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在2004年超市食品安全论坛上发布了首份《中国超市食品安全状况报告》。报告指出,连锁超市是食品零售环节最安全的渠道,消费者去超市购买食品,主要原因是安全卫生。
据市场运行调节司副司长徐加爱指出介绍,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会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委托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对中国市场上销售规模、门店数量、市场占有率等方面极具
影响力的25家连锁超市的食品安全状况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同时对900多位消费者进行了食品安全状况认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连锁超市与其他食品销售渠道尤其是与农贸市场相比,是食品零售环节最安全的渠道。
徐加爱指出,连锁超市的这一优势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绝大多数连锁超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在被调查的超市中,82%的超市进行食品安全风险分析,91%的超市注重食品安全基础建设,91%的超市健全了食品卫生安全岗位责任制,86%的超市把量化指标作为考核依据。据了解,绝大部分超市设置了食品安全管理部门,73%的超市配备了食品安全专职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21%的超市还向门店派出质量专员巡查。
连锁超市在食品安全理念和技术手段上好于其他渠道。大多数连锁超市在总部建立了食品检测室,部分连锁超市还在门店里设立了食品检测站(点)。一些超市计划不断加大对检测设备的投入,加快食品安全自检体系建设。
消费者对超市食品安全的信心明显领先于其他渠道。问卷调查显示,消费者目前购买包装食品的主要渠道是超市。
徐加爱同时表示,目前连锁超市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一,组织结构需进一步优化。92%的超市将质量管理部门设在采购或营运部门。出于利益考虑,这些部门必然会限制质量管理部门职权的行使。据上海市有关资料显示,投诉和曝光多的超市主要是在质量管理部门从属于其他管理部门的连锁超市。
其二,加盟店及联营、招商部分的管理亟待加强。调查发现,一些连锁超市对加盟店自行采购的食品安全完全处于失控状态,联营和招商部分已成为超市中投诉最多和安全问题最集中的部门。
其三,供应商向门店直送食品的质量监控存在缺陷。连锁超市的门店检测力量薄弱,供应商向门店送货的质量标准相对降低,而直送商品恰恰是卫生要求比较高的日配食品。
其四,现场加工的食品原料质量控制存在隐患。调查发现,一些连锁超市为了降低损耗往往将一些新鲜度不佳,但还在保质期内能使用或食用的生鲜食品作为原材料来现场加工制作食品,给现场制作食品留下了安全隐患。
此外,超市过分压低进价导致食品质量下降。调查中发现,有的超市为了保持竞争中的价格优势,一味压低供货商的报价,忽视了对供货商所提供食品的质量控制。
(编发:裴月、范嵬 信息来源:国际商报 记者:范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