自由、市场准入等方面,建立起开放经济制度 , 保证国际收支平衡 , 消除财政税收制度、金融制度与国际惯例之间的摩擦。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建立廉洁、高效场, 降低融资成本 , 为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加大对科研开发的投入 , 培养科研队伍 ,改革科研体制和科研分配制度 ,使科研尽快转化为生产要素 , 提高科研与经济发展的契合度。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 ,进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二)利用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制度效应 , 完善经济体制 , 控制跨国公司的内敛效应 , 促进世界制造业加快向我国转移
目前 , 我国自身存在的诸多因素制约着通过跨国公司本土化提升自主技术开发和创新的能力。首先是经济体制转轨尚未完成 ,经济体存在缺陷, 政府效率仍待提高 , 法制不健全 , 市场秩序尚欠规范 , 资本市场不发达 ,制约着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高层次的技术合作 ,阻碍着跨国公司在深圳开展面向国际市场的技术研发活动;其次 , 国有企业法人治理制度不完备, 学习能力低下 , 分配制度缺乏吸引力 ,技术开发人才流失 , 民营企业相对弱小 , 企业信用缺失 ,制约着与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合作水平 ,制约着跨国公司的管理、技术和知识的外溢效应。
只有利用跨国公司投资的制度效应 , 以开放促改革 , 在加快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中 , 完善国有企业制度 , 改变分配制度,扶持民营企业发展 , 健全法制 , 规范市场秩序 , 大力培育资本市场 , 延伸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技术传递链条,才能减弱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内敛效应 , 通过利用外资有效提升我国内资企业的自主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
三、利用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的独特优势 , 不断促进知识的累积 , 补充人力资本 , 增加对跨国公司战略性资产的供给能力,形成与跨国公司需求互动的条件 , 在内生性经济增长中提升中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 , 农村的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工业化快速发展 , 市场机会众多 , 大量廉价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在激烈的竞争中 , 加之计划生育政策 , 使居民个人对教育的技人热情持续趋高,可以源源不断地补充技术研发人才、管理人才和成熟的技术工人等 , 这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所不具备的和不可比拟的优势,也是对跨国公司投资产生巨大吸引力的源泉。今后继续保持跨国公司所需战略性资产的充足供给,是利用跨国公司投资拉动中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我国有必要通过改革户籍制度 , 降低人才流入的交易成本 , 同时 , 注重增加政府的教育经费技人,促进人力资本养成和知识的积累。这不仅可以为跨国公司提供战略性资产的供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跨国购并和跨国公司本土化形成“内敛效应”对中资企业带来的冲击,保证中资企业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和较高的知识积累、创新能力 ,使中资企业利用跨国公司的“外溢效应”,实现长期持续的内生性经济增长。
作者:桑百川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商务部 研究院 《国际经济合作》 第7期
(信息来源:贸研院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