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楚宏
在当今的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已经成为主导力量,他们的投资理念,重塑了市场的盈利模式;他们的投资行为,左右着行情的发展;市场的估值体系,也在基本沿袭着这些机构投资者的标准。从最近上市公司披露的三季度持股情况看,基金、券商、社保基金以及QFII等主流机构的选股思路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由于市场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宏观调控),主流
机构顺势而为,调整思路是必然选择。鉴于现在已临近年末,机构的持股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他们的操作策略和对明年行情的判断,因此,研究和分析基金等主流机构的投资脉络,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基金公司“价格+产能”
三季度的基金股票仓位为62.91%,比二季度末96只基金的57.96%的比例有明显提高,这里面既有新基金利用大盘持续下跌进行建仓的因素,也有老基金调整仓位的缘故。从行业分布看,与二季度相比,一个显著变化是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首次成为基金第一大重仓行业,包括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食品饮料、医药生物在内的防御性行业的股票增持比例居前,如港口股无一例外都得到基金增持,高速公路成为“新宠儿”,基金三季度继续大喝“名酒”。
经营业绩是估值的核心。由于紧缩周期的来临,寻找加速增长的行业已是可遇不可求的愿望,2003年盛极一时的自上而下的选股办法已难以奏效,于是持续增长就成为机构博弈的另一种载体,具体而言,就是从行业层面细化到公司层面,采取深度挖掘个股基本面的“自下而上”选股思路。从基金披露的三季度投资组合观察,遵循“价格+产能”角度进行选股是一大特色。
社保基金稳健多元化
随着社保基金管理人第二轮“选秀”活动结束,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等四家机构成为社保基金第二批投资管理人,至此,全国社保基金管理人的数目已经增加到10家。据社保基金理事会透露,今年社保基金的股票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将由5%提升到15%。截至今年6月底,社保基金总资产为1432亿元,依此计算,今年下半年社保基金入市的最大规模为200亿元左右,社保基金在二级市场的影响将日渐强大。作为“正规军”之一,社保基金的投资风格往往成为投资者特别是稳健型投资者效仿的对象。
社保基金的特性决定其选股延续“稳健偏于保守”的一贯风格。这首先体现在投资品种选择上,在社保基金持股数前二十名股票中,电力、高速公路、家电、食品饮料、港口、医药等防御型品种有10只,占比50%,其中防御性品种的典型代表———高速公路股当之无愧地成为社保基金的重仓股。此外,一些中小板个股,如德豪润达(002005)、山东威达(002026)、思源电气(002028)、巨轮股份(002031)也被社保纳入囊中,说明社保基金在稳守之余,开始关注成长性较好的股票,值得投资者留意。
券商被动中寻求新契机
提起券商重仓股,人们往往会首先想起风险。经过三年多的市场洗礼后,大多券商重仓股都成为历史包袱,从上市公司三季报公布股东持股情况看,券商对旗下重仓股减持幅度都不大,表明多年来被投资者视为烫手山芋的券商重仓股并未出现较大转机。
截至9月30日,中小企业板共有38只股票,三季报显示,中小板不仅受到基金、社保基金关注,券商也积极介入,不少股票已成为券商新的重仓股,而券商在参与中小板时,并非盲目出击,不仅重视“绩优”,而且考虑股票成长性。笔者认为,券商开辟中小板新战场,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与其被动等待,消极防守,倒不如在现有资源条件下适度出击,寻求新契机;二是在自身资金实力有限,“市场蛋糕”已基本被基金、社保基金等主流机构瓜分情况下,集中火力,选择盘子小、新鲜出炉的中小板作为攻击点,更加符合券商实际情况。由于各路诸侯齐集,相互博弈,中小板个股二级市场走势波动剧烈,就不难理解了。
QFII进可攻退可守
从一些QFII机构,如瑞银、摩根史丹利、德意志银行以及野村证券等透露的选股思路分析,核心仍然是“价值投资”,动态市盈率偏低、平均年利润率稳步增长的绩优成长股是它们的首选,综合而言,QFII选股取向呈现如下几个特征:
一、市场占有率大,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垄断地位。如长江电力(600900)、燕京啤酒(000729)、中兴通讯(000063)等就是属于这种类型。
二、拥有稀缺性、不可再生资源的资源类公司。这类公司往往容易得到包括QFII在内的主流机构的钟爱,如上港集箱,虽然三季度瑞银减仓363万,但同时德意志银行新建仓1040万,还有盐田港,瑞银继续增仓603万股。
三、具有中国特色或拥有自身知名品牌的企业。
四、同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背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小的行业受到关注。如消费行业的燕京啤酒(000729)、瑞贝卡(600439)等,相反,浦发银行(600000)、福田汽车(600166)、国电南瑞(600406)、宇通客车(600066)、哈药集团(600664)等被剔除。
五、一般选择无H股的上市公司。
六、青睐可转债。QFII的投资范围可谓不拘一格,除股票外,可转债、基金都成为它们的投资品种,而且所占比例不少,其中对可转债的关注度一直高涨,据统计结果,截至今年上半年,QFII在沪深可转债市场合计持有的可转债面额较去年年底猛增44.26%,由人民币4.11亿元升至13.39亿元。
综上所述,如果对以上四家机构投资者的选股思路进行比较,可谓各有千秋,各取所需,如基金的防御性持股,券商关注中小板,社保基金选股趋于多元化,以及QFII青睐可转债等,但他们并非无共通之处,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以价值为核心,关注业绩能持续增长的上市公司。其次是尽量回避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个股,以风险控制为首务,港口、能源和消费是众机构分歧较小的行业。第三,机构持股集中度比以往有所降低,大盘蓝筹股并非独美,二线绩优蓝筹股成为“新贵”。以上特征对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或许多少会有所启示。
当今我国股市已进入百舸争流、机构博弈的时代,基金、券商、社保基金和QFII,到底最终谁主沉浮,谁能笑到最后?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将会给出答案。(子琦/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