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白冰
“内地旅客在港消费日趋降低,外国游客日益减少,空气质量受到负面评价……”香港中文大学市场学教授冼日明说,特区政府和旅游界要居安思危,建立危机意识,确立香港旅游的未来发展方向。
香港中文大学日前发表《“个人游”带来的危机与商机》调查报告,探讨“个人游”旅客在港消费模式,分析“个人游”旅客对香港在购物、服务、环境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评价,比较去年与今年香港旅游市场的变化。
调查报告显示,1994年访港旅客933万,人均消费6891港币。而2003年访港旅客达到1554万,人均消费降至4819港元;1997年至2003年,内地访港旅客由236万增加到846万,但在港消费却日趋降低。同时,美洲、欧洲及东南亚等旅游市场客源减少,消费水平下降。
此外,香港中文大学日前对310名来自内地的“个人游”旅客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27.1%的旅客认为香港的食肆卫生环境很差,44.2%的旅客认为香港的空气非常污染,63.5%的旅客认为香港交通非常拥挤。总体来说,内地旅客对香港物品的价格、环境、清洁卫生和店铺经营手法都有负面评价。
面对这种情况,冼日明表示,特区政府和旅游业界首先要为香港厘定一个清晰的市场定位,确定在中国内地,美洲、欧洲、非洲及中东、南亚及东南亚等旅游市场上,谁是香港的主要目标顾客?在内地纷纷开放政策到欧洲、非洲国家旅游后,谁是香港的主要竞争对手?在此基础上,香港要与澳门、珠江三角洲等地组成策略性联盟,为2005年10月香港迪斯尼乐园开幕作好准备,吸引内地的家庭整体到香港旅游。
在香港旅游未来发展中,特区政府扮演重要角色。冼日明说,特区政府要扮演协调及推动的角色;投放更多资源以美化及建立新的旅游点;加强立法及执法以保障旅客的消费权益;改善过关设施;与业界规划酒店设施的未来发展;改善香港的清洁卫生环境。
有关人士认为,香港旅游界要改善及提升业内人士的专业水平,发掘更多的旅游点及特色活动。零售业要加强业界的自律,肃清零售业的“害群之马”,加强销售产品的国际化特质,不断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品牌、饮食及纪念品,增加产品的价值,加强售前及售后服务。学术界要加强有关旅游业的研究及培训工作,协助旅游业提升其整体竞争力。香港市民要继续发挥“好客之道”的精神,扮演旅游大使的角色。
《市场报》 (2004年11月12日 第二十版)
|